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华军:《老子新解·第六十九章》 
作者:[华军] 来源:[] 2010-02-03

原文: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1)矣。祸莫于大于无敌(2),无敌近亡吾宝矣。故抗兵相若(3),则哀者胜矣。

译文:
 
     用兵打仗有这样的说法:我不敢只被动防御而要抓住战机主动进攻。我不会冒进一寸,而会退却一尺;就是说行军不见队列,夺取不见臂膀,控制而不见军队,这样就会无敌了。祸患没有大过于无敌的了,无敌几乎丧失我的珍宝啊。所以相对抗的两支军对实力相当的话,那么哀怨悲愤的一方会取得胜利。
     
解说:
      

     老子此处引用兵家之语,而在古代兵书上,“主”为被动防御方,“客”为主动进攻方,这是一个常识。《孙子兵法·行军第九》讲道:“横渡江河,应远离水流驻扎,敌人(客)渡水来战,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等它渡过一半时再攻击,这样较为有利。如果要同敌人决战,不要紧靠水边列阵;在江河地带扎营,也要居高向阳,不要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4)这里的进攻方(客)来袭之时,在其“半渡”之时就是我军(主)主动进攻的时机。

     公元前638年夏,宋襄公兹甫不顾公子目夷与大司马公孙固的反对,出兵伐郑,郑文公向楚国求救,楚成王接报后,没直接去救郑国,却统领大队人马直接杀向宋国。宋襄公带领宋军星夜赶往国内,待宋军在泓水边扎好营盘,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到此只是为救郑国。咱们已经从郑国撤军。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咱们兵力小,不能硬拼,不如与楚国讲和算了。”宋襄公却说:“楚国虽然人强马壮。可缺乏仁义。我们虽然兵力单薄。却是仁义之师。不义之兵怎能胜过仁义之师呢?”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并绣有 “仁义”二字。要用 “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枪。 到了第二天天亮,楚军开始过河。公孙固向宋襄公说:“楚军白日渡河。等他们过到一半,我们杀过去,定能取胜。”宋襄公却指着战车上的“仁义”之旗说:“人家连河都没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么仁义之师?”等到楚军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阵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说:“趁楚军还乱哄哄地布阵,我们发动冲锋,尚可取胜。”宋襄公听到此话不由骂道:“你怎么净出歪主意!人家还没布好阵,你便去打他,那还称得上是仁义之师吗?” 宋襄公的话才说完,楚军已经布好阵,列队冲了过来。宋军大乱。宋襄公冲在最前面,却陷进了敌阵,被箭射中大腿。由于宋襄公是个讲仁义的人,对待下属十分好,所以他的属下都拼死保护他。那杆“仁义”大旗,早已不知丢在何处去了。不合时宜不分场合的施行仁义,丧失了主动进攻取得胜利的机会,长此以往,如何能够保证国家呢?国家灭亡百姓遭殃,这就是最大的不仁。(《史记·宋微子世家》)

      《孙子兵法》中第九章及第十一章皆有关于用兵“主”“客”相关的论述,上一章中我也引用了《商君书·战法第十》“敌众勿为客”的话。如此显而易见的常识,被曲解并堂而皇之用之于注解《老子》,实乃千古之谬。

       老子所讲的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看似前后矛盾,其实是用兵之精髓。有利的时候主动进攻,速战速决。不利的时候退后避让,积极防御以待时机。将不利向有利转化。

       上一章我讲到蜀汉皇帝刘备一时怒气发兵攻打东吴,蜀军士气旺盛,势如破竹,先后击破陆逊部将李异、刘阿等。陆逊坚守不战。时过一年,蜀军士气低落。陆逊趁蜀军战意已无之时用火攻,蜀军大败,刘备逃至白帝城,在此驻扎。对于东吴来说,一开始兵力不如刘备,而采取坚壁清野退守不出的战略,才为后来取得胜利创造了机会。
              
       老子说:以奇用兵。如果什么行动都让敌人看的一清二楚,那还叫以奇用兵吗?《孙子兵法·始计第一》讲道:“用兵作战,就是诡诈之道。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先传泄于人也。”(5)

       从《孙子兵法》的叙述中我们能看出,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故意“示”以没有能力,不是不会攻打,而是故意“示”以不会攻取……。老子所说“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岂是儒生所认为的,真的以没有行动做为行动,不用奋臂却已经奋臂,不拿兵器好象拿着兵器?

       老子深邃的思想已触及到当用兵达到无敌状态之后的境况,一支无敌的军队,当没有了敌人,它的战斗力将无所用途。而祸患将从它的内部产生。万事万物皆此道理。

       在这里老子所讲的“吾宝”注家众说纷纭,注为身体的为最普遍,亦有注为政权的。我想后面老子评议“抗兵相若”的情况下,“哀者胜矣”,应是以前面的话为根据,就是说无敌之兵,其精神散,骄傲之气生,战斗意志下降,故而会失败。而哀怨悲愤的一方,同仇敌忾,战斗意志高涨,故而会胜利。我们在朝鲜战争中,在武器装备严重落后于联合国军队的情况下,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将联合国军赶回三八线,就是由于志愿军有着坚强的战斗意志。
     

注释:

(1)帛书本皆为“执无兵,乃无敌矣”,流行本为“扔无敌,执无兵”,解为“不用却敌,敌人退却;不拿兵器,好象拿着兵器”,意思含糊不清,从帛书本。
       
(2)帛书本皆为“无敌”,而流行本为“轻敌”,前而流行本把“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解释为“我不敢主动进攻,却采取守势。我不敢前进一寸,却后退一尺”,反正从始至终都没前进过, 因为我不敢轻敌呀,所以将后面的“无敌”改为“轻敌”更通顺。


(3)帛书甲本为“称兵相若”,乙本为“抗兵相若”,流行本为“抗兵相加”,甲本“相若”意思是实力相当,与前面的“称”字类似,不如乙本意思深入,与流行本相比,帛书本是以军队实力和战斗意志相结合,来做比较,并非指两军交战的时候而做评点,故从帛书乙本。


(4)《孙子兵法·行军第九》原文:……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 处水上之军也。

(5)《孙子兵法·始计第一》原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相关文章:
·华军:跨越两千年的时空,问道商君
·翟玉忠:美国新经济运动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梁涛:《大学》“诚意慎独”章解读(三)——“慎独”新解
·陆寿筠:“中体西用”新解
·华军:商鞅变法不是军国主义,而是“强国主义”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