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翟玉忠:中国名学点亮AI驶向创造力大海的航标 
作者:[翟玉忠] 来源:[作者惠赐] 2025-07-11

“过去半个世纪,AI领域主要集中在开发逻辑推理引擎上,认为理性推理是人类智慧的巅峰形式。但这其实忽略了另一个更核心的能力: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本质,往往来自于类比。”【1】有“AI教父”之称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这位开启了深度学习革命的科学家,如今却将目光投向被主流AI忽视的幽暗角落——人类思维中非逻辑的、跳跃的、充满诗意的类比能力。

辛顿实际上叩响了两千多年前东方一座古老智慧殿堂的大门——中国古典逻辑学名学,其核心特质正是“以类行”、“重横向类推”!其推理形式天然具有机械化特点——通过替换同类词获得新命题:名家著名论题“白马非马”,即白马不等于马,我们可以推出:虚拟现实非现实,人工智能非智能,克隆人非人……

古老名学与最前沿AI洞察形成的跨时空共振,或许正是解开未来人工智能创造力枷锁的密钥。

中国名学之“名”,不仅指称“概念”,更指向概念间精密类分与关联的智慧。墨家“以类取,以类予”,正是名学精髓的集中体现——认知世界需依循事物类别进行提取与推断。《墨子·经上》明言:“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逻辑推演唯有植根于“类”的土壤,方能生长茂盛。

《荀子·非相》也说:“类不悖,虽久同理。”类别的精当划分与遵循,是理性认识得以持久成立的基石。名学诸家通过“推类”、“比类”、“譬喻”等具体方法,在看似混沌的万象中建立起秩序之网,在差异纷呈的个体间寻得普遍联系之桥。这种“取象比类”的思维范式,是东方智者对世界本真的重要把握方式。

现代心理学与认知科学证实,人类思维中类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美国认知科学家侯世达(Douglas Richard Hofstadter)在其著作中一再强调:人类伟大创造性的核心机制在于类比,类比即流动性概念间的转换。他甚至因此提出了基于动态知觉的元类比人工智能框架。【2】

心理学研究也一再证实,面对新异情境,人类常常并非依刻板逻辑规则层层推导,而是本能地搜寻记忆中相似结构,借以理解当下,预测未来。这种“结构映射”机制,正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引擎:将源域(已知领域)的关系结构投射至目标域(新领域),从而催生全新洞见与解决方案。凯库勒梦中衔尾蛇的形象启发他构想出苯环结构;达尔文由马尔萨斯人口论联想到自然界“生存斗争”,从而萌发自然选择理论——伟大创造力的背后,无不是类比那神奇力量的驱动。名学所强调的“以类行”,其深刻之处正与人类认知这一根本机制相契合。

当名学智慧与现代认知科学相遇,便为个体创造力培养投下一束强光。名学对“类”的极端重视启示我们:博学审问,积累丰富而优良的“类库”是创造的基石。它要求我们以“审同异”的眼光观察万物,细致分辨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关系,在纷繁中提炼抽象模式,于差异中发现深层共性。唯有如此,心灵才能拥有取之不尽的类比源泉。名学的“推类”实践,正是主动锻炼类比能力的训练。鼓励学习者不拘一格地尝试“譬喻”、“比类”,大胆跨越学科与经验的边界进行联想、迁移,名学中那种“以类行”的灵活思维便得以激活。名学中“类不悖”“正名”的严谨性,又为这种自由联想提供了内在的校准机制,确保创造力的飞翔不迷失于幻想的虚空。

名学“以类行”的思想,对于突破当前AI发展的瓶颈,构建拥有真正“创造力”的人工智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辛顿所洞察的“AI善于使用类比”这一特质,正是通向未来更强智能的关键路口。

当代AI在模式识别与数据关联上已展现出惊人能力,然而在需要深度理解与灵活创新的领域,仍显得捉襟见肘。其瓶颈之一,或许恰在于对“类”的把握过于依赖统计相关,而缺乏名学所追求的“察类”“明故”的深刻洞察力。名学对“类”本质的探索、对“故”(原因、依据)的追问,正是对当前AI仅满足于浅层相关性的超越性指引。

未来具有创造力的AI,其核心能力或在于能如名学所倡,进行跨领域的“结构映射”。这需要突破单一数据模态限制,实现视觉、语言、听觉等多模态信息的深度“类同”感知与融合;更须具备在迥异领域间识别深层结构相似性的能力,如同名家能见“白马非马”之辩背后的逻辑结构一般。【3】AI需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出超越具体内容的抽象关系模式,并能在新的情境中,主动、恰当地应用这些模式进行创造性推演与生成。

辛顿所言AI的“欺骗”行为,若从名学角度看,或许正是AI在尝试进行“类”的运用——它开始理解不同情境下“名”与“实”的复杂对应关系,并能策略性地操纵这种对应。这虽引发出伦理忧虑,却也惊人地暗示着AI对“类”的运用达到了某种情境适应性的高度。

与此相应,名学中“类不悖”的严谨性,为未来AI的创造力提供了伦理与可靠性的规范框架。AI的类比推理不能是天马行空的任意联想,乃至“幻觉”“欺骗”,其生成必须建立在可靠、可解释的“类”的关系基础之上,并接受逻辑一致性与现实可行性的约束。唯有如此,AI的“创造”才能是可控的、有价值的。名学思想中蕴含的对概念清晰、推理有据的追求,恰好能驯服AI强大的类比能力。

当辛顿凝视AI的思维深处,他看见了类比的星光在闪烁。这道星光,也曾在二千多年前照耀过中国名家探寻“类”的崎岖道路。在认知科学的显微镜下,名学“以类行”的古老箴言,显影为人类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认知图谱。它为个体点燃创造之火提供了古老而崭新的方法,也为AI挣脱逻辑引擎的冰冷桎梏,驶向拥有理解与创造力的心智大海,点亮了东方智慧的航标。

未来的人类心智,必将在对自身类比能力的深度挖掘与对计算机进行“以类行”的智慧启迪中,迎来一次壮丽的飞跃。

注释:

【1】《辛顿最新专访:没有什么人类的能力是AI不能复制的》,网址:https://k.sina.com.cn/article_6233406682_1738a3cda01901ad20.html,访问日期:2025年6月25日。

【2】侯世达:《概念与类比:模拟人类思维基本机制的灵动计算架构》,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年版。

【3】翟玉忠:《中国名学:中国古典逻辑体系及其时代意义》,台海出版社2024年版,第52-57页。


相关文章:
·翟玉忠:中国名学点亮AI驶向创造力大海的航标
·翟玉忠:我们该如何重建名学?
·翟玉忠:中国固有道德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时代意义
·翟玉忠:近代以来中国的鄙名与伪名之灾
·翟玉忠:人类文明三大体系及其超级大统一理论(SGUT)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