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华军:《老子新解·第二十九章》 
作者:[华军] 来源:[] 2009-05-01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 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1)。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物或行或随,或炅(2)或吹,或培或堕。 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译文:

    将要取得天下而行动的,我看得出是出于不得已。天下是个神妙之物,不是有为之人能取得的。随意妄为的人会失败,强行掌控的人会失去天下。万物有的行在前面,有的随在后面。有的热起来,有的冷下去。有的得以巩固,有的遭遇坠毁。所以圣人应该去除内心过分的想法,去除骄傲自大的毛病,去除奢侈的欲求。

  解说:

    老子所说的取得天下,与后世中国人所认为的取得天下有所不同,自秦统一中国以后,东亚大陆以中国为中心,以统一为常态,取得天下者多是完成改朝换代的工作。而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要想取得天下,是要吞灭其它国家的政权,这项工作显然比前者要困难的多。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明体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非常发达的文明体系,国家形式非常成熟,已不是夏商时代蛮荒千里的情况了,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武力取得天下绝非轻而易举。这也是西方欧洲一直没能统一的原因。老子更是多次强调不能玄耀武力,用兵乃不得已的事情。这并非老子一人之智慧,多家先秦典藉中都与此思想大同小异,如吕尚《六韬·武韬·兵道》说:“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孙子兵法》中讲道:“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黄帝四经·称》讲道:“不执偃兵,不执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在后面的三十章、三十一章等章节中,老子也强调了这种用兵思想。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22岁,正式登基亲理朝政,当时的秦国已经历了120多年的变法图强,国力已超过六国总和,嬴政在读了韩非所作《初见秦》(韩非死于公元前233年)之后,于公元前230年发动了十年统一战争,终于统一了东亚大陆,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我们在韩非的《初见秦》中不难看出,嬴政大帝并没有决定发动统一战争。韩非极力主张发动统一战争,认为以秦国“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如果不取天下,反而疲于与天下(各国知道不敌秦国不约而同的联合抗秦)各国周旋消耗国力,取天下不但可以保全秦国,更能结束战乱与民休养,虽为不得已,然而可以为之!

    “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这里的“可为”带有强行做为之意。公元223年,蜀汉皇帝刘备兵败白帝城,托孤于丞相诸葛亮,诸葛亮一心统一中原,精武整军,励精图治,于公元227年至公元234年,六次率军北伐,却以失败告终。诸葛亮统一中原之雄心壮志令人崇敬!但取得天下不是强行做为能够做到的。《孙子兵法》曰:“先为不可胜,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这部享誉世界的用兵宝典告诉我们:制胜的关键在于胜已,自己先做到不可胜,保持强大,等待敌人出现差错、背逆天道之时,再出兵讨伐,则胜券在握。在《老子》第三十三章中讲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万物各自遵循大道运行(或行或随,或炅或吹,或培或堕),圣人去除过分、自大、奢望,抱法处势,无为而治。国力强大,才是取天下的根本。

  注释:

(1)通行本作“不可为也”。


(2)炅,光、热之义。乙本作“热”


相关文章:
·华军:跨越两千年的时空,问道商君
·翟玉忠:美国新经济运动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梁涛:《大学》“诚意慎独”章解读(三)——“慎独”新解
·陆寿筠:“中体西用”新解
·华军:商鞅变法不是军国主义,而是“强国主义”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