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证,睡虎地这批竹简入葬时间为秦始皇30年,即公元前217年,距今已2200多年。
这批竹简为何能历经2000多年而保存完好?为何现身于湖北云梦而非秦文化发祥的陕西一带?
参加过睡虎地秦简发掘的考古学专家陈振裕、左德承认为,睡虎地墓葬修建于秦统一六国不久,因此虽为秦墓,却是楚墓形制,墓里内棺外椁,墓外六面均以“青膏泥”密封。这青膏泥质地细腻黏性较强,起到了隔绝空气的作用,延缓了秦简的氧化。
另一个原因,是云梦曾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地下水位很高,让睡虎地墓葬长期以来浸于水中。考古界素有“干千年、湿万年、半干半湿只半年”的说法,长期被水浸泡也有益于隔绝空气减缓老化,干燥环境对竹木器保存反而不利。近年来,考古界又多次在湖南龙山等江南地区发现秦简,在睡虎地墓葬还发现多种制造于当时咸阳的漆木器,而在陕西发现的多座秦墓中均未找到竹简和漆木器之类文物,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秦简出土后,保存成了一大难题。它们原本长期保存在与空气隔绝的地下水中,一旦出土与空气接触,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遭受损坏。1976年3月,国家文物局将这批竹简急调北京,对其进行科学保护。据武汉大学教授陈抗生回忆,具体的处理方法是———脱水:先将竹简置于无水酒精中,使酒精逐渐置换竹简中的水分,然后将其放进乙醚,再让乙醚代替竹简中的酒精,最后让乙醚自然挥发。脱水处理后的竹简变得较软,在湖北省博物馆,它们被一一编上号,分别保存在玻璃试管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