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华军:《老子新解·第五十八章》 
作者:[华军] 来源:[] 2010-01-16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1)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绁(3),光而不曜。

译文:
 
      朝廷政务清闲而沉闷,百姓自然淳朴。朝廷政务繁多苛察,百姓就不顾道义缺少德行。灾祸,依靠着福事;福气,潜伏着祸患。福与祸相互转换,谁能知道其中至真的道理?它是没有完全恰当的。过分的追求正名,就成为奇异。过分的追求善良,就成为邪恶。人不明白这道理啊,其实时间已经很久了。所以(有道之君)端正而不割伤别人,廉洁而不刺伤别人,坦率而不束缚别人,光明而不炫耀。

解说:      

    君王抱法处世,清静无为,不以私情妄为,百官依法办事,没有迎来送往,也不用大街小巷的仁义说教,这样的朝廷看似闲逸沉闷,但百姓循法而自立自为,教化成俗而刑罚省,民心淳朴天下安定。

   君王不以法断事,以自己的好恶“兴利除敝”,是以一人之智慧,御众人之猜度。如此,就是再英明的君王也难免出现差错,正如韩非子所说“道法万全,智能多失”。而就算这样的君王把国家治理的再好,也只能人亡政息。正如《韩非子·难势》所说“废势背法而待尧、舜,尧、舜至乃治,是千世乱而一治也。抱法处势而待桀、纣,桀、纣至乃乱,是千世治而一乱也。”可见,韩非之法家思想源于道家哲学啊!

    宋朝理学兴起,道法文明隐没,中华文明深度的儒化,士大夫的乐园只能苟安立国,言宋朝之经济如何发达,为何不谈华夏万里山河铁蹄践踏?宋朝也是我华夏民族第一次全境亡国的朝代。

    当宋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候,理学家的昭昭仁义从不能换来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当蒙元统治华夏,汉民族被列为四等民族的时候,儒生能做的就是篡改历史把血流成河的杀戮写成赫赫武功。把别人的荣耀写成自已的历史。

    元末民不聊生之际,儒生销声匿迹。中华大地英雄并起,汉民族热血男儿用生命换来自由和家园,当洗去血污迎来艳阳高照,儒生总能适时的出来大倡仁义。

    从九死一生的战场上走来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知道国家强大要靠法治,他曾说:“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他亲自制定明律,并大力推行法治,洪武二十年,以背诵《大诰》为标志的全民教化运动在全国各地蔚成热潮。

    朱元璋在反腐败问题上的手段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严厉,著名的明初四大案《胡唯庸案》《蓝玉案》《郭桓案》《空印案》,每一件案子牵扯到的人都不下万人。各地都设有“剥皮堂”,朱元璋发明“剥皮实草”的残酷刑法处置贪官。朱元璋的女婿,附马都尉欧阳伦,不顾朝廷的禁令,向陕西贩运私茶。朱元璋不徇私情也将其处死。由于朱元璋的勤政,明察。明初的政治腐败程度降到了最低。

    但是这样的君王是做不到无为而治的,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每一次改朝换代,只能前期清明后期腐败的原因。法治是无为的基础,无为是法治的保障。人民循法自为,也是有基础的,百官依法办事,也是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全民监督,信托责任。这是一套伟大的政治制度,西汉后期开始慢慢被废止。没有真正的法治,靠等待明主的出现,只能一千年的混乱衰落,换来一百年的国泰民安。

    正、奇;福、祸;善、妖;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没有至善也没有至恶,所以没有必要搞什么行为榜样让百姓效仿,正如老子所说:“多闻数穷,不如守中”,韩非子也说:“君人者能去贤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万不失,则人力尽而功名立。”

注释:


(1)甲本残缺,但下句为“其邦缺缺”,可推测此处应为“邦”字,乙本为“民”字,乙本意思更清晰,容易理解。故从帛书乙本。
         
(2)缺,(形声。从缶( fǒu),夬( guài)声。缶,瓦器。“夬”也有表意作用。水缺为“决”,玉缺为“玦”,器缺为“缺”,都有破损之意。本义:器具破损) 同本义。引申为缺漏而不完整。缺,器破也。——《说文》

(3)甲乙本皆为“绁”(xie4声)绳索,系牲口的缰绳:大~(粗大的绳索)。缧~(捆绑犯人的绳索)。羁~(马辔,喻束缚)。流行本为“肆”。


相关文章:
·华军:跨越两千年的时空,问道商君
·翟玉忠:美国新经济运动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梁涛:《大学》“诚意慎独”章解读(三)——“慎独”新解
·陆寿筠:“中体西用”新解
·华军:商鞅变法不是军国主义,而是“强国主义”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