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主义研究
钟庆:基干产业的繁殖进化规律 
作者:[钟庆] 来源:[网友推荐] 2005-10-14

 

现代化产品是各门类基干技术协调配合的结果,而不是单项技术的指标竞赛。比如40年前日本的新干线开通,被命名为“光”,一般的理解是因速度快而得名,其实不是,而是因新干线的诞生地,国立铁道研究所的所在地——光町而得名。到日本光町国立铁道研究所去见学,参观初代新干线,我不禁感慨万千。因为即使以当时的标准,单项技术竟是如此粗糙,但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空气动力等各门类专业人才合力攻关,互相协调,终于化腐朽为神奇,创造了一个新时代,并为继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样,苏联的米格—25曾是划时代的战斗机,一度被西方看做苏联工业的奇迹,但直到苏联飞行员叛逃日本,整个世界才发现米格—25并没有应用任何最前沿的技术,只是通过各门类技术紧密配合,把已经成熟的的各项技术都发挥到了极限,结果在保证米格—25的速度、操控性等指标超出同时代西方战斗机的同时,还做到了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日本和苏联能在二战的废墟中崛起成一流国家,正是靠的这种独立自主的大工业体系。

基干产业的技术力发展必须循序渐进。新技术是源于旧技术的积累,必须基于现有的产业和技术去创造发明更高性能的新机器、新技术。光靠积极性、激励机制,没有独立的基干产业和技术开发体系,任何先进技术也不会凭空产生。譬如现在使用的P4源于最初的4004芯片,而4004又源于最初的集成电路和晶体管;现代的波音飞机源于最初的707,而707又源于波音为军方生产的战略轰炸机;日本理光公司是半导体产业关键设备步进曝光机的领导企业,它的技术蓄积源于其前身——1917年设立的为海军制造光学瞄准镜的日本光学。理光的竞争者佳能公司,它的前身是1933年设立的从日本光学转移技术的精机光学研究所。这两家公司战败后从事民用照相机生产,也是照相机的领导厂家。

独立技术水平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起来的,其中绝对没有任何取巧的可能,一个把为外国的基干产业做配套加工的国家,一个放弃了独立的基干产业的国家,即使有再大的雄心壮志,给技术人员再高的悬赏,也不可能发明出任何能真正为中国造福的技术。

独立自主的大工业体系实际是一台机器,机器可以用来生产更高水平的机器,还可以简单复制自我,实现质和量上的指数扩张,直到资源的界限,类似于生物般的指数繁殖能力和进化能力(如图2),并能够为第一产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体系提供更多而且也更先进的机器设备,来使得这些产业的进化成为可能。

   比如集成电路的制造技术上,以CPU为例,从8086、80286、80386、80486直到今天的Pentium-IV,在技术指标上来看,一直都在按照“摩尔定律”(Moore’s Law)而迅速进步。为了达到这种不断加速的技术进步,Intel公司的实验室只有依靠重工业体系所提供的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复杂的设备,仅仅有轻工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无论如何都也是不能做到这种技术进步的——即便是第三世界国家可以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廉价抛售自己的自然资源、第一产业产品或轻工业产品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如果让我们暂时撇开国界而继续追根到底的话,那么就会发现实现技术进步并开发出先进技术的西方巨型公司最终也都还是依靠重工业部门所制造的设备。

重工业体系不仅具有在质量和技术上不断加速的进步能力,而且在数量上呈现指数型发展的惊人能力。当我上小学时,曾经在历史课上听到了这样的一种说法是:“Stalin饿死了乌克兰的农民,将他们的粮食拿到欧洲去换到了一座钢铁厂,然后用这座钢铁厂所生产出来的钢铁又建造了一座钢铁厂,这样Stalin就有了两座钢铁厂,然后又用这两座钢铁厂生产的钢铁来建造两座钢铁厂,于是Stalin就有了四座钢铁厂,接着再用四座钢铁厂生产的钢铁来建造了四座钢铁厂,Stalin就有了八座钢铁厂,最后Stalin又用这八座钢铁厂生产的钢铁来建造了八座钢铁厂。这时,Stalin就有了十六座钢铁厂,然后Stalin就有足够的钢铁来制造坦克打Hitler去了。”虽然这种说法听起来十分的幼稚,但是仔细地考察Stalin时代的苏联历史与相关统计数据,就不难发现上世纪30年代的苏联经济的确是以类似的方式运行的。这也正是1914—1918年间德国在法国颇为艰苦而在俄国却相当轻松,可是1941—1945年间德国在法国颇为轻松而在苏联却相当艰苦的根本原因。

通过不断地增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进行重工业生产体系的简单自我复制,的确可以实现类似生物繁殖一般的指数型数量增长。现在让我们观察一下1950年、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4年的中国钢铁产量,比如说中国的钢铁产量在1950年不到100万吨,1958年则是1070万吨,1980年是3700万吨,1996年是1亿吨,2003年是2.1亿吨,2004年则是2.7亿吨。我们马上就能够发现这种指数型增长。某些中国的经济学家将之归功于1980年以来的中国政府的政策改变,但是这种增长的真实原因其实在于重工业生产体系能够实现数量的指数型增长这一关键特性。至少对于一个大国和中等国家或一个有潜力成为这种国家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如果没有重工业体系,就根本不可能实现经济腾飞。

信息时代也是重工业生物般增殖进化的结果。以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巴丁、布拉顿和肖克利发明晶体管,1958年制成第一台固体元件计算机为开端,晶体管的发明和微电子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创了全新的信息时代。短短50年时间内,器件设计和制造工艺并驾齐驱,相辅而进。拉单晶、掺杂、扩散、离子注入、外延、溅射、化学沉积(CVD)、光刻、表面贴装、自动化组装和纳米制造工艺等是制造业的伟大创造,都是在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研制和开发过程中创造并投入运行的。软件产业是在硬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推动着设计、开发和制造技术的改进和飞跃。没有精密制造业就不可能把固体力学和量子力学知识转变成生产力,就没有信息产业。

信息技术反过来又作用于传统工业,使之自动化、智能化,减少劳动力的投入。传统机器是人体力的延伸,信息机器则是人脑力的延伸。家庭生活也一样,住宅实现了信息化自动化,拥有了各种自动化家用设备,家用小汽车也安装上了电子导航系统。信息化使大量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从事娱乐、游戏等第三产业。


相关文章:
·彭胜玉:美国资本绑架政治的根本原因,是战略产业被私人控制
·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没有捷径可走,它至少是一个九维度的产业集群
·宋鸿兵:西班牙被资本集团掏空,产业边缘化教训中国必须吸取
·钟庆:新中国的工业化之路
·人民网:新法家翟玉忠献计甘肃:用“战狼”精神发展文化产业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