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内业
赵文静:从中国隐士文化反观人类现代生活 
作者:[赵文静] 来源:[环球时报2010-10-22] 2010-10-25

                                 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

 隐士,似乎早已远离中国人的视线。然而,就有这么一位美国人,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在中国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并多次入深山寻访隐士。他从隐士身上感受到的不是那种遗世隐居的生活状态,而是他们对物质需求的超低要求。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在北京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就说:“人们需要从隐士那里知道,其实你并不需要那么多。”

  比尔·波特在中国行走了二十多年,在对中国隐士的访问中,他发现隐士们对生活都很知足,虽然他们并没有拥有什么物质。比尔·波特告诉记者:“生活在山里的隐士只需要一点点的东西就可以过得不错,有着绿色的生活方式和选择的自由。隐士的生活让现代人明白有一种更简单、朴素的生活存在。反观城市人,常常对物质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追逐,这种追逐倒逼人们拼命地赚钱,就跟出卖自己的生活一样。”

  的确,在当代中国社会,有很多人以金钱衡量成功。对此,比尔·波特不愿意评论,他只是说:“在买东西之前,先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吗。因为满足欲望,你首先需要金钱,接着是花费时间赚取相应的金钱。你可以用这些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吗,比如跟家人在一起。这在本质上是个时间分配的问题,你究竟希望有怎样的一生。你的需要越多,属于自己的生命就越少。当你的需要不那么多的时候,你就获得了自由。”

  比尔·波特讲述的其实是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的道理,但不知不觉中,在为前途、为房子奔波的人生路上,我们忘记了这些常识。他说:“通常人们会在老了的时候才会回望自己的生活,思考究竟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但是在年轻的时候就思考这些问题,并身体力行地进行改变,而不是等到老的时候只能空悲切,却已经没有能力改变生活了。所以,早早地思考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主导你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控制,被物质需求控制。隐士的生活让笃信金钱至上的人们有机会考虑,自己过的生活到底对不对。人们需要从隐士那里知道,其实你并不需要那么多。”

  比尔·波特自己对物质的需求也不那么多。他从小家里就很有钱,父亲是民主党里的“大人物”。据比尔·波特说,肯尼迪总统都是他们家的座上宾。他说:“小孩子看问题是很清楚的,我那时就认识到,有钱人里很少有好人。我从小就看破了红尘。”所以,后来,当他家破产了,比尔·波特反而很高兴。

  只是,看破红尘并不一定都要选择寺庙为归宿。近几年,比尔·波特发现寺庙中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一些人甚至是大学毕业生,而原来寺庙里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在过去物质生活贫乏的时期,年轻人每天担忧的只是怎样让自己活下去。而如今,那些选择隐居生活的年轻人多半是看穿物质生活的肤浅。”但比尔·波特认为:“只要你的心不受欲望的困扰,不被妄想所左右,那么你在哪里都没有区别。”

  比尔·波特将对中国隐士的寻访,结集成《空谷幽兰》出版。最近,他又将寻访禅宗的历程结集成《禅的行囊》一书。他告诉记者,“行囊”有两种意思,一是旅行时携带的行囊,更深层的意思是你应该放弃却选择负担的东西。修行的人们选择负担这些本不必要的东西,为的是取得心灵感觉与禅思的联系。“禅的行囊”代表着很多本该放弃的沉重的东西。


相关文章:
·陆寿筠:从中西社会演化模式比较看中国和世界的前途(之三)
·陆寿筠:从中西社会演化模式比较看中国和世界的前途(之二)
·陆寿筠:从中西社会演化模式比较看中国和世界的前途(之一)
·翟玉忠:从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看西方文明的内在缺陷
·孔丹:改革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不能迷信新自由主义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