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经世济民
朱敬亭 甄仁春:浅议私塾与现代教育 
作者:[朱敬亭 甄仁春] 来源:[] 2010-08-08

一、文言文的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他三大文明古国已经消亡了,只有我们中华民族还存在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可以说是"江山代有才辈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源远流长。为什么另外的三大文明消失了,独存中华文明?其因素之一就是中国有文言文,而他们没有。

文言文是中国祖先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从商周时代,文与言就分家了,文言文不随语言的演变而变化,所以我们现在还能读懂古人写的文章。我们在读这些古文时,就好像在与古人交谈一样,娓娓道来。语言是在不断地演变的,如果是白话文写就的文章,隔上几百年再去读,可能读起来就困难了,假如隔上几千年再去读,就可能读不通了。那些用希腊文、拉丁文写成的古文,据说上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就可以读下来,但不知所云,因为古今语言的差别太大了,所以就不知道它的原意了,现在,只有一些专家还懂些片言只语,其他的人就不懂了。那些古文虽然也能读,但人们不解其意,所以那些古文明就逐渐消亡了。而中华文明一枝独秀,这就要归于文言文的功劳了。

我国五千多年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无尽地智慧宝库。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典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无论是天文地理人事,还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军事、政治、哲学、历史,理、工、农、商、医各个方面,都有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都蕴藏在这些典籍中。一切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之文献几乎都是文言文。因此,不能读中国历史经典,几乎就等于不能了解中国文化。谁能深入典籍之中,谁就能获得无尽地智慧和财富。

如何打开这个宝库的大门呢?打开这个宝库大门的钥匙就是文言文。

那么,如何学习文言文呢?如果是儿童就教他背诵,如果能背诵50篇文言文,他就可以阅读文言文了;如能背诵100篇,就可以写文言文了;一个父母,如果能督促孩子背诵200篇,那就给孩子打下了一生的基础,这是家长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这个孩子一生都会感谢父母的。

背诵文言文果真有好处吗?据说,巴金先生在童年的时候读书用功,竟将《古文观止》背诵下来了,这样,他就懂得了文章的结构、布局,就会写文章、写小说 ,逐渐成了文学大家了;茅盾先生还能背诵《红楼梦》的许多章节;当代的一些有造诣的大家,都有能背诵经典的本领,有一次要编写中医黄帝内经教材,有两个著名教授都参加了编写,在最后要确定谁是主编,谁是副主编时犯了难,其中的一个将《内经》的一些章节背诵了一遍,并将古人王冰的注解也背诵了一遍,在场的人都很敬佩,最后就确认这个人为主编。

经典值得背诵吗?一些老中医在闲暇时,常常以背诵中医学经典为乐,从中体会咀嚼经典,提高技艺。著名中医岳美中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能做到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用应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够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可见,背诵经典是有很大的实用价值的。

那么,我们一般的人读诵《四书五经》又有什么意义呢?四书五经是我们几千年的文化结晶,从元朝开始国家就规定,科举考试必须在"四书"的范围内出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自汉代以来直至清末民初两千年,"四书五经"里每句话、每个字都被无数人反复推敲过、思索过,千百年来积淀铸就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五经"的内容量大、涉及面广,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差不多涵盖了中国当时人文科学的各个方面。

"四书五经"中更有一种精神,中国古代社会这种精神无法用一句话来概括描述,其中有忠信、有仁义、有孝悌、有谦让,有许许多多具体到现实生活中的命题,这种精神千百年来构架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在这种影响中长大,并且代代相传。所以,学习经典是非常有价值的。

学生们从小读诵经典,学习了文言文,以后他们会深入这些典籍中,采撷无尽的宝藏,获得无尽的智慧和才能。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都是从小上私塾,饱读诗书,练就了"童子功"的。
 
二、私塾读书是什么样子

私塾课最早的教学大纲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后历有演变,但基本的精神未变,只是教育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更加充实和具体了。过去,有条件的家庭培养儿童也是"从娃娃抓起",例如前国家道教协会会长陈樱宁先生,3岁时就开始读书,到6岁时,已经读完《三字经》、《四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7-11岁,读《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左传》。

12-14岁,学作诗文,读古文、古诗、八股文、试帖诗。
 
到了15岁时,对中国的主要经典文章已经读诵完了,这是在私塾阶段的读书情况。

在古代,以后有的学童可能就考入了太学继续学习。

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古代时国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家各尽所能的教育孩子,到了太学阶段才是由国家统一教学的,这个时候主要是由老师开讲。
 
那么,在私塾阶段学生们是怎样读书的呢?反复熟读,进而背诵,学生们在读诵中识字。根性利的孩子每天大约可以背诵700-800字,一般的背诵300-400字,差一些的也要背诵150字左右,学习的基本要求就是读诵,能背下来。在初小阶段,就是读诵,一般不加解释;到了高小阶段,做适当地解释,还是以读诵为主;到了太学阶段,学生的智慧开了,这个时候老师进行讲解,老师说书本的哪一页,学生就知道这一页的内容,不需要查字典、不需要查典故,因为都背过了,谁要是不熟悉,还要去查一查,人家是要笑话的。

私塾这种学习方法和今天人们的认识是不同的。古人认为:1--13岁孩子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比较弱,但其记忆力非常好,在这个阶段要"童蒙养正",根据这个特点,扬长避短让学生们背诵经典,先囫囵吞枣,如巨牛进草久后再反刍消化。

这个阶段学生们要背诵20--30本书,是轻而易举的。到了13岁以后,知识渐开,理解力也有显著的发展,到15岁时老师就进行讲解。
 
只背不讲这种方法行吗?古人认为:读书是修戒定慧,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你读诵经典接受圣贤的教育,你就会遵纪守法,克己奉公,就是修戒;读书时你能深入典藏废寝忘食,就会定下心来;一门深入,常在定中就会豁然开朗,悟出其中的奥妙。背诵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净空法师说:"古人读诵经典,常常是反复诵读,身心一切放下,不研究不讨论,心在定中,一部《金刚经》五千字,每天读上100遍,反复的读,到了一定的功夫,就可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同样的方法,如果你学100篇古文,每天8遍,一篇古文也是一天听8编,5年这100篇古文你通了以后,你的眼睛就会放光,这一部《四库全书》你全通了,一点障碍都没有,你就可以在全世界做中国的《四库全书》大师了。"

我们现代的教育,是按照西方的教育观念,寓教于乐,围绕着孩子的认知能力进行教学;孩子能理解多少接受多少,我们就教多少,教材是按照顺序渐进的层次编写的。学习数学和物理,用这种方法是可以的,但是,学习文科就很不科学了。你看:在幼儿园时,教小孩子说小狗、小猫的儿歌,这些儿歌对小学的学习帮助不大;到了小学时教一些浅显的课文,其主要任务就是为识字而认字,学两三千字要用四五年的时间,那些小学课文有多少意义和价值,例如"春天到了,燕子来了"之类浅白如水的文字,远不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所负载的信息量博大深厚;到了初中时你要写作文,小学的课文内容是无济于事的;到了高考作文,初中课文又是很难用上的,这是顺序渐进学习的不足。高考文科状元中的作文高手,无一不是课外阅读的高手,这也可以说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反讽,死读中学语文书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而私塾教育在这期间,基本上将经、史、子、集,读诵的差不多了,打下了一辈子的学问基础,虽然当时不甚理解,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会逐渐的领悟,回嚼起来,会感到意味无穷,真是历久弥新,到老了都感到常读常新。为什么这样说呢?你看私塾读书的课程:

《论语》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等各方面的言论,是自汉朝以后至清末二千年来,人们做官求仕入学初阶的必修课本,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
 
《孟子》是一部记述孟子言行的书,其哲学思想、政治学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文学角度说,其文章大气磅礴,许多文学大家就是从读《孟子》而化出来的。

《大学》、《中庸》这两部书阐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是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的必修课。

《诗经》是诗歌集,文学类;

《尚书》是古代历史档案,文献类;

《礼记》是人生行为准则,社会学类;
 
《周易》稍微复杂一些,以占卜为形式依托,涉及不少哲学思想,姑且算哲学类;

《春秋》是史实记录,历史类,反映着孔子的价值趋向。
…………
至于今天算作伦理学、逻辑学、心理学、政治学、行政学、军事学等其他方面的内容则也穿插其间。若按照现代教育的教学,这些内容大概只有到了大学的时候,才能分科学习。

在这些经典中,忠义礼智信贯穿其中,既有具体到现实生活中的命题,也有治国安邦的方略,以及做人修身治国的方法,指导着人们的社会言行、公私生活、思想意识。无论你做什么工作,都是一辈子需要的指引规范,可见私塾读书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价值。

中华民族只是到了近代,因为种种原因落后于西方国家,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负和侵略。一些知识分子寻找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悬绳把脉乱倒因果,结果把帐算到了传统文化的头上。他们认为是旧的文化、特别是孔子的儒家学说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拖累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彻底推翻旧文化的口号。他们没有分清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结果就把精华和糟粕一起抛弃,就像倒洗澡水把小孩一起倒掉了一样的可惜。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私塾教育有许多可借鉴性,私塾教学的方法是符合少年儿童认知规律的,是科学的。二千多年来,私塾教育历久不衰是有深层原因的,我们不应当简单的否认私塾教育,而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孟母堂"--就是就"久违了"的私塾的现代形式,对于这朵在教育园地重新绽放的柔弱的小花,我们应当抱着一种欣喜的态度,扶持它,栽培它,探索在现代教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可惜,这一朵小花,刚刚开放不久,就被有关的教育当局以违反了《教育法》等等理由"掐灭"了。其实,现代社会道德水平急剧下滑,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大下降,已经说明现代教育只偏重于科技教学是不行的,我们还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加强德育教育的好方式之一,就是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儿童读经运动的发起人--王财贵先生说:"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希望到那时,中国除了富强之外还是一个真正的礼仪之邦,人人都有高尚的文化教养。要达到这目标,最简便有效的办法是:从现在开始,普遍地让下一代熟悉背诵最有文化价值的东西。"所以,我们不应当打压"孟母堂",我们应当提倡儿童读经运动,我们应当探索如何将传统学习经典文化的方法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与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相结合,创造出更有利于青少年学习的方法和教材,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现在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经典已经过时了,再让学生读那些经典是很迂腐的,读那些"经典"的孩子是会吃亏的。
 
三、孩子们读诵经典会吃亏吗?

以上我们看到了私塾读书的内容,那些内容是否会过时呢?当然不会!因为它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们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是常理常道,是不会过时的。你看:老子在《道德经》中揭示的宇宙起源与现代物理学提出的"宇宙大爆炸"学说,基本一致,这在西方人的眼中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易经八卦的哲学思想至今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确实是不会过时的。如果一位留学西方的学生,先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应该不会妨碍他的专业成就,反而会因此有更丰富的创造及文化心灵,例如李政道就是这样。西方人现在很注意东方文化,他们很希望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留学中国的俄罗斯学生,非常喜欢中国的易经八卦,他加紧学习汉语,热切希望了解和掌握周易;我们中国的学生到了外国,人家向你了解、请教论语、周易的知识,而你一问三不知,只跟人家谈一些数理化知识,人家是看不起你的,讲数理化是人家的专长。那些不承认自我民族文化的人,那些没有自我民族文化的人,那些丧失了自我民族文化的人,纵然有再大的本事,终究也不能很好地进行不同文化的交流,并为他人所轻看。

那么,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是否很迂腐、是否会吃亏呢?让我们看一看孩子们要读的《古文观止》是本什么样的书。《古文观止》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二人,从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选取的,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散文精品222片。它是一部比较系统的通史选本,以短篇为主,对学生学习古文非常适用,历代传颂名篇,大都收录在内,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北大著名学者金克木说:"读《古文观止》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国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古文观止》中的奇谋妙计、外交辞令、治人治军的方法,经国的方略,为人处世,无所不包,真是一个智慧的宝库。读这样的书怎么会迂腐、吃亏呢?

这样说,学习经典就不会吃亏了?当然如此。那些认为孩子学习了经典会吃亏的人,可能担心:我的孩子学习了经典,成为了正人君子,讲诚信,而那些人专门搞阴谋诡计,与他们在一起不就吃亏了吗?是这样的吗?鲁迅说"捣鬼有术,然而也有限,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那些搞阴谋诡计的人,到头来是"沾小便宜吃大亏"的,而那些学有所成、正大光明讲诚信的人,最终是会发达的。

人生还是要走正道的,我们要对道德有信心,遵从圣贤教诲来做人,后福自会无穷。少年儿童读诵经典会受益无穷,绝不会吃亏的。

但眼下有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教育的学生虽然读书很多也很用功,可就是比外国的孩子创造力底,所以有许多人都认为,这些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落后,中国历史负担太沉重了,我们应当甩掉这个包袱。

四、学生们创造力低下,不应当将责任归咎于传统文化

现在学生们创造力不高,这是事实。大学生毕业以后,用人单位往往觉得他们眼高手低,名不副实,但这种情况决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造成的。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古代文人是个什么样子。如果你从小饱读四书五经,至少已经背下了四五十万字的经典,精通历史,善于写作,填词赋诗样样都行,这样大概就算是古代的"知识分子"了。

可是,现代的大学生,他们学了几篇古文?初、高中加起来也不过40篇左右的古文、100多篇诗词(大学语文中能再学一点)。这点东西与古代的秀才们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真是相差甚远,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只不过占了一点边而已。学了那么点传统文化就真的影响了你的创造力了?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王勃《滕王阁序》中"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共一色",这些诗句里充满着创造性思维,怎么会束缚学生们的创造力?显然不是。

再看现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他们从小就学习英语,从小学到大学,学的是数、理、化,学的东西都是西方文化体系的内容。在中国,再也没有象教育内容的改革这样彻底,这样"西化"的了。学生们爱好的是钢琴、萨克斯、小提琴等西方乐器,不喜欢听京剧和地方戏这些国粹,喜欢流行歌曲,从小到大,无论是文化、体育(篮、排、足球)、音乐、生活、时尚、节日(情人节)、男女平等、自由恋爱、性开放,都与外国人很象了,很接近了,他们身上所具备的西方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不知要高多少倍,只不过这些知识是用汉语表达而已,哪里是什么传统文化。可是,学生们就是创造力不行,但这又怎么能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作怪呢?
 
"橘在淮南便为橘,橘在淮北便为栀。"学生们都西化到这种程度,还没有创造力,有人说,"这大概是中国传统思维做的怪,影响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可是,经过专家们研究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和完美的语言之一,中国人的思维速度快,起码比用英文思考方式和逻辑能力要快和好,据说世界上,除了印度人的思维逻辑能力比中国人要快一些以外,其他语言的思维逻辑能力,都跟不上中国人,所以印度人的数学成就好,计算机软件做得好。

那么是不是中国的方块字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字都是用的拼音字母,而我们用的是方块字,这不是落后了吗?这种说法在1985年前后,还情有可原,因为那个时候有些人曾认为,方块字不便于输入电脑,中国人需要学好了英语,再使用电脑才方便,中国文字改革必须走世界共同拼音化语言的路不可。若那样,中国人真的是被人家远远地甩在后面了。可是,中国人真是聪明,在短短的几年,就创造了大量的输入法,输入的速度甚至比英文还快。汉字虽然有4-5万个,但掌握了3000个左右的常用字,就可以满足各方面的学习了。《毛泽东选集》四卷,是用2700个常用字写成的,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文化、哲学等等方面,是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宝库,无所不有。中国方块字在表达现代科技信息等方面,并不亚于英语,而且还优于英语。英文要表达一个新生事物,就要再创造一个新单词,增加了学习量;而汉语只要将有关的字组合一下就行了;在英语中,各科的名词表达都有很大的区别,学医专业的人,要看懂物理或其他学科的教科书是较困难的;但是汉语各学科之间在表达上,没有什么鸿沟,基本可以通达。可见中国方块字还是有相当的优越性,是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
 
自从人们提出"打倒孔家店",推翻旧文化,中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已经停止了儿童读经的私塾教育。在社会步入工业时代乃至信息时代,语言文字也一变而为书面、口语一体,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经典文化已经沉寂,今天年轻的一代仅仅是知道些名词而已,大多数人的了解是支离破碎的。在现代这个文化冲撞的时代,许多人的价值取向、文化思维,都趋向于西方文化,崇拜狼图腾,传统文化已经被排斥在一边了,现在还有几个学生懂易经八卦、阴阳五行、象数义理?大概连一点边都没有摸着,这个时候还说"传统文化影响了学生们的创造力",这就太冤枉"传统文化"了,也是没有道理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学生们的创造力?

五、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导致学生们缺乏创造力

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上是接受了西方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而中国传统教学的内容已经很少了,这几年偶然才冒出一些私塾教育,即受到猛烈地攻击。所以,学生们的创造力不高,不能归罪于传统文化作怪。你看,那四大名著能给与人们无尽地智慧和启迪:《水浒》中好汉们侠肝义胆、率性而为、快意恩仇、顶天立地;《三国演义》是军事、政治的百科全书;《红楼梦》是社会学的百科全书;《西游记》上天入地、变化多端,创造力、想象力无限。读这样的书是不会影响学生们创造力的。

再看看学生们现在的读书生活:死读书,读死书;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一个6-7岁的孩子,要背一个10多斤重的书包,他们被课业压弯了腰,写错了一个单词,竟被老师罚写一千遍;写错了一个字被老师罚写贰佰遍;可是,有的老师这样做的目的,竟是为了给学生们点颜色看,让他知道这个老师的厉害,以后不敢轻视对这个老师的上课,这样这个老师的教学成绩就上去了。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们哪里有时间去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中国的教材大概是世界上最难的了,编写的考试题,就是专家,大概也只能考个70-80分,可是,这些知识往上够不着科研,往下在生活上用不上,实际上没有什么大的价值。可是为了学习这些知识,到了初三,学生们每天要学习到晚上11-12点才能睡觉,长期的学习,学生们大都戴上了眼镜,到了高中时可以达到90%以上;三年的高中,大概有二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回嚼已经学过的东西,准备高考 --题海战术,这是做了大量的无用功。学生们可谓"业非不精也,力非不出也",而这些知识多是纸上谈兵,百无一用,怎么会有奇思妙想创造发明呢?!到了大学,有些学科陈旧,还有一些教材大概用了50-60年都没有重新编写,让学生学习十分陈旧的东西怎么会产生创造性?而大学的有些教材往往是与社会实践相脱节,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学生们就业以后,又往往学非所用,这个时候创造性又从何而来?何况有的大学生在学校读书时,只是玩了几年,谈恋爱搞对象成了主题,有的迷恋上网,学习只是应付而已,本来就学了一点纸上谈兵的把戏而已,又不肯用功怎么会产生好的论文和什么创造发明?这个时候还没有创造发明,又怎么能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妨碍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呢?正是现行的中国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导致了学生们创造力低下(以上情况,对于那些学风严谨、教育科学的大学和那些学习努力、学有所成的莘莘学子们均不包括在此内),而决不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恰恰相反,是现代教育缺少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试想那些虽然学了一些数理化,却对自己民族历史文化了解很肤浅而认为自己民族文化落后的人,那些鄙视自己民族历史文化而崇洋媚外的人,那些不承认自己民族历史文化而认为应当彻底抛弃沉重历史负担的人,他又怎么能发自内心的热爱祖国呢?难道我们不应当对学生多进行一些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六、应当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1995年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叶至善、冰心等九位德高望重的政协委员,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指出:"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们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以后,北京创办了"圣陶传统文化学校",除了教学生学习现行中小学教材以外,还教授中医、气功、太极、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在此之前,台中师范大学教授王财贵在台湾发起了"儿童读经运动",台湾、香港有一百万儿童参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十数国家也有许多儿童参加读经运动,我国大陆约有五百多万儿童参与类似活动。近几年来,在大陆民间,也出现了一些私塾教育,但运行低调,象上海"孟母堂"那样高调开张,就遭到了教育当局严厉的封杀。笔者曾经去江南某地考察过一处私塾学校(此处隐去真实的地址和姓名,以防其遭到"孟母堂"的麻烦),当地的教育部门比较开明,对其教学内容只了解但不多加干涉,公安机关对海外来华学习的孩子,进出境管理也很宽泛,这样,这个学校就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校长姓郝是一位大学教师,现在他的许多学生都围绕着他办经典班,在海内外有了相当的影响,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侨的许多孩子都在那里读书,郝老师每年都与台湾的王财贵教授进行交流,推动儿童读经运动的发展。在那里读书的孩子,主要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学生住在老师的家里,(每个老师的家庭就是一个教学班,每个教学班10-15人),与老师同吃同住,在一起读书学习、锻炼活动,老师就是父母,同学就是兄弟姐妹,是真正的"留学生"生活,学生们能从各个方面向老师学习,尤其是那些华侨子弟能从日常的洒扫应对中学习到中国传统。老师对孩子是全面的监护,学生们每天读诵经典,老师随时检查督促,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每周郝老师召集各个经典班在一起,上一次大课,讲解经典。平常学生们在各自的经典班里学习,不看电视(每周老师组织看"百家讲坛"和经典教育的影片),不上网,不能乱花钱,吃住穿戴都要服从学校的管理。这样,学生们断绝了一切外缘,一心都用在读书上,心里很清静,象读诵《孟子》时,有的孩子在反复熟读了以后,一口气就能背诵14-15页书(大约两千二百多字),很多学生都能背诵《易经》、《庄子》、《老子》、《论语》、《孟子》、《黄帝内经(选本)》等等,有的孩子还读诵《楞严经》。大略的计算,易经大约有两万多字吧,孟子大约有三万字左右、庄子大约六万七千字左右,等等,这么长的文章学生们都能背诵下来,是很不简单的,如果学生们的心里不清静是决定背诵不下来的。学生们的课余读物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他们都读熟了,经常用其中的典故开玩笑。

学生们这样读书好吗?

学生们读诵这样的经典,沐浴在圣贤的教诲中,学问增长了,道德情操高尚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了,定力大增。老师的严格教育和监护,屏蔽了外面社会环境的污染,学生们这样读书,就是庄严自己的身体,庄严生活环境。几年下来以后,学生们都有很大的提高,所以,海内外不断有学生到那里去求学,经常有一些社会团体去访问取经。

台湾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杜松柏先生在《功夫全从背诵来》一文中指出:"一方面熟能生巧,由背诵烂熟之中得到法则;一方面由有之而化之,书背熟了,词汇自然有了,成语蕴藏也一一点化,则能自成格调,不落前人窠臼,神而明之,便能达难达之情的地步了……看来字词安顿的功夫,亦在背诵了",这样说来读诵经典的学习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学生们从小读诵经典,实际上在心灵上得到了极大的"营养",身心都受到了圣贤的"抚育",是会健康成长的,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

现在许许多多的家长都很关心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买了许多的营养品,孩子们长得很胖很高大,穿得也很好,家长倾心尽力地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但这样也只是养了孩子的身,没有养孩子的心。因为现在就是一流学校,目前所授课程也偏重于英语、计算机、数理化,灌输的就是上学求知识,考大学、留学,将来找个好工作,多挣一些票子。这也是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年人的真实期许。学校虽然也设有理想道德教育内容,但流于空洞说教,难以滋养心田,学校成了"知识技能传习所"。现代教育最大最明显的弊端就是忽视了人之为人的教育,即人的心灵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丧失了教育的本质、宗旨与理想。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多半是以"我"为中心的,心灵空虚。近些年来,儿童久泡网吧和离家出走的事件频频发生,问题少年层出不穷,这些都说明青少年需要心灵关怀。目前的社会和青少年,不是缺少了知识,而是缺少真正的"德"的教育!

让儿童从小读诵经典,沐浴圣贤的教诲,心灵得到滋养,其实就是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和关怀。"大文皆从六经来",中国古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和大文豪级人物,各个满腹经纶,都是饱读民族文化经典,学富五载的。所以,应当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七、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内容之比较

真的应当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吗?

现在社会上普遍地认为,现代的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是比较科学的,学习那些数理化是必须的,中国的传统文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落后了。所以推广传统文化只停留在表面,传统文化还没有系统的真正成为教科书,纳入正规的教学内容。

难道传统文化真的落后了,不值得学习吗?我们拿《生物学》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来做一下比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包括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古生物学等,也是西医的基础,如果你是大学生物系毕业生,那也算是半个西医了。《生物学》是中学生的必修科目,也是高考的内容之一,学生们要用两年的时间来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虽然学生们学习和了解了一些研究生物学的道理和方法,但是,真正能根据那些知识进行科研的,却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是难以直接应用的,所以离开学校以后,就渐渐淡忘了(当然,学过的数理化等科学知识对于人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还是具有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的)。我们再看《内经》,《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医学著作,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内经》是以气、阴阳五行为核心的医学解释系统,在医学原理方面是以人体的活体功能为基础,以五脏六腑及与其体表症状相联系的"藏象学",以及与其全身所形成的一个完整、有机、有序的"经络系统"为主要依据。《内经》把天、地、人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天人合一。如果我们将《内经》中的专论养生的篇章编辑为"黄帝内经与养生",设为课程,让学生学习,那样,学生们就会学到富有哲理化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这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是有现实意义的,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会受益(这里说的不是人人都能当'中医',而是说普遍地了解中医养生原理遵守养生的原则)。其实,《内经》讲的不仅是医学问题,还是经国治世的学说,既可以治身,也可以治国。过去的读书人,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许多地方长官既能处理政务,也能行医为民疗苦,都说明了这种情况。

从现代科学意义上讲,《内经》中的经络精微物质、治病过程的微观机理、全息理论的机制等等,也都蕴藏着一些深奥道理,非常值得研究探索,一旦突破,也将是科学上的重大发现。所以,学习传统文化是有一定价值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比西方文化落后。长期以来东西方文明是顺着两条清晰而又不同的主干发展的,各有所长。

西方的学科是以数学为基石的。它依赖于实证,依赖于形式逻辑,从A推到B,从B推到C,从C推到D,经过实证后才相信。如果没有实验证明,没有仪器探测到,就否认这些规律。这种线性发展模式适用于描述事物的外在特征,也从其根本上决定了其诸多局限性(当然西方也有经验主义等与以上理性主义不同)。对生命、对于心性地认识,东方人要比西方科学家深刻得多,例如西方的医学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学生们能看到实实在在的心肝脾肺肾。而中医是建立在活体人的基础上,认为天人合一。西医的教材中没有人体穴位、经络、精气神等内容,因为尸体上是没有这些东西的,解剖发现不了;而中国人在两千年以前就清楚的认识到了经络(这个发现可能不仅是从实践中得到的,古代的一些大医家往往就是大气功家,他们在高度入静的状态下,能返观内视,照察内景隧道。我们真的要佩服古人,在当时没有科学仪器的情况下,他们怎么就能发现了经络);又例如,西方科学认为,水分子结构和性质都是相同的,无论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但中医认为地下水与河水,山阳面的水与山阴面的水,阴阳性是不同的(不是因为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含量不同),在养生和治病时,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症状予以区别应用;再比如说冷水与热水,从西医角度看,这个水不过就是温度起了变化,但水还是水啊?可古代中医大夫们知道,热水跟冷水是不一样的,当你一加热,一冷一热,看上去只是把温度调到了中间,实际却是把不同的物质能量添加在了一起,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治病作用上也是不同的。

西方科学家以高能加速度粒子碰撞的方法来探求物质世界的奥秘,东方人不但用各种方法向外探索世界的秘密,还有向内心修行的"内明学",有些贤哲能以深深的入定功夫体悟世界的本原。东西方人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各有千秋。东方人对很多事物的认识确实要全面深刻一些,我们没有理由排斥和抛弃传统文化。当然,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中西合璧是最好的。所以,将传统文化加以整理,让其也成为学校的一门正规的课程,或者由专门的私塾学校教授传统文化,这样都是学习和继承人类优秀文化的做法。而现行的中小学教科书,基本上没有系统的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科目,主要的是数理化,我们民族的传统经典文化差不多处于"断代"的状态。所以,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 "孟母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就是不符合《教育法》的规定,就是一定要取缔。其实,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现在我们不但不应当打压私塾"孟母堂",而且应当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教学。这样做不但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也有利于提高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我们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八、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中国的软实力

在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整个东方,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重要的软实力之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历史证明,能在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历来是两种实力兼备的国家,在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格局下,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据说美国每年都要花费巨资,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向世界各地兜售其文化,要把握对世界的话语权,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上也兴起了一股"汉语热",这正是中国走向世界,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大好时机,中国的一些大学与其他国家的一些大学联合,在国外建立了许多"孔子大学",可是中国派出的那些授课老师,根本不会讲孔孟学说(因为过去我们一直在批判"孔老二"),绝大多数老师也不懂周易义理象数,只不过讲了一些"现代汉语"的知识而已,没有真正起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其实,西方的有识之士真希望"孔子大学"能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英国的大哲学家汤恩比曾说"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将是人类最美好的和永恒的文化",所以英国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中,都有佛学经典,他们认识到了东方文化经典对于教育学生们的重要性。而我们却规定不能向18岁以下青少年传播佛经,视传统文化为封建迷信,大肆抨击民间的私塾办学,认为现代私塾教学中国传统经典文化脱离了教学大纲,违背了《九年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是不合法的。

难道私塾学校教授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真的就违反了《九年义务教育法》?《九年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是必须向全民普及教育,使每一个人能享受到基本的文化教育,消灭文盲,保证青少年在德智体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如果私塾学校进行传统经典文化教学,教育出来的孩子品学低劣,学习的质量不如那些所谓正规学校的中小学生,达不到使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的,那样的教育就是误人子弟,那样的私塾学校就应当停办。若真出现那种情况,那一定是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是糟粕,没有学习的价值了,只有按照西方科学设立的学科,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达到《九年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目标。

那样说来,就只有现行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是科学的、是文化,而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不科学、不是文化了,私塾学校教育孩子学习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就是违法教学。这不是自贱民族文化嘛?!其实,是上海松江区教育当局片面地理解了《九年义务教育法》。中国人在私塾学校里教育中国人的孩子学习中国传统经典文化遭到打压,这种情况若发生在国外,还可以让人理解,可是,这样的事却反复发生在中国的大上海,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中国人确实是西洋化了,丧失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认为自己祖宗留下的经典文化不科学,你看,就因为"孟母堂"有翔实的教授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教学方案,被上海松江区教委取证以后,就被认定为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属于非法办学,予以取缔。


那么,眼下的私塾教育到底能不能达到《九年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目标呢?

我们来看看现在一些私塾学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吧:

一、 经史和参  "经"就是《四书》《五经》《老子》《庄子》等,"史"就是《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们能够背诵的篇目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朱子治家格言》《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孟子》《易经》《庄子》《诗经》《楚辞》等。

二、 博览群书    每天安排学生两小时的课外阅读,平均每年可阅读200本书。

三、 英语教学    从学前班到六年级,学生们每天学习1小时英语,以《新概念》和英语经典名篇为教材,以听、读、背为主要方法。

四、 科学教育     学习相关的理科知识,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思考能力和兴趣。

五、 琴棋书画     陶冶温柔敦厚、疏通旷达、优雅高尚的情操。

六、 文事武备     每天50分钟的体育课和40分钟的户外活动,专门聘请一流的瑜伽师和武术老师给学生上课。

七、 从容应试     语文、数学等学科按教委规定学习,并参加区统考。

     …………

通过这几年教学情况来看,现代私塾教育培养的孩子,其素质超出一般学校的教育水平,不应当认为私塾教育内容违反了《九年义务教育法》。私塾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是有些不同,但在教育目标方面,其实是同工异曲,都能达到《九年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目标,所以,应当给予私塾教育以合法的地位。"孟母堂"若在私塾办学上有什么不足之处,应当责令其整顿完善,补充手续,而不是取缔。在孔子那个时代,是学在官府,在孔子聚徒讲学,开私塾教育之先河时,当时的官府尚且没有下令取缔,以后私塾教育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今天,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文明时代,在现代教育占绝对优势之下,我们又怎么不能多一点宽容,允许"孟母堂"尝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却必欲除之而后快呢?

解放以来,在我们国家主要是以国家的力量来办学,耗资巨大,各中小学校都要根据统一的教学大纲来组织教学,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单调,根本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日益增长各种的需要。其实,世界是多姿多彩万紫千红的,教育应当是不拘一格百花齐放,不应当一刀切,"万马齐喑究可哀"!中小学教育应当有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各种不同的教育形式,只要它们能促进青少年在德智体等方面更好的发展,就应当允许其并存(有害的内容与形式当然要摒除在外)。自古至今,有多少优秀的文化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而我们的中小学又开设了几门这样的课程?儒、释、道、诸子百家的典籍无计其数,那是我们民族的无价之宝(有些并不亚于现行课本上的数理化),你就是皓首穷经也读不完,有多少精华需要我们去采撷?可是又有几个人能深入这些典藏?据说,现在有些出版社要找一个古文功底深厚的专业编辑都很困难,古为今用成了一句空话。我们的中小学不能开设的古文课程,那些私塾学校把它开设起来,教授各种优秀传统文化的科目,培养出一些既能阅读经史子集,也兼通数理化的人,为大学培育专门研究古典的人才,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不是一件大好的事吗(当然私塾教学的内容应当由教育部门审查并备案)?调动民间的力量办学,既可减轻国家的教育负担,增加教育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又可以提高教育质量,还可以吸收国外的中小学生来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我们真的能那样做,培养出许多通达古今的人才,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广泛的介绍给大众,这样岂不是也提高了民族素质?我们向世界各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岂不是还可以增强中国的"软实力"!私塾教育又怎么不能提倡呢?所以,不应打压私塾"孟母堂"。
 
世界需要中国,更需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肯定私塾"孟母堂"的办学,培养更多的学贯中西的国学人才,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东方传统经典文化,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相关文章:
·赵丹阳:浅议《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沙黑:浅议韩非子的《难言》篇与《说难》篇
·王学泰:浅议道家的“以智治国,国之贼”
·刘予希:浅议《庄子·内篇》中的孔子形象
·朱敬亭 甄仁春:浅议私塾与现代教育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