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9月17日,清朝北洋舰队同日本侵略者的联合舰队,在今辽宁海洋岛东北、大鹿岛西南海域,展开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决战。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甲午黄海海战。
对于这次海战的战斗编队问题,曾经引起当时许多国家军事当局的重视。目前,我国史学界,对于北洋舰队的战斗编队问题,亦多有论述。
我曾在《谈谈中日甲午黄海海战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和《浅析刘步蟾改阵》两文中指出: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是夹缝雁行阵——一种交错配置的双横队。但由于指挥的错误,实际呈不规则的半月形。采取夹缝雁行阵迎击日军,不是临战会议的决定,而是刘步蟾所改变。
那么,临战会议所议定的队形是什么呢?这要谈到英国人泰莱。
泰莱1929年在伦敦由康斯坦布尔有限公司出版了题为《在中国牵线》 (《Pullings Strings China》)一书。张荫麟先生在1931年曾部分译载于《东方杂志》第28卷第6—7期,名为《泰莱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现在刊行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六册,即搜集了张先生的这篇译文。关于议定队形的文字见于泰莱的《在中国牵线》一书的第二章《战斗者》(MEN OF WAR)第三节《中国海军》第四十五页:
The Admiral held a council of war and it was decided to fight in line ahead of sections-a section being mostly two sister ships in quarter line.
张先生的译文是这样的:提督开战事会议,议决战时众舰前后分段纵列,成直线,每段大抵妹妹舰二,成“四度行列”。(《中日战争丛刊·六》)
据此,我曾在《浅析刘步蟾改阵》中判断议定队形是单纵队。现在对照泰莱原书,看来张先生的译文不甚妥贴,我的判断也是不对的。
按照军语,文中的“line ahead”应译为“纵队”;“quarter line”应译为“雁行队”。那么,译文当为:提督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各分队组成纵队,而各分队则是由大体两艘同型舰组成的雁行队。
当时,雁行队即是横队。由两艘舰组成的雁行队也只能是横队,而不会是现代海军军语所谓的人字队。因为由两艘舰组成的人字队是无法行进的。泰莱所说的北洋舰队分队是横队,而全队是纵队,就如同步兵队列所说的以班横队组成的排纵队。由此可见,议定队形,实际是—种双纵队,即清朝当时所谓的双行鱼贯阵。
关于刘步蟾改变队形的记载,见于泰莱原书第三章《鸭绿江之战》(《The Yalu Battle》)第48页:
The signal was for Line Abreast with leaders in the middle instead of Line Ahead of Sections, as had been decided by the Admiral in consultation with his captains.
张先生的译文是:信旗所示,为诸舰相并横列以主舰居中;而非如提督与诸管带所议决,分段纵列。
这段译文没有问题。但为了更明确地说明其意,需要指出:刘步蟾信旗所示的“相并横列”,也就是以分队(Sections)为单位组成的横队(Line Abreast);而不是海战前作战会议所决定的以分队为单位组成的纵队(Line Ahead)。
泰莱没有说刘步蟾所改的横队中,其分队是什么队形。因为夹缝雁行阵就是一种交错配置的双横队。值得注意的是,对夹缝雁行阵也可以换一种表述方法,那就是:各分队组成横队,而各分队是由两艘同型舰组成的梯队。
我在《谈谈中日甲午黄海海战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一文中认为.图中的一号舰是扬威,六号舰是超勇;二号舰是靖远,七号舰是经远;三号舰是镇远,八号舰是定远;四号舰是来远,九号舰是致远;五号舰是广甲,十号舰是济远。明确了当时刘步蟾所布夹缝雁行阵各舰的位置,便可从图上清楚地看出:一号与六号,二号与七号,三号与八号,四号与九号,五号与十号,正是五个左梯队。每个梯队正是大体由两艘同型舰组成的。因此,我认为,泰莱虽然在其所著书中,并未明确指出刘步蟾所改的横队,其中分队是什么队形,但是,从上述分析中应该可以断定为是由梯队组成的分队。
综上所述,刘步蟾改变的队形是“相并横列”。也就是以分队为单位组成的横队,而各分队大体上是由两艘同型舰组成的梯队。这也就是对夹缝雁行阵的表述。
上述论证如果能够成立,它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
第一,它更进一步证明,泰莱关于刘步蟾改变议定队形的说法是与史实相符的,是可信的。最能证实的根据,就是夹缝雁行阵的实际情况与泰莱关于刘步蟾改变队形的表述,完全吻合。
这里,我要顺便说到,关于刘步蟾改变队形的原因,涉及到他的个人品格及其与泰莱的私人关系之类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泰莱认为刘步蟾改阵的目的是为了“善保其皮”(同上),也是需要考辩的。
第二,议定队形较之于夹缝雁行阵要有利得多。它不仅机动性强,易于指挥,也较能发扬舰队火力。我们知道,海上战斗队形以纵队最能发挥炮火威力。由于纵队不仅可以使首炮和层炮获得一定的侧射角度,更可全部发挥舷侧炮火九十度的有效射击区域;其次是梯队,舷炮射界为七十五度;最不利的是舰首向敌的横队,舷炮射界仅能获得二十五度。所以,在海战中敌我队形在战术位势上的优劣,应以舷侧对敌军舰首为最有利。
假如当时北洋舰队是以议定的双纵队展开,迎击日军,就有可能造成有利的攻击敌舰的态势,即把左右两翼展开为对敌夹击的阵势。
即使不能达此目的,并且仍然出现实战时的情况(日军联合舰队前出到北洋舰队右翼,形成日军兵力、兵器的优势),那么,双纵队与夹缝雁行阵相比,在那种情况下也是有利的。因为,双纵队在此时仍可发挥六艘舰只的火力,而夹缝雁行阵只能发挥两艘舰只的火力。应该说,议定队形优于夹缝雁行阵是无可怀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