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华军:《老子新解·第三十八章》 
作者:[华军] 来源:[] 2009-05-21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1)。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2)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最高的“德”,就是不讲“德”,所以才有“德”。最差的“德”,就是从不忘记“德”,所以才无“德”。用最高的“德”治国,无为而治,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欲。用“仁”治国有所为,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欲。用“义”治国有所为,而是出于自己的私欲。用“礼”治国有所为,而百姓不响应,就挽起袖子,对百姓强拉硬拽。所以,背离了以“道”治国的法则,就失去了真正的“德”,失去了真正的“德”,才用“仁”来治国。失去了“仁”,才用“义”来治国。失去了“义”,才用礼来治国。礼,是诚、信淡薄的表现,是产生祸乱的开端。先知先觉是道的虚华的表现,是最愚蠢的行为。所以大丈夫应当立身厚重而不立身轻薄,应当立身朴实而不立身虚华。所以(君主)应当去掉那个,采取这个。


解说:   

      德是什么意思呢?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德一般指恩惠、善行。但圣人对百姓同等看待,去好去恶,以法赏罚,看不出对谁有恩惠、善行,正如慎子所说:“官不私亲,法不遗爱”(3)。故可以称为“不德”,然而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去看,这种“不德”才给了百姓自立自为的平等的机会,因此这才是最高的“德”。本章的“不德”与第五章的“不仁”是相同的意思(见第五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最差的“德”,就是天天把德政挂在嘴边,处处树立行为榜样,而实质上坚持的却是贵族世袭,等级礼制。儒家所谓的以“德”治国,其实就是以“礼”治国,也即是本章所说的最下等的治国方法。孔子说:“用各种政治制度来引导人民,用各种刑法规定来约束人民,人民会想尽办法去躲避各种制度和法律的惩罚而且不认为是耻辱的。用道德教化来引导人民,用各种礼制去约束人民,人民会有羞耻心而严格约束自己。(4)”堂而皇之的说教,能否让民众知“耻”而“格”已呢?而道德教化的目的,是让民众知“耻”而“格”已吗?

     所谓道德教化,不过是贵族特权得以遁于法治之外的挡箭牌而已。礼制之下,对于下层百姓,何曾用过说教?不用说周朝,就是商朝乃至夏朝,也是有很多刑法的。百姓无权无力享受道德教化,投告无门,真正享受道德教化的,只有贵族,贵族之间的争斗得失,首先是建立在百姓之上的,无论谁胜谁负,百姓的地位不会改变。

     拥有真正的大德的君主,抱法处势,无为而治。韩非和李斯的老师荀子于公元前264年左右,曾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在《荀子·强国》里有这样一段记述:“应侯问孙卿子(即荀子)说:‘去秦国都见到了些什么?’ 孙卿子说:‘边塞巩固而险要,地形地势便利,山峰丛林平川峡谷美丽,天然资源丰裕富饶,地理形势优越。进入秦国境内,观察当地风俗,那里的百姓淳朴,他们的音乐不下流污俗,他们的服饰庄重而不轻佻,他们特别敬畏司法部门而服从法律,是上古之民啊。来到都城官府,那里的百官严肃认真,无不谦恭俭朴、敦厚礼貌、忠实守信而做事得当,是上古之官吏啊。进入这个国家,观察那里的士大夫,出了自己的家门,进入公家的大门;出了公家的大门,回到自己家中,没有私人的迎来送往(请客送礼);不相互联合,不结朋交党,无拘束却没有不明白精通(法律)而公正的,是上古之士大夫啊。观察这个国家的朝廷,这个国家的朝廷清闲,听政和决断高效,各种事务不会遗留到第二天,安静泰然好象没有治理国家的人一样,是上古之朝廷啊。因此,秦国四代君主取得胜利,不是靠幸运,是源于治国方法得当啊。这就是我所见到的啊。所以说:清闲而且安定,简约而且清楚,不麻烦而且有功效,强盛安定的国家中做的最好的,秦国就是这样的吧!’”(5)

     在今天看来,难道这不是一个官员安于职守,公正廉洁。人民淳朴自然,安居乐业。朝廷清静无为,政治清明的伟大国度吗?两千年了,大道沉沦,我们应该找回我们的记忆,重回那万古不灭的大道了啊。

     以仁治国,君主没有私利,兴利除弊(6),在前面带头做事(为之),百官乃至百姓只能跟在后面歌功颂德,而被称为“仁君”的,没有不被功德赞誉迷惑而以个人好恶定赏罚的,这样的后果就是如《淮南子·诠言训》所说的:“人主好仁,则无功者赏,有罪者释”。如此必将使有能力可以建功业之人远离,使无能而善于吹捧夸夸其谈之人亲近。国家必然走向下坡路。

     以义治国,君主欲图私利,兴事有为,横征暴敛,不顾百姓利益,河上公注曰:“动作以为己,杀人以成威,贼下以自奉也。”而一旦以义治国的君主杀人之“威”不能再震慑百姓(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那么国家就有大威胁了(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

     以礼治国,到处都有条条框框,繁文缛节,哪里都是道德说教,行为榜样。百姓如果不照做,朝廷的官员们就挽起袖子对百姓强拉硬拽。老子反对的,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礼节、礼貌,比如说第三十一章的:“战胜,以丧礼处之。”就是对礼节礼貌的肯定。而老子忧虑的是礼制治国带来的“忠信之薄”和“国家昏乱”(第十八章)。在等级森严的礼制之下,人生来就有了永远不变的身份,贵族世代为官,布衣永远为民。有能力的平民不能参与治国,为国立功的百姓不能受到奖赏。即使是贵族之间,也是小贵族少得利益,大贵族多得利益。如此怎么能让国人忠诚,怎么能取得人民的信任?

     《韩非子》说:“在事物没有出现之前和事理没有表现出来之前就行动,叫做‘前识’。‘前识’是没有依据而作出的胡乱猜度。(7)”在中国古代,占卜这门先知先觉(前识)的学问,在国家的政治中和人民的生活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殷墟发掘出来的甲骨文当中有百分之九十的是卜辞。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华人的哲学、政治学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导致了中华人思维方式的巨大进步,他们突破了原始宗教的神秘主义思维,而确立了不信鬼神而信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思维,对于自然主义思维的论述,从众多的先秦典籍当中,随处可见。而在先秦百家当中,道家和法家是完全的自然主义世界观,与之相反的只有儒墨两家,墨家以信奉鬼神著称,而儒家以彻底的复古闻名,在鬼神的问题上,儒家有另一套说法,叫做“天命之说”,《礼记·解经》上说:“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君王被称为上天的儿子,是派来替天行道的。西汉大儒董仲舒更使“天命之说”发扬光大,总结出一套“天人感应”学说,来“证明”“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的合理合法性。

      天子既然是被派来替天行道的,当然就要带头表帅,《论语》上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还有:“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既然要带头表帅,就得要先知先觉。《礼记·中庸》上面讲道:“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礼记·孔子闲居》上也说:“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而老子认为,先知先觉是浮华无用的表演,带头表帅并不能把百姓引入正道,应当跟在百姓之后(第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当百姓出现差错再以法治纠正之。

       处无为之势,看重实实在在的功勋与贡献,是为居其厚,居其实。不看重别人的赞誉和浮华的表演,是为不居其薄,不居其华。

注释:

(1)流行本多“下德无为而无以为”一句。

(2)流行本为“始”。

(3)《慎子·君臣》:“……没有功劳的亲戚朋友,不委任他们官职。不把官职私自赠送给亲戚朋友,施行法制不遗忘自己所喜欢的人,……。”

(4)《论语·为政篇》子曰:道(导,引导治理)之以政,齐(使整齐,约束)之以刑,民免(躲避,逃避)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5)《荀子·强国》:“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    孙卿子曰: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

(6)《墨子·兼爱》:“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7)《韩非子·解老》:“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妄意度也。”


相关文章:
·华军:跨越两千年的时空,问道商君
·翟玉忠:美国新经济运动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梁涛:《大学》“诚意慎独”章解读(三)——“慎独”新解
·陆寿筠:“中体西用”新解
·华军:商鞅变法不是军国主义,而是“强国主义”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