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有“礼义之邦”之称。 那么礼为何如此重要呢?这是因为,在周代以前,礼是人们政治、经济、法律,道德以及生活方式等社会生活的总和,指导着社会生活的方式面面。礼,也决定性了中国本土政治经济学轻重之术的基本特征,在此意义上说,古代礼制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经济学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将生态系统排斥于经济生活之外不同(西方学者在定义“经济学”这个概念时所指的“稀缺资源”主要是指能够生产用来分配的商品的资源),中国礼义文明最显著特点就是从政治、经济、价值观、生活方式等角度维系有限自然资源与无穷人类欲望间的平衡。 1983年7月,钱穆向来台北拜访他的美国学者邓尔麟(Jerry Dennerline)解释礼这个概念时说:“‘礼’是一个家庭的准则,管理着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务和外事。同样,‘礼’也是一个政府的准则,统辖着一切内务和外交,比如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征兵、签订和约和继承权位等等。”【1】 战国时期著名学者荀子从礼制起源的角度论述了礼的政治经济学本质,即调整有限自然资源与无限人欲之间的关系。《荀子·礼论第十九 》说: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不得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原文: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所以礼的目标首先是经济上的,在于满足调养人的欲望。《荀子·礼论第十九》接着说:礼这种东西,是调养人们欲望的。牛羊猪狗等肉食和稻米谷子等细粮,五味调和的佳肴,是用来调养嘴巴的;椒树兰草香气芬芳,是用来调养鼻子的;在器具上雕图案,在礼服上绘彩色花纹,是用来调养眼睛的;钟、鼓、管、磬、琴、瑟、竽、笙等乐器,是用来调养耳朵的;窗户通明的房间、深邃的朝堂、柔软的蒲席、床上的竹铺、矮桌与垫席,是用来调养躯体的。所以礼这种东西,是调养人们欲望的。(原文:故礼者,养也。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 ,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西汉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巻八·度制第二十七》中将礼节称为度制,指出用礼制(下文用服制说明)整齐百姓,治理天下是由资源与人欲的对立关系决定的,如果让人们放纵极欲,结果只能是贫困和混乱。他说:衣服的出现,是为了掩盖身体保暖身体。可是染上各种色彩,装饰各种花纹图案,不是为了有益于肌肤和身体的本来要求,是为了用它使尊贵者显出尊贵,使贤能者显得高尚,并表现区分上下级的关系,使教化立即实行,风化容易成功,为了社会太平才做的。如果抛弃服制,让各人都按自己的希望去做,让他们快乐高兴,而人们追逐欲望无穷无尽,这就严重地扰乱了人和人的关系,并浪费财物,失去了花纹图案产生的本意。上下级的关系不区分,势必造成上级不能治理下级,为动乱所苦。嗜好欲望没有限度,势必造成欲望不能满足,为贫困所苦。(原文:凡衣裳之生也,为盖形暖身也,然而染五采、饰文章者,非以为益肌肤血气之情也,将以贵贵尊贤,而明别上下之伦,使教亟行,使化易成,为治为之也。若去其度制,使人人从其欲,快其意,以逐无穷,是大乱人伦而靡斯财用也,失文采所遂生之意矣。上下之伦不别,其势不能相治,故苦乱也;嗜欲之物无限,其势不能相足,故苦贫也。) 在中国先贤看来,礼是调节资源与人欲关系,使之实现动态平衡的政治经济制度体系。正是中华文化对礼的孜孜以求,使其在数千年的岁月里在整体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至今的文明。在生态危机已经威胁到整个人类生存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从根本上反思西方文明体系,因为在有限资源有无限人欲之间,西方缺乏足够的思想资源解决这一人类生存最为本质的问题。进而言之,礼义文明可能不仅适用于中国,更是全世界所急需的。 因为中国人找到了平衡资源与人欲矛盾的准绳——礼! 中国礼制具体起源于何时?从史籍中我们只能从三皇五帝的传说中找到蛛丝马迹。现代考古学的一个伟大贡献在于,它明确告诉我们在周代礼义文明成熟以前,存在着一个相当漫长的古礼时期。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卜工先生指出,这种古礼发端于一万年前的农业革命,本身就是以农耕方式的经济形态为基础的。因此,这时的礼多以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为目的;从时间上说,从古礼到周礼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进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古礼期,包括前仰韶的陶质祭器和仰韶的陶礼器两个阶段,标志是以祭天祈年活动为主体的礼仪制度的发生和发展。 二是中国礼制的酒礼期,包括龙山时期的陶质酒礼器和夏商两代铜酒礼器为代表的两个阶段,其特点是等级制度的发展和成熟。 三是周礼时期,这是中国礼制的成熟期,是西周以青铜盛食器作为礼器的阶段。如周代的鼎簋青铜礼器制度,核心是宗法制。【2】 卜工先生总结说,礼制的发生和发展、完善和成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经历,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特色,也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基本脉络。“古礼是一种社会联系方式、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是一种社会运行机制,是当时社会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古代社会最大的政治。”【3】 面对冷冰冰的古代礼器,古礼蕴含的政治经济思想我们已经难知其细节,但从古礼因革损益形成的周礼中,我们知道其在政治上注重社会内部不同阶层间的平衡,经济上注重人与自然间平衡。进而言之,中国古典经济学的目标不是西方主流经济学那样的线性增长,而是动态平衡。 注释: 【1】邓尔麟著/蓝桦译:《钱穆与七房桥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2】卜工:《历史选择中国模式》,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25页。 【3】卜工:《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前言第5页。 (本文摘自翟玉忠《国富新论:中国经济学轻重之术》,该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