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内业
张三丰《天口篇·禅旨篇》注释 
作者:[孔德] 来源:[] 2011-03-03

     [原文]

    于意云何而名为“释”牟尼云:“吾好释,故以释开教。取‘释去万缘’之意。”于意云何而又为“佛”大士云:“吾好佛,故以佛设教,取‘觉悟众生’之意。”如是我闻,释主离世;如是我闻,佛主醒世。金经数百藏,无非超脱尘垢,警悟沉迷。是故牟尼①清净,复得大士②清净,牟尼总其清净,大士普其清净。非有所执其清净,非有所坏其清净,非有所吝其清净。乃至无清净非清净,非清静亦清净,是大清静,是满清净。人能呗诵潮音,必得清净心,必得般若③心。但得般若,便忘般若。不忘般若,即非般若。即非般若,不名般若。非非般若,乃是般若。得般若者,是谓之释。是可成释,是有释释。是释非有释释,是释自有释释,是谓之佛。是可成佛,是有佛佛。是佛非有佛佛,是佛自有佛佛。牟尼如是也,大士如是也,即沙门比丘④也如是也。不如是,能成释不不也。不如是,能成佛不不也。何以故即释是释,非释即非释;即佛是佛,非佛即非佛。何以故释外无释,取释为释;佛外无佛,取佛为佛。何以故释释释意,并无释意,乃已释意;佛佛佛念,并无佛念,乃实佛念。不释而释者上乘,不佛而佛者大乘。释佛之经藏,即释佛而成藏,是谓正法眼⑤藏。

      [注释]

      ①牟尼:即释迦牟尼。
      ②大士:即观音大士。又称观世音菩萨,为佛教大乘菩萨之一,通常与大势至同为阿弥陀佛左右肋侍,合称“西方三圣”。
      ③般若:佛教用来特指如实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
      ④沙门比丘:“沙门”,音译“息心”和“勤息”,有“禅”的意思,原为古印度各教派出家修道者的通称,后佛教专指依照戒律出家修道的人;“比丘”,本指佛教出家五众之一,后特指受具足戒的男性修道者,俗名和尚;佛门女性修道者则指比丘尼,俗称尼姑。
      ⑤法眼:指经过修炼去掉主观偏执的世界观,又称“正法眼”。

      [文译]

      有人这样问释迦牟尼:“作为像您这样一个修道者,取名一个‘释’字,它的意思是什么”释迦牟尼说:“我追求的是解脱,不受一切执著的束缚,所以用了‘解脱’之义的‘释’字开门立教。选取的是‘释’字的‘解脱一切关系’的意思。”

      有人这样问观世音大士:“作为像您这样一个修道者,取名一个‘佛’字,它的意思是什么”观世音大士说:“我追求的是超乎常人的觉悟,名为‘佛’。所以我以‘超乎常人的觉悟’这个‘佛’的名开门立教,取‘超乎常人的觉悟并去觉悟一切常人’的意思。”

      因为早有了上述人们共知共认的说法,所以我才理解“释”的主要意义在于超脱凡世;因为早有了上述人们共知共认的说法,所以我才理解“佛”的主要意义在于觉醒凡世。千百年来此类说教的经典被信徒珍藏的有好几百部,珍贵到字都是描金书写。当然,总的内容无非都是教化人们净化超脱世俗污垢的心灵,对沉迷在凡尘苦海能够惊醒觉悟,落一个心性上的彻底清净。所以说,要先具备释迦牟尼的清净,继而再具备观音大士的清净。释迦牟尼的清净旨在从人心性的源头来彻底解决清净的问题,观音大士的清净则是要将这种清净培育的方法传播给社会大众。但是人们务必要清楚,勿论是释迦牟尼,还是观音大士,他们的清净,一方面讲,并不是执著于什么清净;一方面讲,又并非让这种清净归于寂灭毁亡;另一方面讲,也不是死死守住这种清净不放,唯恐它丢失。实质要追求的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清净,圆通无碍的清净。在应对一切事物的时候,既要贯彻清净,又不执著于清净。看似不怎么清净,实际非常清净;无所谓清净,无所谓不清净。如此才算得上广大的清净,圆满的清静。

      修“道”的态度是要辩证再辩证,容不得丝毫的偏执。比如人们诵读佛典,领悟佛陀的理论时,必须保持一颗清净之心,必须树立一颗觉悟之心。但是,当你有了觉悟,又必须丢掉有了觉悟的意识,这才是真正的觉悟。如果你不能忘掉已经觉悟的觉悟之心,也就不算真正的觉悟。既然不算真正的觉悟,那就不能称为觉悟。只有不察觉自己已经觉悟而时时已在体现着的觉悟,那才叫真正的觉悟。得到这种觉悟,才可以称为“释”。所以说,可以成为“释”的资格,是因为“释”所具有的觉悟与解脱。已经具有“释”的资格,但他并不执著于“释”已获得的解脱;这种具有“释”的资格,自有“释”的那种自由自在解脱的境界,才可以称名为“佛”。由此可见,之所以能成为佛,就在于佛的那种超乎常人的智慧觉悟。但作为一个实际上的佛来说,他并没有执著于佛的那种超常的智慧和觉悟。正是这样的佛,他才自有佛的那种超常的智慧和觉悟。释迦牟尼就是这样,观世音大士就是这样,即便佛门出家修道的和尚也必须是这样。不这样,能具有“释”的资格吗?不行。不这样,能成就一个“佛”吗不行。为什么说不行?因为,他能具有“释”的资格,他就能真正的解脱,他不能真正解脱,他就算不得“释”;他能具有“佛”的资格,他就具有超常的智慧和觉悟,他没有超常的智慧和觉悟,他就算不上是“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解脱之外再没有别的什么解脱,所以取真正的解脱之义叫做“释”;超常的觉悟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什么觉悟,所以取超常的觉悟之义名为“佛”。为什么又这样说呢?真正的释,对于解脱以后成为释,他已不存在“释”的资格不资格的概念留意了,所以才把“释”真正体现在彻底的解脱之中。真正的佛,对于大彻大悟后已成为超常的觉悟者,他已不存在对“佛”的超常觉悟有所超常之感,这才是佛的真正觉悟境界。

      总而言之,不执著于解脱而解脱者,是上乘释的解脱;不分别于觉悟而觉悟者,是大乘佛的觉悟。人们把释与佛的言论汇编成典籍称为“经”珍藏起来,其“经”的含义就是释佛在修道的实践经历中留下体悟心得之言。实际上此所珍藏的也就是释佛成功的经验。我们这样去认识释,认识佛,认识释佛的经典,认识为什么要珍藏释佛的经典,这才配称是去掉了主观偏见的正识蕴含于知见之中。

 


相关文章:
·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注释版在德国出版引起争论
·张三丰:太极丹经养生篇
·张三丰:水石闲谈(下)
·张三丰:水石闲谈(上)
·《莲池大师七笔勾》注释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