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华军:《老子新解·第四十一章》 
作者:[华军] 来源:[] 2009-11-28

原文:

    上士(1)闻道,勤行于其中(2)。中士闻道,若闻(3)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4)有之曰:明道如孛(5),进道如退,夷道如类(6)。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慢(7)成,大音希声,天(8)象无形,道褒(9)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译文:  
     
    上等的“士”,听到了大道的原理,就能勤奋的用大道的原理去实践治国的理想。中等的“士”,听到了大道的原理,好象听懂了,又好象忘记了。 下等的“士”听到了大道的原理,哈哈大笑。不被他嘲笑,“道”也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建言》中有这样的说法:明白正确的道,好象是糊涂谬误。向前进取的道,好象是向后退步。平坦的大道,好象崎岖不平。崇高的德,好象空虚的溪谷。最洁白的,好象垢污。广大的德,好象淡薄不足。建树功德,好象偷闲怠惰。质朴的真理,好象背弃。最大的方正,没有棱角。最大的器才,是慢慢成就的。最大的声音,是听不见的。天地运行的规则,是看不见的。道广大无垠,却无法定义。只有道,能够有好的开始,和好的结局。

解说: 

      《老子》五千言,每一句话,都是从数千年多少圣贤的经验积累中得来的。圣贤与俗人最大的不同,就是能超越事物的局部,去了解它的整体;透过事物的表象,去观察它的实质。所以,很多事情“上士”所看到的,与“下士”看到的是相反的。

     老子所讲的话,都必须站在全民族,全天下的角度,才能体悟其真正的伟大之处。对于“下士”来说,真理就是摆在眼前,他也是看不到的。正如商鞅所说:“愚笨的人在办成事情之后还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对没有显露萌芽的事情也能够观察的到。(10)”

     老子所讲的无为的大道,让俗人不能了解,所以被认为是谬误。然而,只有君主的无为,退其身,外其身(第七章),才是确保百姓自立自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原因。

     无为而治的大道,是富民强国的坦途。但却又崎岖不平。为什么“坦途”却又有崎岖呢?因为有人人为的制造“崎岖”。

     中华上下五千年,最成功最彻底的以法治国,实现无为而治的,只有商鞅一人。西汉前期承袭秦制,抱法处势,开创了“文景之治”。然而独尊儒术之后,礼制逐渐复辟。百家之学尽废,唯存老子《道德经》流传于世,然而却遭严重篡改歪曲,使其成为“恬淡”之学。北宋王安石效法商鞅,以图富国强兵振兴我中华,最后却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老子所处的时代,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推动这场伟大的革命,而只有商鞅成功了,这也足见实践老子的无为大道是何等的“崎岖”。当然,在三十八章,我们引用荀子的话,讲了秦国的法治大道又是何等的通坦,请参阅第三十八章。

     因为“上德不德(第三十八章)”,看不见多少道德教化,所以朝廷好象空虚的溪谷。成就民富国强乃大白之事,而君主无为沉默不争功劳,不露光彩,故称之为“大白如辱”。
    
     君王抱法处势,是以给百姓最大的公平,可称为广布大德。然而百姓看不到君王的“乐善好施”“皇恩浩荡”,故称为“不足”。

     君王抱法无为,民富国强,可谓建树大德。然而在百姓看来,君王却好象是偷闲怠惰。

     西汉初年,高祖刘邦和称相萧何相继去世,曹参继任称相,刚即位的汉惠帝看到曹丞相一天到晚都请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用心为他治理国家似的。于是 提出责问,曹参说道:“请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谁更贤明英武呢?”惠帝立即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萧何相国相比,谁强呢?”汉惠帝笑着说:“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萧相国。” 曹参接过惠帝的话说:“陛下说得非常正确。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相国,那么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来吗?”接着他又诚恳地对惠帝说:“现在陛下是继承守业,而不是在创业,因此,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就更应该遵照先帝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对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乱加改动,而只能是遵照执行。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好吗?”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说:“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说了!”

     这就是有名的“萧规曹随”的典故。曹参的“偷闲怠惰”,不是没有原则的偷闲,而是抱法处势,无为而治。

     法治虽然是实现公平的最好方法,但贵族甚至平民却人人都想自己能逃避于法治之外,这就是质朴的真理,却好象背弃的道理了。

     大道的规则是最方正的“东西”,万物皆循道纪。但大道的规则也是没有楞角的“东西”,它不针对任何人,不主动伤害任何人。(第五十八章:方而不割)

     前面章节中,老子把天下比喻成“神器”,这里的“大器”也指的是强大的国家,或者说民富国强的伟大事业。这样的事业都是慢慢成就的。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一个政权,都没有能在短时间内强大起来的,所谓的“强大”并不是武力称霸一时的那种强大,而是人民富足、政治清明、天下归附的强大。秦国经商鞅变法,虽然已经成为战国第一强国,但还是经过六代君主不懈的努力坚守法治大道,才成就了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这也是上下五千年我们中华民族唯一的一次真正成就的“大器”。为中华文明成为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唯一的没有间断的文明,打下了基础。

     老子多次强调行“不言之教”,“稀言自然”,就是不鼓吹德政,以法为教,如曹参一样抱法无为,照章办事。百姓都在遵循着朝廷的法治大道,但却听不到朝廷的声音。故可称为“大音稀声”。

     天地运行之“象”,我们看不见,却能领悟其道理。大道无垠,却无法定义,可我们能知道它真实的存在。只有领悟天道,才是开始事业的基础,抱守天道,才是成就事业的根本。

注释:

(1)士,古代男子的美称。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以才智用者谓之士。——《后汉书·仲长统传》;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周书》

(2)帛书甲本全部残毁,乙本为“勤能行之”,流行本为“勤而行之”,此从楚简本。

(3)楚简本为“昏”古同“闻”,帛书乙本及流行本为“存”,从楚简本。

(4)《建言》疑为古籍名,《老子》当中也多处引用古人的言论。高亨说:“建言殆老子所称书名也。《庄子·天下》篇引法言, 《鹖冠子·无权》篇引逸言,《鬼谷子·谋》篇引阴言,《汉书·艺文志》有谰言,可证名书曰言,古人之通例也。”

(5)帛书甲本缺,乙本为“费”,费,散财用也。——《说文》;费,耗也。——《广雅》。 通“悖”。谬误。战而死,而子愠,而犹欲粜,籴仇则愠也,岂不费哉?——《墨子·鲁问》

      楚简本为“孛” ,草木茂盛的样子; 慧星的别称;混乱;相冲突。后作“悖”。如:孛沴(悖乱灾变);孛戾(狂悖乖张)。

(6)通“纇”。丝上的疙瘩:“如玉之有瑕,丝之有~。”瑕疵;毛病;缺点:“明月之珠,不能无~。”

(7)帛书甲本缺,乙本为“免”,古同“勉”,据流行本而辨为“晚”。楚简本为“慢”,意思更明确,从楚简本。

(8)楚简本及帛书皆为“天”,流行本为“大”,从楚简本及帛书。

(9)帛书甲本及楚简本皆残毁,乙本为“褒”。流行本为“隐”。从帛书乙本。褒,高大;广大 。如:褒益(增广补益);褒增(夸大增益)

(10)《商君书·更法第一》: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相关文章:
·华军:跨越两千年的时空,问道商君
·翟玉忠:美国新经济运动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梁涛:《大学》“诚意慎独”章解读(三)——“慎独”新解
·陆寿筠:“中体西用”新解
·华军:商鞅变法不是军国主义,而是“强国主义”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