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陈焕章:商业——通讯和交通 
作者:[陈焕章] 来源:[作者惠赐] 2025-08-07

有助于商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是通讯和交通,二者常常是相得益彰。关于通讯,在孔子时代靠的是马力以及人的速度与耐力。因此孔子说:“德之流,速乎置邮而传命。”【1】当时,沿着交通要道,隔一定距离就有一个驿站。当政府公文到达时,驿站就用自己的马和信使将公文传递到下一个驿站。下一个驿站也如是。通过这种方式,公文被迅速下发。

按照《大清律》,每十五里置一驿,每一驿有一名驿丞、四名驿夫。二十四小时内,公文必须传递三百里以上。驿夫不能在中途延误。公文一来,无论多少,驿丞必须立刻交给驿夫,不能等待下一个公文。这一制度是古老惯例的遗存,不过现正逐渐被废除。

以前,私信由私家邮局送。现在,通讯常常通过新式邮政、电报和电话系统。这三个部门隶属于邮传部(建立于2457 A.K. 1906 A.D.),该部同时管理汽船和铁路。

交通比通讯更重要,因此我们将用较长的篇幅讨论它。首先关注陆地交通,因为它比水运天然较方便。据历史记载,黄帝是车的发明者,少昊是第一个用牛拉车的人。尧是第一个用马拉车的。在古代,牛车比马车更普遍。

指南车是黄帝发明的。当他和蚩尤作战时,后者用魔力制造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了路。黄帝因此发明指南车用以指路。战争胜利后,该车常被应用。在周代,越裳氏来朝廷进贡迷失了归路,周公为他制造了指南车,他用了一年的时间回到家。因此,当皇帝出行时,总是将这种车放在仪仗队前面开路,以显示其威严。后汉时,张衡(629690 A.K. 73139 A.D.)重新制造了指南车,但在后汉的革命战争中这一发明失传了。魏明帝(约784787 A.K. 233236 A.D.)时马钧奉命制造指南车。他的车子顶上站着一个木头制的人,总是伸手指着南方。不过在晋代的革命中它再度失传。孔子纪元968年(417 A.D.),这种车被重新发现,但它的机制不完善。宋顺帝时(10281029 A.K. 477478 A.D.),祖冲之将其更新,使之完善。后来又出现了许多种指南车,但在指南这个根本点上总是一样的。指南车对于交通的发展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指南针的起源。

按照皇帝的出行仪仗,紧跟指南车的是里鼓车。在车里,一个木人手执小锤对着鼓,每走一里击鼓一次。它是在孔子纪元968年被发现的,但发明者不得而知。后来,又经过多次改进。对于交通的发展来说,这一原始形式的车速表也是很重要的。

交通方面最奇特的发明之一是木牛流马。孔子纪元782年(231 A.D.),三国时代大政治家诸葛亮为了给自己的军队运送粮食发明了它。那是一种节省人力的机械,运行十分成功。遗憾的是,在他死后(孔子纪元785年),没有人能使用这种发明,尽管对它的描述还保存着。

划一性是孔子的一个重要原则,特别是对于交通系统。《中庸》上说世界上所有的车有相同的轮距(“车同轨”——译者注)。这是儒家的理论观点。它需要天下的路都是划一的。铁路系统完善后,这一理论将很容易实现。

按照《礼记·王制》,一条路分为三部分,男人走右边,女人走左边,车走中间。【2】所以,路十分宽,两性分开,车从来伤不到人。这是道路的一般制度。

按照《周礼》,道路系统已经十分完善。有量人(测量员),确定不同道路的不同标准,路宽从八尺到七十二尺不等;有战略要地的监查者司险,负责接通山川间的道路,沿路种上树木;有旅店的巡视员野庐氏,看管全国的道路,以及沿路的驿站、旅店、水井、树木。还有一条总的规则:沿路每十里有一驿站,这里供应食物和饮水;每三十里,有住宿之处,旅店就设在这里,店内备有粮食;每五十里,有一个市场,建有塔楼,里面有大量储备 —— 所有这些公共建筑都是为了方便旅行者;还有卫兵的首领侯人,他派卫兵执戈戟,在路上保护行人的安全;最后,也是对经济生活最重要的是,还有称为合方氏的官员,他的职责是掌管天下道路,以方便财货交易。通过这些规定明确了不同官员的职责,保证了整个道路系统的有效运行。

  关于水运,我们必须回到《尚书·禹贡》,那里描述了九州向国都进贡所经过的不同水道情况。国都在冀州,即今天的直隶和山西。

 冀州的西、南、东是河,即黄河。在这里建都的原因是交通方便。按照孔子的理论,国都必须建在水路便捷的位置,以便诸侯来朝进贡和商人从事交易。因此,《禹贡》在谈到了各州的贡赋之后,描述了通向国都的水路。关键是河,因为一旦到了河上,任何物品就很容易运到国都。因此,各州的船运路线都描述得很详尽。这是帝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水运体系。

海上运输也能追溯到《尚书·禹贡》。九州之一的扬州(即今日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进贡时,沿江(长江)至海,进入淮河、泗水,然后到达黄河。从长江口到淮河口仅有六、七百里。由政府经营的长途海运实际上始于唐。孔子纪元1290年(739 A.D.)幽州(今直隶)节度使被任命为海运使。当时江苏的稻米通过海运至直隶以供应士兵。到了元代,在孔子纪元1833年(1282 A.D.)至1914年间(元朝灭亡于孔子纪元年1918年),海运变得十分重要。当时从江浙每年两次运稻米至北京,最多年运量超过三百万斛。所有官民都仰赖于这一运输。

《禹贡》描述的是天然水道。下面谈的是运河系统。在古代,没有为了运输而开凿运河,因为当时还不需要。孔子纪元66年(486 B.C.)第一条运河邗沟建成,它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左传·哀公九年 》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在那以前,这两条大河从不相连,只是当吴王想问鼎中原时,他开凿了这条运河以便给军队运送粮食。邗沟将长江引向淮河,是后来大运河的基础。孔子纪元1138年(587 A.D.),隋文帝在邗沟西边开凿了一条新运河,这是首次引淮入江,但它宽不足以航行战船。孔子纪元1156年(605 A.D.),隋炀帝征发十万以上民工加宽新运河,其长度超过三百里,宽四十步,“龙舟”可行其上。运河两岸修有大道,沿路植有柳树。同年,他又征发男女民工百余万开通济渠,以连接洛水和黄河、黄河和淮水。孔子纪元1159年,又再次征发百余万民工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南下入黄河,再北上直达北京。孔子纪元1161年,从镇江至杭州的江南河开通,长八百余里,宽十余丈。至此,大运河就完成了。因为中国的大河多数由西向东流,只有大运河长距离地贯通南北。事实上,它联接了南方和北方,对中国人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在现代铁路系统开建以前,没有其它交通手段勘与大运河相比。

关于水运,最重要的发明是“千里船”,那是祖冲之在孔子纪元10341051年间(483500 A.D.)发明的,由机械力推动。在试行时,日过百里。它像今天的汽船,但没有产生实用方面的效果。

注释:

1】《孟子·公孙丑上》

2】参阅《礼记·王制第五》

(节选自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翟玉忠译,陆寿筠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



相关文章:
·陈焕章:商业——度量衡
·陈焕章:商业——通讯和交通
·陈焕章:商业——商业的重要性
·陈焕章:工业——工匠的一般状况
·陈焕章:工业——工匠的地位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