学术不仅是一个民族身份认同的基础,也是其强盛的重要支撑。1898年,晚清重臣张之洞在《劝学篇》序言中指出,自古以来,一个国家世运的好坏,人才的盛衰,表面上取决于政事,其本质内里还在学术。“窃惟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放眼当今之中国,所谓的学术,几乎全是西方学术。所关涉中国者,不过是以中国为研究材料,即使在本土文化的研究中也是这样——自清末民初的国粹派开始,以西方学理解释中国本土学术已成主流。 东西方历史文化背景迥异,西方理论解释中国现实自然会方凿圆枘,格格不入。以经济学为例,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对私人企业的偏爱以及对政府在市场中角色的本能排斥,它在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现象时苍白无力。最近一期《瞭望》杂志刊出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王玉柱研究员的《西方经济学陷“涉华解释力困境”》一文,作者写道:“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长期独立于中国,缺乏对中国经济基本事实、客观规律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关注,其分析框架覆盖不了中国经济的诸多独有特征。因此,西方经济学对于分析和评价中国经济问题存在先天不足,其理论适用的公信力危机正日益凸显。”【1】 但谈到如何走出当代西方学术“涉华解释力困境”,作者却给不出明确答案。只能提些大而无当的口号,包括“立足中国发展和改革实践构建中国的经济学理论”“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推动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从经济学术语革命出发循序渐进构建自主知识体系”。【2】 这些学者忽视了一个基本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基于传统中国大一统的国家组织形态。因为继承了大一统国家的超大规模市场,中国才得以在相当短的时期内培育出了诸多世界级大企业。而要理解政教统一的大一统国家组织形态,就必须复兴中国古典学术体系。如执两用中、公私并存的思维方法,大一统的《春秋》大义,中国古典经济学轻重术等等。 所以,要从根本上破除西方学术对当代中国知识界的垄断,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造成此一垄断的根本原因,打破三个迷信,包括“中国无学论”、“西学救世论”和“西方进步论”。这三股思潮恰似三把无形的利刃,将中国本土学术体系割裂得支离破碎,成为横亘在中国学术自主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一、中国无学论:海战炮火下的自我否定 1895年,甲午海战的炮火不仅击碎了清王朝的强国梦,更如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头。曾经引以为傲的天朝上国,在东洋小国面前不堪一击,这一惨痛的现实让无数人陷入深深的反思。彼时,宋明理学所构建的学术体系,在实践层面暴露出严重的空疏无用,如同空中楼阁,无法为国家的危亡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中国本土学术历经千年的发展,整体上学派繁杂而混乱无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无学论”应运而生。这看似是对中国学术现状的深刻批判,实则是一种极端的自我否定。中国无学论者没有看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早已孕育出高度发展、高度圆融的内圣外王知识体系。而西方学术的演化则是越发碎片化、乃至经院化。 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指出,相较于西方分科学术体系,中国实则无“学”,救赎之道是以西学阐释中学。他说:“是故取西学之规矩法戒,以绳吾‘学’,则凡中国之所有,举不得以‘学’名;吾所有者,以彼法观之,特阅历知解,积而存焉,如散钱,如委积(委积,指禾谷堆——笔者注)。”【3】 晚清学者孙宝瑄提出“中国无实学”,中国人做学问不注实际、不讲实效。他在1897年写道:“中国无实学。无论词赋讲读,甘蹈无用。即名为治经济家,往往纸上极有条理,而见诸实事,依然无济,不核实之病至此。”【4】 “中国无学论”这种观念一旦形成,便如同一颗毒瘤,深深植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大脑,成为21世纪中国复兴道路上的巨大障碍。既然认定中国无学,那么构建自主的学术体系便无从谈起,中国知识界只能在西方学术的框架下亦步亦趋,失去了重新发掘传承本土学术的内在动力。 二、西学救世论:移植中的水土不服与文化迷失 在“中国无学论”思潮笼罩下,“西学救世论”如同一场狂风骤雨,席卷了整个中国知识界。无论是致力于保存中国本土学术的晚清国粹派,还是主张全盘西化的知识分子,纷纷将目光投向西方,试图用西学来解构中学,以实现中国学术的救亡图存。国粹派代表人物刘师培的《周末学术史序》便是这一思潮的典型代表。他试图以西学的分类标准,将中国传统学术强行划分为心理学史、伦理学史、论理学史等众多门类,再“采集诸家之言”填充其中。【5】 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整理国故”、对中国传统学术的系统整理,实则是一种文化上的割裂与矮化。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本土学术不再是具有独立价值与生命力的知识体系,而仅仅是落后的、代表过去的“史”。与进步的西方现代学术相比,中国学术被永远定格在了历史尘埃中,失去了与时俱进的活力。 然而,整个20世纪的历史表明,靠移植西方学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西方学术是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发展需求下产生的,与中国实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将西方学术生搬硬套到中国,就如同将一棵外来的树种强行移植到不适宜的土壤中,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呈现出一定的生机,但终究难以扎根生长,更无法结出硕果。 本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的灾难便是最好的例证。早期的一些中国共产党人,机械照搬苏联革命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导致革命遭受了严重的挫折。直到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革命道路,中国革命才迎来了曙光。 这充分说明,西方学术不能救中国,只有将外来学术与中国本土文化、社会现实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真正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然而,“西学救世论”却让中国知识界陷入了对西方学术的盲目崇拜与机械模仿之中,至今难以自拔。 三、西方进步论:科技光环下的逻辑谬误与认知偏差 在西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代物质文明席卷全球的浪潮下,“西方进步论”应运而生。一些人看到西方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及其物质文明所塑造的当代世界,便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是先进的。胡适那句名言“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便是这一观念的极端体现。 这种观点看似是对西方文明的全面推崇,实则存在着明显的逻辑错误。所谓“白马非(不等于)马”,科技上的西方先进并不等同于西方的一切都先进。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色,就认定他在所有方面都无可挑剔。西方在科技领域领先,得益于其特定的发展机遇、文化传统与创新机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在道德、政治、社会等所有领域过去500年来都取得了进步。事实上在诸多领域,近代西方文明似乎在退步! 比如其个人主义至上的价值观导致了社会的冷漠与分裂,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引发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与资源的浪费,不断扩张的殖民剥削给其他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类历史上,很少有文明将竞争和战争作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实际上将整个人类投入到野蛮的弱肉强食之中。在此意义上,近代西方文明一点也不“先进”! 然而,“西方进步论”却让中国知识界在西方科技的光环下迷失自我,深陷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捧与对本土文化的自我贬低之中。这种认知偏差不仅阻碍了学人对本土文化精髓的深入挖掘与传承,也导致国人在面对西方学术的冲击时,缺乏应有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 综上所述,要打破西方学术加诸中国知识界的思想桎梏,我们必须正视“中国无学论”“西学救世论”“西方进步论”带来的破坏性影响,重新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返本开新,在复兴中国本土学术体系的基础上,以平等自信的心态看待西方、融会西方、超越西方。 注释: 【1】王玉柱:《西方经济学陷“涉华解释力困境”》,载《瞭望》2025年第18期。 【2】王玉柱:《西方经济学陷“涉华解释力困境”》,载《瞭望》2025年第18期。 【3】严复:《救亡决论》,收入《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4】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5页。 【5】关于国粹学派西方化本质的研究,可以参阅傅荣贤:《中国近代知识观念和知识结构的演进》,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版,第121-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