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1)。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邦国小人民少,十人百人才能使用的器具不被使用。百姓珍爱自身,畏惧死亡而不愿迁徒。有兵车战船,而没有机会乘坐。有铠甲兵器,而没有地方陈列。使百姓回到结绳记事时代一样生活。让百姓有甘甜的食物可吃,有华美的衣服可穿,有淳朴通行的习俗可乐,有安全稳定的房屋可居。邦国相邻相望,鸡犬的叫声相闻,百姓直到老死没有争执来往。
解说:
本章老子描绘了一幅人民安居乐业的自然景象。太多的人望文生义,认为老子这种想法不切实际。
我们从前面老子不厌其烦谆谆以教的话语中能够看的出,他所讲的大道,乃是我万古中华多少位往圣智慧的总结。这里老子为我们描述的,是上古圣君治下的人民百姓的生活场景。
上古遂人氏伏羲氏时代,地域广而部落少,百姓之间冲突少有发生。而人民淳朴,各安其俗,故而以道治天下,约定成俗而无刑罚。
淳朴的古人,他们团结拼搏,和谐共生,诚实不讳。而到了近古时代乃至现代,奸诈毕起,正如韩非子所说的,打仗的时候当逃兵的,被尊为“贵生之士”,把私情凌驾于法制之上宣扬所谓仁义学说的,被尊为“文学之士”,什么都不干,享受着世袭的官爵财富,实是剥削他人食物不劳而获的人,被尊为“有能之士”,夸夸其谈玩弄小聪明而不干实事的,被尊为“辩智之士”。拿着武器横行霸道,侥幸不死的人,被尊为“磏勇之士”。包庇坏人不举报坏事的,被尊为“任誉之士(扬善隐恶之士)”。为国家赴汤蹈火,为忠诚而献身,被人们贬低为“失计之民”(不会打算)。服从政令,遵守法律的人,被贬低为“朴陋之民”。自实其力,能创造财富的人,被贬低为“寡能之民”。人好敦厚,朴实正直的人,被贬低为“愚赣之民”(愚蠢呆板)。谨慎做事,尊重君上的人,被贬低为“怯慑之民”。打击盗匪,揭露坏人坏事的,被贬低为“谄谗之民”。
夸奖逃兵的人,是因为他认为这样做是符合自己的利益。贬低揭发坏人坏事的人,是因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2)损公不觉得可耻,告奸被骂为不义。在这种情况下,靠道德约束及只听人们的口碑来治国是不能治理好的了。
在中华民族走过的数千年历史中,很多圣君贤臣不断积累和完善了中华政治体系。从以道治国迈向以法治国。
《商君书·说民》讲道:“治国者贵下断,故以十里断者弱,五里断者强。家断则有余。”事务在百姓家里就处理好了,这就使得百姓用不着为了讨个公道奔走上访了。而在《商君书·定分》当中很祥细的讲解了商君法制的施行方法。今我读之,方知何为法治。
《荀子·强国》中讲述荀子游秦国的见闻说:“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只有百姓的事务在家里就处理好了,才会使朝廷的政务闲适到“如无治者”的程度。
在银雀山汉简《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王法》中有这样一段话:“ 臣闻古之王者,鸡狗之声相闻,其人民至死不得相问见也。上非禁其相问见之道也,法立令行而民毋以相问见为也。”这一段话正是解释老子本章的最好的实例。看来秦汉乃承老子之大道啊!
老子本章所讲的,是一种高度的人民自治自立自为的生活场景,上古以道治可以实现,今世不以法治何以实现?
注释:
(1)帛书甲乙本皆为“远徒”,流行本为“不远徒”,其意注家各执其说。有人认为帛书本之“远徒”意为“远远迁徒”,也有人认为其意为“远离迁徒”。分析本章概念,老子描述了一派他理想当中的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既然如此好的生活环境,百姓自然应是不愿迁徒了,故在此从“远离迁徒”之说。与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远罪丰家。”之意近。
(2)祥见《韩非子·六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