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林君:甲午海战之思悟 
作者:[林君] 来源:[林君博客] 2009-04-23
                             致远号战舰

一、北洋舰队没能击沉日军弱舰的原因
    

    甲午海战中日军有三艘弱舰:排水量只有622吨的炮舰赤城,商船改装的西京丸,1878年建成的木壳铁肋舰比睿,有
150MM炮6门、170MM炮3门,火力不弱,但防护差。
  海战于12时50分开始,半小时后日舰队处境不佳,松岛和桥立的320MM主炮被击中,由此造成了三艘同型舰的三门主
炮在将近5小时的海战中只射弹13发的结果。后来日军本队转向,意图用左舷炮打击北洋舰队,航速慢的比睿、扶桑掉了队,在本队左侧避战的赤城和西京丸也被甩在后面,于是这4艘慢舰成了北洋舰队的重点打击对象,但他们都没有被击沉,比睿和赤城被打成重伤,先后退出战场。而北洋舰队的弱舰超勇和扬威却没那么幸运,在日军第一游击队的凶猛火力下先后沉没。
  19世纪末,蒸汽舰队机动时保持队形是很难的,因为快慢舰航速不一,中日双方中的慢舰均落队挨打就说明了这一
点,在探究甲午海战中方的败因时追究北洋舰队的接敌阵形是没有意义的。
  日本舰队能击沉北洋弱舰,北洋舰队却没能击沉日军弱舰,原因完全在于舰炮。
北洋舰队和日本舰队各级别口径舰炮数量对比如下:
                北洋舰队            日本舰队 
  210MM至320MM         25门              11门
  150MM至170MM         17门              33门(8门速射)
  120MM(速射)       11门(速射3门)         64门(60速射)
  
  210MM炮弹重200磅级,这个口径以上的属重炮,150MM炮弹重100磅级,120MM炮弹重40磅级,这两种口径属中口径炮
(170MM炮也列其中)。另外双方装备了很多37MM至76MM的轻型炮,因弹丸威力小(76MM炮弹重量仅12磅),不再统计。
  北洋舰队在重炮数量上2倍多日本舰队,但在中口径炮数量上日本舰队却几乎3.5倍于北洋舰队,更为关健的是日舰
的中口径炮绝大多数是速射炮,射速为同口径传统炮的好几倍,粗估一下中日双方在同一战斗时间内发射的中口径炮弹
数量的比率大约是1比10。
  速射炮的机理是加装了制退复进装置,射击时炮架不动,无需反复瞄准,传统炮是炮架后座,射击后需再次瞄准,
慢就慢在这了。另外传统炮身管口径比小,北洋舰队的重炮和中口径炮身管口径比基本上是在22至35倍之间,而日本舰
队的中口径速射炮身管口径比均为40倍,在同等条件下,身管口径比大的炮直射距离远,命中率更高。由于速射炮和传
统炮在制退原理和身管口径比上存在着显著差别,可以认为它们是差了一代的武器。可以这样打个比方,中日舰队的较
量好比是两个班的步兵分别拿着手动步枪和半自动步枪在百米内进行对抗,这种对抗是很不公平的。
  重炮的炮弹虽然威力大,但射速低,命中数量有限,而有利的战机时间是有限的,这就是日军弱舰没有被击沉的原
因。围攻超勇和扬威的第一游击队有4艘舰,共装备260MM、150MM传统炮16门,152MM和120MM速射炮22门,它们倾泄的大量炮弹足以致超勇和扬威于死地,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北洋舰队先失两舰,继而愈来愈被动了。日舰桥立在甲午海战中发射120MM炮弹731发,而它在11年后历时7小时的对马海战中发射的120MM炮弹也不过才150发,可见日舰的速射炮在甲午海战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张扬。

二、北洋舰队主战舰只吨位搭配失衡

    日本舰队除去炮舰赤城、改装舰西京丸,其余10艘可称为主战舰只,其中7艘吨位在3709至4278之间,属较大吨位,
另有3150吨一艘,2439吨、2284吨各一艘。主战舰只总吨位36127吨。
  北洋舰队除去千吨级弱舰广甲、广丙,其余10艘可称为主战舰只,其中大吨位重型舰2艘,均为7335吨,2100至2900
吨的中型舰6艘,1350吨舰2艘。主战舰只总吨位32170吨。
  去除双方各两艘弱舰是因为它们战斗力差,对海战影响很小,尤其是去除近3000吨的改装舰西京丸,它的火力很弱
,吨位却不小,去除它的吨位水分来作量化分析更科学。
  对比之下可发现,日本舰队虽然没有大吨位重型舰,但4000吨左右的舰只占大头,总吨位在北洋舰队之上,多出一
艘4000吨级巡洋舰的吨位。4000吨左右的较大吨位舰虽然没有厚甲,但抗沉性比2000多吨的舰要好得多,4278吨的松岛在海战中被305MM炮弹命中,引爆了舰上的大量120MM弹药,一次性伤亡人数超过全舰人员的四分之一,但它就是没沉。
  日本舰队在吨位搭配合理的前提下,可以把火力和航速作为出发点来制定战术,从舰队中挑出火力和航速突出的4艘
舰,组成快速打击纵队(第一游击队),对北洋舰只实施各各击破战术,由其余舰只组成本队,起牵制对方作用。海战的结果证明这种战术非常奏效。 
  北洋舰队大舰挺大,中型舰又明显偏小,吨位搭配明显失衡,中型舰防护弱、火力也弱,战斗中不易生存,大舰又
只有2艘,无法有效牵制敌舰,保护中型舰。北洋舰队在基本硬件配置上的重大缺陷是任何阵形编组及指挥调度都无法化解的。所以后人不应该在阵形、指挥问题上指责北洋舰队的指挥官丁汝昌。
  如果从假设的角度作一下分析和考虑,在能增配舰只为前提下,北洋舰队怎样用最小的变动来组成有效的战术编组
呢?那就是再增加2艘大吨位重型舰,以1艘大吨位重型舰搭配2艘中小型舰只组成基本的战斗组合,以中小型舰只透敌来攻,重型舰则以大口径炮打击靠近的敌舰;一共4个这样的战斗组合,各组合之间可以互相呼应支援,还可以2组合一,组成2个海战分队,这是对抗日本舰队的一种有效假想作战模式。
  假设只能是假设,历史事实是在战前几年清廷不要说买2艘大吨位重型舰,连一艘4000吨级巡洋舰的钱也不愿意出了


三、中日双方备战情况

  北洋舰队最后一批外购主战舰是1887年交货的,从1887年到1894年未再购入一舰。而在此期间日本外购或自造主战
舰达6艘,其中外购严岛、松岛、千代田、吉野,自造桥立、秋津洲。这7年恰恰是速射炮开始流行的时间,这之前日本外购的浪速、高千穗与北洋舰队的“经、来、致、靖”四舰同期建成,装备的260MM和150MM炮也是传统克虏伯炮,后6艘新舰装备的大中口径炮除了三门320MM炮之外,清一色全是速射炮,152MM和120MM共计67门,在海战时日本舰队全部速射炮中所占比例为98.5%。在军事技术变革的关健时间点,日本跑出了领先的一步,完全可以这样说,日本在甲午海战中之所以取胜就是赢在了军事准备上。
    潜在敌手日益加剧的军事准备,北洋舰队的基层将领一清二楚,1891年丁汝昌向清廷建议:“从前所购船舰,经历
多年,已成旧式,机器渐滞,运用不灵,比较外洋新式快船,速率悬异,目快炮未备,难资战守,一旦有事,恐难支持,请及时增购船炮,以备防御。” 对此麻木迟钝的清廷不予理睬。同年李鸿章巡阅北洋海军后还奏称“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鼠目寸光的清廷自我感觉很安全,决定停购外洋军火两年。甲午海战爆发前丁汝昌请求在主要舰船上配置18门速射炮,需银六十万两,就是这么一点经费上面也不愿意拿出来了。连最低限度的军备上的加强也不给予,北洋舰队的将士们注定除了随舰殉国没有其它的选择了。
  当海战的脚步愈来愈临近时,清廷一点积极的战备也没有做。1860年英法联军由海上攻入北京,1974年日本寻衅台
湾、掠走琉球群岛,1883年被法国于内河口歼灭仅有的舰队,20余年战败的惨痛经历本应在新的战争来临时使清廷加倍地警醒,而麻木的懦夫样的清廷或许在潜意识里准备又一次割地赔款了。

四、清廷的失败是政治和战略上的必然

  在19世纪末,日本维新时间尚短,近代工业还未展开,经济实力有限,大办海军是很勉强的,以致不得不动员官民
捐资造舰,在海军上的投入到了勒紧裤腰带的程度。
  同期的中国,虽然完全是个农业国,但地大民多,总体经济实力还是高于日本不少。在对手一心一意办海军时,清
廷另有大事要办:兴建颐和园和慈禧60寿典,两事耗银不下1000万两。阿姆斯特朗公司卖给日本吉野舰后,向清廷推荐一艘同型舰,吨位火力强于吉野,售价约206万两白银。清廷搞洋务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然有颐和园和寿典这样的“体”事要办,购舰这样的“用”事只能靠边站了。
  清朝搞洋务和日本搞维新几乎同时开始,目的却大相径庭,日本搞维新是通过创造新的政经体制为国家寻一条新路
,清朝搞洋务是借助一些洋务元素来维持原有的政经体制。北洋水师虽然担负的是“拱卫京畿”的重任,消耗的海军经
费也占全国水师的绝大部分,但名义上只从属于“首都军区”,在政治倾轧激烈的清廷中北洋水师这么一个不恰当的身
份注定了它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政治怪胎。反观日本,1872即成立了海军省,宣告海军诞生,甲午海战的胜利者在22年前就拥有了恰当的名分,而失败者直到覆亡时刻仍然没有这种名分。
  中日两个战略对手走的是新旧两条路,当他们之间爆发一场决定二者命运的战争时,历史垂青于谁也就不言自明了
。目的不纯、滥竽充数的清廷搞起洋务来三心二意,用心不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失败是没什么可奇怪的。对此竞
争对手看得很透,伊藤博文曾说中国在中法战争后“似乎奋发有为,但是一二年后必定因循而安,如西方所说,中国又
睡觉矣” 。日本敢于向清朝挑战,一方面是有饿狼精神,另一方面也在于清朝这颗大柿子个头虽然大,却是熟软的,可以捏它一捏。
  清廷搞洋务、发展陆海军备是为了自保,这种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企图逆流而行的政治实体,命中注定连自保这一
最低层次的生存目的都无法达到。历史发展的法则和规律决定了这个没落政治实体的结局只能是不断失败直至死亡。甲
午战争之后,在世界眼里中国完全成了一个衰老的弱者,国内的先知先觉者也丧失了改良它的信心,决定采取凤凰涅槃
的方式使它重生,甲午战争大大加快了清廷的死亡速度,它其后的存活时间只有16年。
    古人云“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中华后人在哀北洋水师的同时一定要鉴之,要重视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发展图强的基本依据。

相关文章:
·林君:甲午海战之思悟
·吴如蒿:略谈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的议定队形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