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内业
张三丰《天口篇·儒书篇》注释 
作者:[孔德] 来源:[] 2011-02-22

     [原文]

    六经①而外,立言可法,也必推孔门,不误出世,不误玄经。盖恐人落身崖壑无实行也。孔颜②存心,只望人隐居求志,行义达道。道在济人,山林③无非朝市;道在修己,朝市不染山林。 故出言实多玄义,而解人④之索甚难。《大学》第二节,孔子之修身也。为仁用四勿⑤,颜子之炼己也。功夫未纯,不离陋巷⑥;功夫已熟,不忘国家。故能隐中求行,行中达隐。隐处有孔颜,行处亦有孔颜。乃至无行无隐,而非有孔颜。神明在我,变化从心,真大道也。孔子传曾子⑦,曾子传子思⑧,《中庸》一部,道妙深明。悟玄之家窃取成真者,恒河沙数。子思而后,厥推孟子⑨,持心养气,勿忘勿助,充天塞地,至大至刚。人人得度,默然取将,浩然之妙,口诀难言。辟邪辅正,杨墨掀翻。吾愿尔士庶,不须三岛求真,只向四书⑩领取。以颜曾思孟  为明师,以子臣弟友  为功行,以身心性命为铅汞,以义精仁熟为升举。修道时,莫贪用道;养道时,莫贪行道;得道时,便可显道。道不可显,飘然而返,传之名山,源流自远。

      [注释]

      ①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②孔颜:孔,即孔子;颜,即颜回,孔子的入室弟子。“孔颜”喻指孔子颜回为代表的正统儒家思想学说。
      ③山林:喻指超脱世俗的道家思想及修为境界,以及与此相关的特殊环境。
      ④解人:从事训话或翻译解释工作的人。
      ⑤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颜渊(即颜回)问仁于孔子,孔子对炼己修仁所传的心法。
      ⑥陋巷:指破烂不堪的小街道居民区。这里泛指贫困的环境。
      ⑦曾子:孔子的学生(公元前505—公元前436),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名参,字子舆。以孝著称,惯以“吾日三省吾身”为修养,相传《四书》中的《大学》为他所著,后被称为“宗圣”。
      ⑧子思:姓孔,名伋(公元前483—公元前402),战国初哲学家,孔子的孙子。相传受业于曾子,提倡“诚”的道德理念,以“中庸”为其学说的核心,被后世尊为“述圣”。相传《中庸》是他的著作。
      ⑨孟子:名柯,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孟子披露儒门的心法传承在“尽心”,在培育“浩然之气”,使之“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而塞于天地之间”。著作有《孟子》,和孔子一样,对后世儒家有很大影响,有“亚圣”之誉。
      (10)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儒学的重要经典。
      (11)颜曾思孟:指颜回、曾子、子思、孟子。
      (12)子臣弟友:泛指儒教“三纲五常”之伦理道德准则。“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者,模范、准则、带头之义。“五常”,谓“父义、母慈、兄友(友,善待之义)、弟恭、子孝”。“常”者,义即“恒久的准则”。

      [文译]

    儒家的经典很多,但不是所有的儒家经典学说都可以用来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正确指导。我认为,除了世所公推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典学说之外,其思想言论可以立为全社会遵循的准则的,必然要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不谈与现实社会无关的事情,不涉及高深莫测、奇谈怪论的学说,他们的出发点是担心,如果热衷谈论上述问题,对社会来说,就好像将人们推下了无底的深渊,永远是空幻玄虚,摸不着实际。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生存着的人,故而,人的修为就离不开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孔子、颜子这样的大儒家,他们的学说中也有隐学与显学。但其用心在于让人隐,是让人磨炼坚强的毅力和远大的志向;让人显,是让人行施义之德,以最大体现“道”的功用。所以说,隐,是重在炼己修己;显,是重在利人济人。这也都是“道”的特性。

    修道人的隐与显只有形式上的区别,在内涵上却是没有区别的。举例说,成道为了济世利人的“显”,那么,修道者虽然在山林隐居,而他修养的功夫,学习的知识,培育的智慧,却是为匡扶天下辅正人心准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修道者的一时超脱实是为了长久的服务于社会现实。换言之,修道之“隐”重在炼己修己,所以他的心性境界是超然物外的,现实社会中任何精神与物质的诱惑都不会沾染这片纯洁的心性世界。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他们使用的言辞包含有很深很微妙的心法在里面。所以,后世的翻译家不懂孔门心法。很难追溯到字面之外的深秘内涵,所翻译出来的东西就失去了孔儒本质性的内涵。

    例如,《大学》第二节之内容,那是孔子专讲修身的深义。这其中,孔子还提到修持仁德的准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子将其视为炼己的不二心法。颜回在心未止于至善,性未纯于光明之时,他一直处在贫困的环境条件下隐修。一旦功夫纯熟,圆通大智慧导发出来的言词文章,处处乃是关乎国家社会君意民心。所以他们这些人隐中而修是为了后来的社会实践的实用,而在发挥积极社会实践作用的同时,他们又从不在名利上张扬,处处体现着超脱之“隐”的本质。所以说,孔子颜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及行为,在隐与显方面内涵都是一致的。如果没有他们这种隐显的体用深义,也就谈不上孔子颜子一派的儒家心法特色。

    总而言之,在人的身心之中,神明是受人自己主宰的,而人心的变动可以使神明发挥无穷无尽的功能,道外无心,心外无道,这就是大道的真面目。

    孔门的心法由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其微妙精奥都在一部《中庸》里面蕴含着。历来想从《中庸》里探讨道妙修炼成真者可谓如同恒河沙一般,难以计算,而真正从中得其道妙者,从子思之后,惟数孟子了。孟子不仅得其真传,而且还有精深达的的实修体验。把孟子这种实修体验过程分次第描述,即下手时口诀为“持心养气”,过程中把握的火候是“勿忘勿助”,其所实证的功夫境界就是身心中的先天元气“充天塞地,至大至刚”。《中庸》所传的心法是普度众生的,人人都可以从心法默然领会妙道,加强自身身心修养。当然,像孟子所谓“养吾浩然之气”的“浩然”之境,这是实修的功境,它是口诀难以告知的。

    我们可以试想,一个人能养出充天塞地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性与命都天人合一了,他怎么会有极端的利己主义,怎么会“薄亲”呢?杨朱和墨翟走向两个极端,都是缺乏身心性命之修为,没有一腔正气,所以言论观念会犯邪。我在这里为正宗的儒学正名,就是要辟邪辅正,将杨墨之流的邪见邪说予以彻底的批判。但愿世人不须到深山里访师,不须到庙观里出家,只须认真阅读四书,以颜子、曾子、子思、孟子为老师,以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三纲五常”的准则为功行,以身心性命为汞铅,以仁义的浑然于身为升举,亦足以成就很高的功夫了。

    修道有一个不可错乱的次第渐进过程,即修道——养道——得道。只有得道成道之后,才可用道、行道、显道。所以,修道时不能贪于用道,养道时切莫贪于行道。即使得道可以显道的时候,你只是有了显道的功能,外部环境是否允许你显道还是另一回事。如果外部环境还不利于显道,那就不要显,可以隐居名山大川之中,传一些少数的高徒,以使大道的源流绵延不绝。


相关文章:
·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注释版在德国出版引起争论
·张三丰:太极丹经养生篇
·张三丰:水石闲谈(下)
·张三丰:水石闲谈(上)
·《莲池大师七笔勾》注释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