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世界海洋争霸简史 
作者:[新法家] 来源:[网友推荐] 2006-02-24

来源:《环球时报》2004年07月05日第十九版

      西班牙葡萄牙第一次分割海洋

  15世纪上半叶,已经取得海洋优势地位的葡萄牙开始封锁海洋,规定任何国家的任何船只,未经葡萄牙许可,不准在西非海岸航行。1455年,罗马教皇尼古拉五世颁布特权令,授予葡萄牙海上霸主地位。自此,葡萄牙以海洋的保护神自居。

  正当葡萄牙沉湎于“海洋霸主”的美梦时,西班牙向它发起了挑战。位于西非西北部的加那利群岛,当时是通向西非和美洲的中途站,尽管葡萄牙一再声明,它对加那利群岛拥有主权,但西班牙却不予理睬。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其势力范围内分别向外延伸到除澳洲大陆以外的世界其他四大洲,并因此引发了全球性的极为激烈的海洋争夺。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奉西班牙女王之命,带着87名水手,驾驶3艘帆船横渡大西洋。10月11日深夜,船队登上西印度群岛。1493年,哥伦布从美洲返航途中,风暴把他的船只吹到了葡萄牙海岸,哥伦布趾高气扬地告诉当地官员,他代表西班牙女王发现了新大陆。当这个消息传到里斯本后,葡萄牙人暴跳如雷;葡萄牙国王还特意召见哥伦布,并当面向他声明,根据1481年两国签订的《阿尔卡索瓦斯条约》,大西洋西边发现的任何土地都不属于西班牙,而属于葡萄牙。

  面对两国对海洋归属的争议不下,1493年10月,教皇亚历山大六世颁布教谕,全世界的海洋分给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管辖,并指定大西洋上通过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和以南100里格(1里格合5.92公里)的地方,划一条子午线作为西、葡之间行使权利的分界线,两国在各自的地区拥有控制权,别国的船只,非经控制国许可,不得在这些地区航行和通商。在教皇训谕的基础上,西、葡两国讨价还价,于1494年6月7日,签订了《托尔德西拉斯条约》。1523年,两国又在太平洋动起手来。西班牙政府请求和谈,两国于1592年订立《萨拉戈萨条约》,在太平洋中再划一条线,以马鲁古群岛以东17度线为界,划分两国在太平洋的势力范围,该线以西属葡萄牙,以东属西班牙。从此以后,西、葡两国占据了全世界的海洋范围,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了强大的殖民帝国和海上力量。

  法国和英国第二次分割海洋

  16世纪,法英对原有的海洋格局发起挑战。1524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雇用一个名叫维的查诺的意大利人,去探寻一条通往东方的西北航路。1603年,法王亨利四世委任善普伦为皇家地理学家,远航北美,掠夺殖民地。

  继法国之后,英国成为另外一个反对西、葡海上权威的新兴海洋大国。1562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一位贵族对西班牙驻英大使说:“教皇无权划分世界,也无权把国土随便送给他所喜欢的人。”1657年4月,“海盗式人物”德雷克率23艘舰船闯入西班牙加的斯港。1588年7月,西班牙人在梅迪纳西多尼亚公爵的指挥下,动用拥有130艘舰船的“无敌舰队”,对英国进行攻击。双方在格拉夫林进行大西洋海战。此战,英国人运用先进的远程火炮技术使还广泛依赖于船上陆军采用“跳帮”(即贴近敌舰,再让士兵跳到对方的舰上与对手实施近战)技术作战的西班牙人元气大伤。8月9日,“无敌舰队”企图返回西班牙,但遭遇强风暴,40余艘船只沉没,至少有20艘战舰撞到苏格兰和爱尔兰沿海的礁石上。战后,英国人高兴地说:“上帝鼓起了大风,敌人溃不成军。”

  与此同时,法国人也不断派舰队、探险队进入西、葡的势力范围。有一次,西班牙公使向法国提出抗议,法王干脆地说:“阳光照在别人身上,也照到我的身上,如果亚当的遗嘱有剥夺我参与分割世界的权利这样一条,我倒很愿意拜读拜读。”

  1694年,英国人率先主张把全球的海洋划分为分属沿海国家主权范围的“领海”,以及不属于任何国家主权、各国均可自由航行的“公海”。领海、公海的概念提出以后,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但领海范围有多远却众说纷纭。1703年,英国海洋事务专家宾克斯·胡克在《海上主权论》一书中,提出了一国的领海范围仍以陆上武器力量终止之处为限,即陆上权力终止之处为领海界线的理论。1782年,加利亚尼根据当时火炮射程大约3海里,提出所有国家的领海宽度均为3海里的主张。这就是当时划定各国领海的“大炮射程论”。此后,这一理论和主张很快为国际社会所接受。这样,海洋被重新分割,出现了国际社会公认的“领海”和“公海”。

  马汉理论引发第三次海洋分割

  1890年5月,担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的马汉出版了《海权论》三部曲的第一部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大胆提出了“海洋霸权优于大陆霸权”的新观点。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强国,必须首先控制海洋,尤其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为了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舰队和商船队以及能控制战略要地的海军基地。

  《海权论》深刻地影响了美国。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上台后大力发展海军。他反复对国人说:“在美国面前有两种选择,或者是建立并保持一支强大的海军;或者是自甘落后,处于次要地位。这不仅在政治上、贸易上是如此,在整个国际事务中都是如此。”之后,他几乎逢人便讲,遇会就说,大谈特谈发展海军的道理及其重要性。而且只要是海军的事情,不论大小,他都热心参与。罗斯福的种种苦心和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在他执政期间,国会每年至少批准建造1艘战列舰,其中1903年批准建造了3艘。到1907年美国海军的战列舰已达到20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日矛盾日趋尖锐。为了振奋国人雄心,向世界炫耀美国海军的威力,罗斯福决定举行了一次远洋航行。1907年,一支由美国海军16艘精锐战列舰构成的舰队组成。这次环球航行达到了美国海军发展史上的顶峰:航行14个月、航程4.6万海里、横穿两大洋。这一纪录一方面使世界各国领略和承认了美国的力量,另一方面证明了美国舰队有能力远距离航行而不致发生严重困难,从而极大地震慑了此前颇不服气的日本人。当美国舰队访问日本军港横滨时,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为美国海军的阵容惊愕不已。不久,日本政府便一改往日的蛮横态度,同意在太平洋保持现状,并尊重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为此,罗斯福洋洋得意地宣称:这次环球航行作为外交上的“大棒政策”,是他“对和平事业的重大贡献”。

  1908年,美国海军实现了从沿岸防御战略向远洋进攻战略的转变,迅速建成了一支由29艘巨型战列舰组成的远洋舰队,其实力从19世纪80年代的世界第12位跃居为世界第2位,仅次于英国。就连站在海军发展最前沿的马汉也对美国海军的发展速度感到吃惊。1908年3月4日,年迈的马汉在致友人的信中十分伤感地写道:“自我们一起在旧式帆船上服役以来,海军已经有了惊人的发展……而现在的我已与当今的海军毫无关系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损失惨重、国力衰退。美国趁机在1921年11月12日召开华盛顿会议来削弱英国的海上霸权。经过激烈的争论,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签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美国海军取得与英国平起平坐的地位。

  1939年“二战”爆发,英国海军在抵抗德国法西斯过程中耗费了精锐,海军力量一落千丈。美国海军却有了长足的发展,世界四大洋上到处都游弋着美国的舰队。同时,美国利用战胜国的地位开始改写新的海洋规则,控制对海洋的话语霸权。1945年9月28日,以建立渔业保护区为名,美国总统杜鲁门连续发布了两项声明和两道命令,声称美国对其沿海及其领土附近公海下的“大陆架”自然资源拥有管辖权。这就是著名的《大陆架公告》。这个公告把地质学上的“大陆架”概念引进到了海洋法中。在稍后的时间里,美国国务院又提出,美国的大陆架指的是上覆水深600英尺的水下海床和底土。这样一来,美国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把大约240万平方公里海域中的海底资源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在美国的“引导”下,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等国也先后发表了类似的公告和法令,纷纷提出了200海里管辖权主张。1958年4月,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的海洋法会议,签订了《领海及毗连区公约》、《公海公约》、《公海捕鱼及养护生物资源公约》和《大陆架公约》。从此,国际海洋法上就有了大陆架制度,沿海国家不但拥有领海,还有了毗连区和大陆架。公海自由范围进一步缩小,沿海国家海洋权益进一步扩大。这是人类第三次对海洋的分割。

  第四次分割至今仍在继续

  二战结束后,伴随冷战而来的海上权益越来越引起世界各海洋国的高度重视。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资源的缺乏,以及人类开发海洋、利用海洋资源能力的提高,世界上掀起了一场“蓝色圈地运动”,偌大的海洋变得更加混乱无序。

  20世纪70年代,被西方称为“俄国的马汉”的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在《国家的海上威力》一书中,对海洋权益进行了进一步概括:“现代国家海上力量概念已变为为了整个国家的利益最有效地利用世界大洋的能力;与海洋价值的巨大升值相适应,当今控制海洋也不同于过去。”他认为,马汉时代的控制海洋,主要是指控制海洋交通,如今,控制海洋不仅要控制海洋交通,更重要的是要控制和争夺海洋本身,即海洋中所拥有的资源。

  为了整顿混乱不堪的争夺海洋权益的局面,从1973年至1982年,联合国连续召开了长达9年之久的第三次海洋法会议,这也被认为是人类对海洋进行第四次分割的起点,而这一次分割直到今天仍远远没有结束。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围绕着领海、海峡、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群岛、岛屿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讨论。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认了“群岛国”概念,使一大片公海成为这些国家的内水;确认了“专属经济区”概念及其宽为200海里;重新定义了“大陆架”概念,并把大陆架扩展到最远可达350海里,不足200海里的沿海国也可以扩展到200海里。这样,地球上原有的3.6亿平方公里的公海,将有1.3亿平方公里被沿海国瓜分,约占原有公海总面积的36%,而地球上的陆地面积也只有1.5亿平方公里。这片被瓜分的海域,恰好是人类最具开发和利用价值的海域,其生物资源占海洋总储量的94%,石油储量占87%,并覆盖了几乎所有海上交通咽喉要道。


相关文章:
·余云辉:反击美国霸权,重建世界秩序
·中国学者复活了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名学
·张靛:建立一个“伙伴关系”的新世界——《圣杯与剑》读后感
·许家昌:世界,正在进入中国时代
·张靛:平天下的中国方案——读《中国拯救世界》(修订版)有感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