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华军:《老子新解·第五十章》 
作者:[华军] 来源:[] 2009-12-26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1)。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2)。盖闻善执(3)生者,陵(4)行不辟(5)兕(6)虎,入军不被甲兵。兕(7)无所椯(8)其角,虎无所措(9)其爪(10),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译文:  
     
    出离安全的生路,进入危险的死路。安全的生路,无数条中有若干条。危险的死路,无数条中有若干条。而人们为了搞好生活,却常常走向死路,这样的路,无数条中有若干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想要搞好生活。听说善于把握生命的人,行于丘陵之中,不砍劈驱逐犀牛和老虎,在军旅之中,不穿铠甲不带兵器。犀牛没有必要使用其角,老虎没有可能使用其爪,兵器没有机会可以刺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可以致其死亡的境地。

解说: 

    人,从出生到死亡,充满了变数。谁又能为此生做定论?出生之时不知有生,入死之时不知将死。故此老子说:“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乐生惧死、趋利避害乃人之本性,没有人会主动去寻死路。即使是自杀的人,也是由于无奈,由于“生生”反而走向死路。所以老子说:“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帛书中“陵行不辟兕虎”的“辟”字。流行本多为“遇”和“避”。所以几乎所有人都将帛书的“辟”通假为流行本的“避”,唯独尹振环先生在《帛书老子再疏义》中认为:《说文》“劈,破也,从刀,辟声”,因此“辟”乃“劈”之同音假借。看来古貌当为“劈”,砍劈也。

尹先生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不避”有点看上去像是找死,至少是不怕死,不知死。而“不劈”则是遇上之后不招惹,与下文的“入军不被甲兵”的意思比较协调,都是不主动出击之意。再者,“辟” 字亦有 屏除,驱除之意。

而从第五十五章中“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據鸟猛兽弗搏。”我们也看得出,老子所说的含德之厚者(赤子),也是不主动招惹,不威胁别人。所以经过仔细分析,觉得还是用“辟”字更适合。

另外,帛书的“执”字也与流行本的“摄”字不同,“执”是一种动态的,主动的境界,生命在于把握,善执生就是善于躲避威胁,怎么会“不避”兕虎?而“摄”是一种静态的,被动的境界,有拿,吸取;保养;安静之意。与恬淡意思相通。道德有多高能够不给犀牛、老虎让路呢?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派来的王明及后来的李德(德国人)、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下,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与国民党军展开阵地战,使工农红军损失惨重。如果不是及时听取毛泽东同志的意见,主力部队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那么红军即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从1935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路程中,身经百战历尽险夷。但是他从不带枪,因为,他走的是一条生路。有些人只知事后用什么神化来解释伟人传奇的一生,而这样又何尝不是对伟人的智慧的贬低呢?


注释:

(1)通行本作“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关于这句话,注家的解释众说纷纭。我想老子在这里要讲的是道理,而关键不在于数字,所以,这里尊从杨鹏先生著的《老子祥解》的看法,认为“十”只是代表最大数,而三代表若干数。比如“十恶不赦”“十全十美”;“三番五次”“三令五申”“三思而后行”。

(2)“也”通行本作“之厚”

(3)通行本作“摄”。 保养:~生。~重(zhòng )。珍~。

(4)通行本作“陸”。陵,丘陵,與陸地不同。

(5)甲本缺,乙本作“辟”。bì,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说文》。古同“避”,躲,设法躲开。 pì,本义:打开,开启。开辟;开拓。欲辟土地。——《孟子·梁惠王上》。屏除;驱除。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上》。又如:辟邪(屏除邪恶)。 通行本作“遇”。

(6)甲本缺,据乙本補作“兕”。兕,如野牛而青,象形。见《說文》。

(7)甲本为“矢”,乙本为“兕”。陵行應無矢患而只有獸亂可能。

(8)椯(duǒ),揣度,割取、剟削,剌等义。通行本作“投”。《說文》箠也。从木耑声。一曰揣度也。一曰剟也。

(9)甲本作“昔”,与“措”通。

(10)甲本作“蚤”之俗字。蚤,通“爪”,亦通“早”。帛书中多用。通行本作“爪”。故从通行本做爪。

 


相关文章:
·华军:跨越两千年的时空,问道商君
·翟玉忠:美国新经济运动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梁涛:《大学》“诚意慎独”章解读(三)——“慎独”新解
·陆寿筠:“中体西用”新解
·华军:商鞅变法不是军国主义,而是“强国主义”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