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华军:《老子新解·第八十一章》 
作者:[华军] 来源:[] 2010-02-12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2)。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译文:

    真实的话说出来不是很动听,词藻华美的言辞并不真实。有知识的人不自以为博学,自以为博学的人,没有知识。真正的善于做事的人,不讲究歌颂赞美,讲究歌颂赞美的人不是真正的善于做事的人。圣人不为自己积敛财富,越是服务于民(不榨取百姓),自己越会富有。越是给予别人,自己越会得到更多。所以天道就是使万物都能得到利益,而不会伤害万物。人之道,有做为而不争百姓之功。
     
解说:      

     读百家经典能深刻的体会到,儒家最重视语言之美,在儒术独尊以后直至今日的两千年历史的天空中,充满了对忠、孝、善、贤、仁、义、廉、明……的赞美和歌颂,扬善隐恶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孔子曰:“乐道人之善。”孟子曰:“勿言人之不善。”后世引用这两位“圣人”的话者不可计数。

     千百年来,对上级阿谀奉承,对同事的相互美言,成为官场的潜规则。即使是智慧非凡的人,即使知道这花言巧语不足为信,但是谁听了别人对自己的歌功颂德会不开心呢?人性使然。

     建立强汉盛唐的开国君主刘邦和李世民,都以能听取樊哙、魏征这样的直言不讳者的言论意见,才开创了汉唐伟业。

     儒家不但讲究言语之美,而且讲求要博学多才(在礼的方面),《论语·子张第十九》中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礼记·学记》中说:“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从《礼记》这段话中最能体现出来,儒家所谓的博学,就是指美恶之学,以及对礼制的繁文缛节的学问,儒家门徒认为,懂得这些才能用“礼”来管理臣民,才能使贵族世袭的制度永远不变。

     而善于管理国家(企业也一样)的人,不会只看中一个人在众人中的口碑,而只看中一个人为国家所做的贡献。

     《管子·牧民·四顺》中讲道:“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意思是说:“满足人民的愿望,疏远的自会亲近;强行人民厌恶的事情,亲近的也会叛离。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这个原则,是治国的法宝。

      必须深读《管子》才能知道,管子并不是靠对百姓施以仁义来满足人民的愿望,而是奖励耕战来使民自富。也不是靠大赦天下的善举来免去百姓厌恶的事情,而是明法信诛使来省去刑罚。《管子·牧民》讲的很清楚,其以刑去刑的思想与商君完全相同。

      给予百姓自立自为的平等机会,才能发挥全体人民巨大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才能使民族文化发扬光大,靠满嘴的仁义说教歌功颂德,而掩蔽着贵族对平民的不平等压榨,只能使民族走向衰亡。贵族们贪欲无度,天天宣扬杯水车薪的私人救济,却把天下为公的大道深深的隐藏。

     《老子》八十一章,言我中华通天大道,字字珠玑句句真言。是复兴民族灵魂之秘钥,创万世未来之根源。

注释:

(1)帛书甲本残毁,乙本为“善者不多,多者不善”。流行本为“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并与“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位置颠倒。从老子全文之思想来看,流行本改“多”字为“辩”似乎亦有道理,但为什么帛书乙本的“多”当为何解呢?

     细查资料,在古代“多”字常代表“赞赏,赞美,称道”之意,比如《战国策.武灵王平昼间居》:“ 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意思是说:“反对古法而求变革的人,未必就应当去否定;因循礼制不知变通的人,未必就值得称道。”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深入的解释一下赵武灵王这段话,很多人知道赵武灵王变法图强胡服骑射的故事,本章即讲的是他在变法初欺与臣下的对话,从对话中我们能看出,深受礼教思想影响的赵文、赵造说了一大套道理,无非是表达“虑无恶扰,忠无过罪 ”“竭意不讳,忠也。上无蔽言,明也。忠不辟危,明不距人。”这些空洞的赞美之词。这也是两千年来儒家一直推崇标榜的“忠臣”“明君”的形象。

     《商君书·画策》中与《战国策》这段文字多有相同之处,不知是赵武灵王引用商君之言,还是商君与赵武灵王皆引古之圣贤之言,在此我们不再细究。

      另,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其中“多”字亦为夸耀、赞美的意思。在此从帛书本。


相关文章:
·华军:跨越两千年的时空,问道商君
·翟玉忠:美国新经济运动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梁涛:《大学》“诚意慎独”章解读(三)——“慎独”新解
·陆寿筠:“中体西用”新解
·华军:商鞅变法不是军国主义,而是“强国主义”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