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参考
无为而治成就了中华五大盛世 
作者:[佚名] 来源:[] 2010-08-26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作为一种治国之术,对后世安邦治国影响很大。如田齐的黄老之学和汉初的黄老政治都是官学、显学,用来治理国家,并成就了齐国霸业和文景盛世。唐初把道教定国教,推行垂拱而治,出现了“贞观之治”。明初力推“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仁宣之治”。清初推行轻税减赋政策,成就了“康乾盛事”。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太平盛世,都直接或间接在道家理论指导下取得的。

一、田齐道法结合的稷下黄老之学

公元前481年田和发动政变,杀死齐简公,立简公之弟骜为齐平公,自任齐相。继而先后驱逐了世袭贵族监氏、国氏、高氏,由独擅齐政而夺取姜氏齐国政权,位列诸侯,史称田齐代姜齐。田和称王的第二年就死了,其子田齐桓公也无明显政绩,其孙齐威王立志改革,齐国再次称霸。齐威王说:“不飞则已,一飞冲天。”齐宣王称:“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他们以欲一统中国的气魄,再造姜齐桓公之霸业,终于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一度被尊为东帝。

1、田齐推行黄老之学

田齐替代姜齐立国时,引起了普遍不满,齐王则用小斗进大斗出、授田、减税等措施收买民心。在政治上,田齐统治者大力提倡黄老之学,除了尊祖之外,主要原因是为了寻找代替姜齐的政治借口。田氏代姜齐后,为了摆脱篡逆的指责,他们抬出了自己的祖先黄帝(田齐的祖先是黄帝、大舜、陈国国君、陈完;姜齐的祖先是炎帝、伯夷、四岳、姜太公),想借黄帝战胜炎帝的历史,为自己正名。田齐尊崇老子,因为田齐与老子是同乡,都来源于陈国。《史记》说:“苦县属陈国”。齐国从姜太公立国起就有重“道术”的传统;田齐统治者将祖先、同乡与齐国本土的“道”加以整合,推行一种讲究通权达变的新道家理论——黄老之学(熊铁基,2001)。

关于黄老一词的来源,有学者认为,齐威王政治上大力推行“高祖黄帝”、“尊黄用老”政策,于学者们遂将黄老联称,共尊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这可能是黄老之学最早的来源。

2、稷下学宫及其稷下黄老之学

从齐桓公开始,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招聚天下贤士。《史论·亡国篇》:“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孟轲之徒皆游于齐。”齐桓公用“高门大屋”等宠之,“览天下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齐威王即位后立志改革,称霸诸侯,一方面鼓吹“高祖黄帝”为纂权正名,一方面任用稷下学士邹忌、淳于髡等人改革政治,稷下学宫盛况空前。到齐宣王时稷下学宫规模最大,达“千有余人”。《史记》记载:“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接子、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学士复盛。”

稷下学宫人才济济,是战国时百家争鸣文化的中心,也是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由于田齐政权的大力倡导,黄老之学成为稷下学宫的主流学派。齐宣王授予的76位上大夫中,黄老学者也占了大多数,如接子、环渊等。但田齐统治者对非官学的其它各派并不排挤打击,而是兼容并包,都受到礼遇。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着书立说和随意议论政事。稷下黄老之学按郭沫若的意见,又分为三派:一派是宋钘、尹文;一派是田骈、慎到,提出了“以道变法”,比较接近法家;一派是环渊。据说《老子》一书是环渊整理出来的,这一派较多的保留了老子的虚静无为思想(郭沫若,1954)。

稷下黄老之学虽属道家思想,但它与老子、庄子的注重修身养性、回避政治的思想不同,主张“君人南面之术”,主要是讲政治,讲执政之道的。其主要思想有“因循天道”、“君道无为”、“君无为而臣有为”、“因道生法”、“因道变法”、“执法平等”等。稷下黄老之学其主要著作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黄帝四经》和《管子》一书中的《白心》、《内业》、《心术》上下四篇以及《慎子》、《田子》、《蜎子》等。

3、齐威王用邹忌改革

作为最具有齐国特色的政治理论,稷下黄老之学对田齐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田齐立国初期,就采用授予农民定量土地的授田制度,实行了户籍制,推广铁器,减免赋税,“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等治国措施,这与官方推行的黄老之术也基本上吻合。齐威王时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采纳“谨修法而督奸吏,减吏省员,使无扰民”等建议,使齐国迅速出现了大治局面。司马迁说:“群臣耸惧,莫敢饰非,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史记》)

齐威王改革后,齐国日遂强大,在桂陵、马陵两役中重创当时的霸主魏国,遂成战国七雄之首。齐国历经威王、宣王、愍王三代,保持了近百年强盛。齐国日强,诸侯恐惧,乐毅合纵连横,游说六国,率六国联军伐齐,齐丢掉了50多座城池,仅剩下2座城池一直死守,齐国从此衰落。齐国是战国后期第一个具备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并致力于一统中国的强国(白奚,1998)。

4、稷下黄老之学与田齐称霸的关系

近年来,研究稷下黄老之学的人多了起来,但研究先秦历史最大的问题是缺少直接的历史记录,《史记》、《资治通鉴》等也是后人补叙的,不全也不直接,道家、儒家、法家等分类也是西汉才由司马谈首次提出,早期不可能有道家及其治国成效的历史记录。

但依据《史记》、《资治通鉴》以及道家、儒家的有关记录,我们完全可以断定,稷下黄老之学推动了田齐崛起,其理由有六:①田齐政治上推行“尊黄重老”的黄老之学,不仅有众多记载,而且山东等地出土的陶磁器上也有“高祖黄帝”的字句;②田齐推行的经济政策,减免赋税、因其俗、简其礼、自由工商、便鱼盐之利等,带有明显自由放任的特点,符合黄老之学特征,再说经济从属于政治,不可能另搞一套(白奚,1998);③齐威王用邹忌的改革,其目标是吏治,督奸吏、减吏省员、无扰民、无掠民等,也正是黄老道家倡导的;④稷下学宫及其主流的稷下黄老学派,实际上是齐国参政议政的一个参谋班子,齐威王的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黄老学派的指导下进行的。当时的田骈与宋钘、尹文、环渊、接子,各进其言,取用所长。其中,田骈善于谈辩,尤好争论。因此,人们才称他为“天口骈”(熊铁基,2001);⑤儒家当时在齐国政治上没有地位。据记载孟子曾两次去稷下,两次都没有受到重视。孟子第一次去时,齐威王忙于改革称霸,又崇奉黄老,孟子的仁政未受采纳;孟子第二次到稷下时,名声早已很大,齐宣王当时立志统一中国的大业,与孟子谈了几次,孟子口不离仁政,孟子政见未被采纳。⑥西汉黄老政治成效突出,但郭沫若却说黄老之术昌盛于田齐,那是否意味着田齐黄老之术的还要高于西汉。郭沫若说:“黄老之术。……事实上是培植于齐、发育于齐,而昌盛于齐的”(郭沫若,1954)。

二、西汉黄老政治与文景盛世

与田齐稷下黄老之学不同的是,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是西汉人,而且司马迁也是个黄老政治崇拜者,对黄老政治及其创造的业绩,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西汉太史公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一文中,首次把先秦诸子概括为道德、儒、墨、名、法、阴阳六家。因此,西汉应用黄老政治治国,就有了明确道家理论指导,并且有详细历史记录。

1、黄老政治来源及其内容

黄老政治中的黄是指黄帝。黄帝不仅武功烜赫,文治也成就卓著,是垂拱而治的榜样。《周易?系辞下》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黄帝也是法治的典范,因此,黄老政治是道法结合的一种治国术。

汉初黄老政治的内容主要有:一是重农抑商,恢复并发展生产。如提倡以农为本,鼓励从事农业生产;二是实行抑制政策,禁止商人们衣丝乘车,并加倍征收他们的赋税。三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四是除秦苛法,约法省刑,禁网疏阔,治民尚清静宽舒,以求百姓安辑。五是废除关卡和桥梁的过路费,又开放山泽,让人采掘垦殖,给工商业带来一个空前的发展机会。六是煮盐、冶铁等领域全面开放,甚至在冶铜铸币这样的货币发行领域,也都向私人开放。黄老政治实行的结果,使社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出现了文景盛世,西汉封建统治得到稳定(史杰鹏,2007)。

2、西汉黄老政治的详细情况

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主张“反秦之弊,与民休息”。刘邦集团大多来自社会下层,对儒家咬文嚼字、繁文缛节不感兴趣,惟有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比较对口味。刘邦采用黄老之术治国,推行“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轻徭薄赋政策,使汉初经济得以复苏与发展。刘邦重要谋臣张良、萧何、曹参、陈平、王陵等,也都爱黄老之术。《史记·陈丞相世家》说:“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 《史记·曹相国世家》说:“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本或无言字)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孝惠帝在位三年,生性仁厚,因受吕后的肃杀行为的恐吓,羞愧作为天子,很少理朝政。前少帝在位4年,后少帝在位一直到吕后去逝时,但两位少帝都没有亲政。

吕后当政内,创自刘邦的休养生息的黄老政治进一步得到推行。她是遵守刘邦临终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遗嘱的,继续重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无为而治,从民之欲,从不劳民。在经济上,实行轻赋税。对工商实行自由政策。在吕后统治时期,不论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均全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书》说:“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史记·吕太后本纪》说:惠帝吕后时期“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政不出房门”。

汉文帝以代王身份继承大统,他特别注意信任和依靠前朝重臣,故刘邦时代的功臣周勃、陈平、灌婴、中屠嘉等人相继被任命为相。文帝好黄老之学,继续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主要做法是宽刑薄赋、自由工商。《风俗通·正失》言:“文帝本好黄老之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净无为”。《史记·礼书》也说:“孝文好道家之学”。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恢复了春耕前皇帝亲耕的制度,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常颁布减省租赋诏令,田租税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其间还有2年全免,徭役则从一年一月减至每三年一月;又允许百姓入粟拜爵、入粟赎罪。此外,文帝还下诏开放土地和山林资源,任民垦耕,废除盗铸钱令,开放金融。废除连坐法、诽谤妖言罪、肉刑等(陈功镇,2001)。班固曾高度评价说:“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息。”(《汉书·刑法志》)

汉景帝在位16年间,继续推行文帝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他在位时采用窦皇后的黄老治术,实行无为政治,节俭爱民,与民休养生息,田赋三十税一,人民负担减轻。把务劝农桑、人口增加、土地开垦与否作为地方官吏考核的标准;设立“力田”官以劝农;实行贵粟政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在“募民徙塞下”、实行屯戍制度后,甚至一度取消了戍卒令。还大力兴办水利事业,以促进农业生产。景帝后因采用晁错的主张,削夺诸侯王封地,引起七国之乱,太尉周亚夫率军三个月平定叛乱,自此中央权力巩固,诸王毫无实力(史杰鹏,2007)。

窦太后是文帝的皇后,她做了23年皇后,16年皇太后,6年太皇太后。在这45年中,她极力推崇黄老之术,文帝和景帝都受到了她的影响。窦太后有个规定,就是自己的儿子和窦家的人只准读老子的《道德经》,不准读别的。她的孙子汉武帝即位后,要独尊儒术,重用董仲舒等儒生,窦太后为此大发雷霆,逼着汉武帝罢免了一些官员,汉武帝第一次独尊儒术的图谋就失败了。司马迁记载说:“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景帝)及太子(武帝)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史记·外戚世家》)

3、黄老政治的治国成效

汉初黄老政治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等政策的实施,使汉初社会经济迅速得到复苏与发展,粮多的没地放,铜钱多的没线穿。司马迁在《史记·律书》中毫不掩饰地称赞说:“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汉书·食货志》也夸曰:“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在处理与诸侯王关系问题上,黄老之术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观念也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润滑剂。汉初诸侯王的势力十分强大,其中尤以吴、楚、齐为最,其领地几近“天下之半”。汉初全国人口大约有一千三百万,而属于诸侯王国的就有八百五十多万。这种政治格局,不仅使政府大量的纳税人口被剥夺,国家财政被严重侵蚀,而其存在及明显的独立倾向也使中央集权时刻面临着被分裂的威胁。但文景二帝不是急于削藩,而是对诸侯王采取了长期的优容政策,如吴王刘濞失藩臣之礼,称病不朝,文帝反赐其几杖,允许其不预朝会。汉初以静制动、以守为攻的策略,吴楚七国之乱不过三个月即被镇压,黄老之术起了重要作用(史杰鹏,2007)。

三、垂拱而治与唐初贞观盛世

垂拱而治是指垂衣拱手,什幺都不做就天下大治。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垂拱而治比无为而治更加积极生动形象,内涵上也不完全相同,还含有“四两拔千斤”之意。但垂拱而治的本质与黄老政治是一样的,都提倡“君无为而臣有为”。唐太宗曾谈其治国体会:“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

1、尊老子为圣祖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自始至终尊老奉道的王朝。唐朝帝王对老子尊称有加,自称自己是老子的后裔,尊老子为圣祖,确定了道教为国教,并诏示天下,以抬高唐宗室的地位。唐高祖之后的几代皇帝如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等都尊道抑制其它教派的发展(汪钱,1981)。

高祖李渊尊老子为始祖。唐高祖武德年间,不仅为老子立庙,还规定三教次序以道为先。

第二代皇帝太宗李世民极力推崇老子,他说过“老子为帝室先系”,下诏扩建鹿邑老子生地故里太上老君庙。

第三代高宗李治在历史上对老子最为崇拜的,命王公百官及举子皆习《老子》。他曾亲临鹿邑县太清官拜谒老子,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封老子之母为“先天太后”,封老子之父为“先天太皇”,并下诏书改鹿邑县为真源县,寓意鹿邑为真理的发源地。

武则天称帝后并不逊色,于载初元年下诏改真源县为仙源县,意为老子是得道成仙之人,而老子生地则为仙之源,以表明武氏比别的朝代更捍卫老子及思想的至尊地位。

唐玄宗是唐朝第九位皇帝,他在位四十五年,对老子及道教的尊崇达到了顶峰。唐玄宗说老子是“万教之祖,号曰玄元,东训尼父,西化金仙”,把老子列在孔子和释迦牟尼之上,道教在儒、佛之上。玄宗不仅每晚对老子顶礼膜拜,还三次给老子封爵加号,拨款增修鹿邑老子生地庙宇。又下诏全国增建老子庙,并命各地铸老子像(严耀中,1991)。

唐玄宗李隆基也竭力推崇道家思想,在其亲撰《御注道德真经》和《御注道德真经疏》中,他写道:“顺天之时,顺地之性,因人之心。是则群臣辐凑,贤与不肖各尽其用,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此理国无为之道也。”

2、垂拱而治与贞观盛世

唐朝尊老子尊道教,可能是务虚之举,以抬高唐王的历史地位。开元25年正月,唐玄宗在朝中“首置玄学博士”,每年都像科举中的明经科一样考试,推崇以老子《道德经》为宗首的道家学说。唐玄宗把《道德经》列入科举考试,并注释推广《道德经》,应该是务实之举,以提高治国水平。唐玄宗也曾说注疏《老子》的宗旨是“取之于真,不崇其教,理国之要,可不然乎。”很少玄理的探讨,更少宗教性的词语,从务实主义出发,着重阐述的是治国理身的理论。

李唐一朝,“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成为国家政治基石。因此,唐朝在大尊道教的同时,也大力倡导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术,注重德治,一边轻徭薄赋,一边垂拱而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开创了“贞观之治” 的太平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常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要轻徭薄赋。唐太宗曾在《贞观政要》中,如此叙述了他治国的深切体会道:“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唐太宗还在诏令中曾说:“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改张,阐兹玄化”,百官“各当其任,则无为而治矣”。唐太宗甚至关心起老百姓的婚配问题,据《新唐书?太宗本纪》载:贞观元年,“下令老百姓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以上者没有配偶的,由州县政府以礼为他们聘娶;因家庭贫困而没有经济能力婚配者,乡里的富人以及亲戚共同出资操办。”

四、明初休养生息政策与仁宣之治

明太祖是中国第一个平民皇帝,从小放猪放牛为生,当过和尚讨过饭,历经磨难。因此,明太祖深知民苦之源,力推“休养生息”政策。明朝从太祖到宣宗,是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文化相对繁荣,国力强盛的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这与明太祖开启的“休养安息”政策是分不开的。

1、明初休养生息政策与仁宣之治

明太祖从叫花子到皇帝,平身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最同情平民百姓。因此,明初的吏治是历代王朝中最为严酷的,他曾经6次大规模肃贪,15万贪官人头落地,从驸马、侄儿、宰相等到都成刀下鬼。但明太祖对待老百姓还是非常宽厚的,他常警告群臣“天下初定,百姓财力匮乏,好比新树不可折枝、小鸟不可拔羽”。明朝初年,人口减少,田地荒芜。为安定社会和增加财政收入,明太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政府奖励垦荒,又招集流亡农民,开垦荒地,免除三年的劳役和赋税;要各地驻军屯田垦荒,做到粮食自给。他还兴修水利,奖励植棉种麻。到明太祖后期,田地大量开垦,军队粮食基本自给,政府税收大大增加(刘韶军,1997)。

明太祖也中国历史上四位注释《道德经》的皇帝之一,放牛娃出身的明太祖要亲自注释《道德经》,可见明太祖对道家理的重视程度。《道德经》对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很大,明太祖在其《御注道德真经》序中,讲述了对犯人从极刑改为劳役的原因,“又久之,见本经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是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朝有十人而弃市,暮有百人而仍为之,如此者岂不应经之所云?朕乃罢极刑而囚役之,不逾年而朕心减恐。”吴晗《朱元璋传》引述了此段史实,并说:“由此可见,明初处罚官吏到淮、泗一带屯田工役的办法和《道德经》的关系。”

明太祖后建文帝即位,建文帝是个爱民如子的仁慈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紧张的吏治气氛,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重德省刑,锐意文治,均免赋役,精简机构,革除冗员,还选派24人分巡天下,兴办利民之事。建文帝在位四年间,撤销了9个州39个县以及大批冗官冗吏和税务机构,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使中国大地吹过了一阵清风。但建文帝过于仁慈害了他,燕王起兵后他坚持“我要活的叔父”,让燕王多次死里逃生,燕王夺得皇位后,朝内转投永乐帝的文臣只有24人,而自杀的却有千人,可见建文帝在文臣中地位是相当高的(高阳,2006)。

永乐帝后仁宗在公元1424年即位,他效法文景之治的做法,开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下令减免赋税,对灾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宽待流民,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明仁宗虽然在位时间仅10个月就去世了,但仍无愧于一代仁君的称号(高阳,2006)。

宣宗及位后继续推行仁宗的与民休养生息政策,任贤纳谏,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政治较为清明,出现了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宣宗在位仅10年,染不明之疾而逝,但他可算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对明王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被史学家称之为太平天子、守成之君,让明王朝的“仁宣盛世”达到了顶峰(高阳,2006)。

2、仁宣盛世与文景盛世的比较

明仁宗能当上皇帝,主要得益于儿子。明成祖不喜欢其长子朱高炽的仁孝,他常说,“怎幺越看他越象建文帝”。但他特别喜欢孙子朱瞻基,孙子出生的那天晚上,他梦见太祖皇帝将一个象征权力的大圭赐给了他,大圭上镌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孙子长得也非常像自己,脸上有一团英气,这件事对以后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之役作用很大。因此,后来朝堂一旦有人对于朱高炽提出批评,想要废太子的时候,旁边就有人说,好太孙,好太孙,这孙子真好呀。朱高炽的媳妇特贤惠,明成祖也很喜欢这个儿媳妇,经常说一句话:要不看这个媳妇的面子上,就早把你废了。但朱高炽熬了二十多年的太子,一共就做了十个月的皇帝,就离奇的死亡,这也成了明朝一大谜当。宣宗即位后,也仅当了10年皇帝,就染上不明之症,这也是一个难解之谜。

短命的父子皇帝,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留下了两个千古谜团,也留下两大历史遗憾。历史评价明仁宗,说是:“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关于宣宗,在历史上也有“明有宣宗、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之论。可见,历史学家都把仁宣二帝与文景相比,这恐怕不是巧合吧(高阳,2006)。仁宣盛世才短短11年,老百姓好日子还没过够,因此,又有很多人遗憾的说,假如仁宗多活10年多好呀,假如宣宗多活10 年多好呀。

五、轻税减赋与康乾盛世

所谓“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止于乾隆退位(1796年)做“太上皇”,持续115年。某些学者作家们颂扬这百年辉煌的“康乾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创造了“历史奇迹”。

1、轻税减赋与康乾盛世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是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朝第一位定都北京的皇帝。清世祖信佛,但这并不彷碍他对道家的喜爱,他四历史上第四位注释《道德经》的皇帝,他在《御注道德经》注中,称赞道家的“治心治国之道”。他在《御制道德经序》说:“老子之书,原非虚无寂灭之说,权谋术数之谈,是注也,于日用常行之理,治心治国之道,或亦不相径庭也。”》(刘韶军,1997)。值得一提的是,道家思想对顺治帝“明君治吏不治民”治国理念的形成贡献很大,这其实与黄老学派“君无为而臣有为、君法治而臣人治”观念很接近。顺治帝也崇尚道家清静无为治国术,对儒家爱民如子的说教提出质疑,他说:“以爱爱民,爱必不周;以事治国,国必不治。清净无为,则民自化矣。”。

康熙即位后,重农治河,兴修水利。清军入关后,最大的弊政莫过于圈占土地,跑马占田,任意圈夺。顺治帝曾谕令禁止圈地,但禁而不止。康熙帝颁令,停止圈地,招徕垦荒,恢复生产。康熙还下令把一部分明代各地藩王所占田地归还农民垦种,奖励垦荒屯田,并实行“开垦荒地之初,免其杂项差役,三年免科,或通计十年,方行起科”等办法,促进农业生产。康熙帝六次南巡,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永定河,并兴修水利,取得很大成绩。康熙51年清廷下诏的“永不加赋”,减轻百姓负担。(李治亭,2005)。

雍正帝是一代被深度误解的英明君主,其印象不佳主要是为人刻薄,但近年来其治国才能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雍正最大的功绩是整顿吏治,他能洞察秋毫,以铁的意志,在全国大规模的开展清查亏空,设立会考府,实行耗羡归公,实行养廉银制度,取缔陋规等,取得了圆满成功,许多做法让人叫绝,如减少额外杂派的“火耗归公”政策。中国历史上也这类吏治改革曾有过很多次,都虎头蛇尾没有一次成功的例子,明太祖明元璋“剥皮实草”杀了15万的官,80%官做不完3年任期,也整不好吏治。乱摊派也是中国当代“三农”问题的一大顽疾。其次,雍正帝极度勤政,每天平均批阅的奏折7000-8000字,他还建立不究形式的密奏制,让地方官给他汇报实情。再次,雍正推取消人头税,推行按田征收的“摊丁人亩”税制,使田少的农民负担大减,同时宣布取消儒户、宦户等官绅特权,削除山西、陕西贱籍制,后来浙江、安徽、广东、江苏也相继跟进,打击了残存的蓄奴制,又兴修水利,除治理黄河等。为此,历史学家评论说:“雍正一朝,无官不清”。旅日华人学者杨启樵说:“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清朝恐早衰亡。”

乾隆帝是一位被严重夸大的了帝王,他在位60年间,自身建树很少,其所处的盛世主要得益于雍正帝,乾隆只不过他贯彻和执行前朝的政策比较彻底而已。乾隆施行“改土归流”、“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三大政策都不是他发明。收归流民的“改土归流”政策源于顺治,盛于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都是雍正发现采用的政策,乾隆反而是受益者。但乾隆好大喜功,为人重奢靡,铺张浪费。他爱好阿谀奉承,重用贪官和绅,致使后期二十年间贪污成风,政治腐败;六下江南,耗尽民财;大兴文字狱,动辄杀头充军;搞虚荣心外交,肯向大清国进贡的小国,能得十至百倍回赠;自称“十全老人”,有“十全武功”,发动了十次战争,穷兵黩武,把盛世的家底耗尽,各地农民起义频繁,清王朝开始从强盛走向衰败(易中天,2006)。

3、康乾盛世与道家思想

康乾盛世主要得益于清朝初期实施的一系列整顿吏治、予民休养等政策,使民心得以凝聚,人丁得以兴旺,人口由康熙时8000多万到乾隆后期增长至3亿多,国力得以恢复,疆域版图得以扩大。乾隆前期时,国库存银最高近8000万两,常年在六七千万两之间,即使打仗,军用浩繁,国库存银少则有二三千万两。但是,多年来,公开怀疑康乾盛世的人也不少,理由是百姓就没有真正富过,有学者还以数据指出,清初铁和棉的产量远不及明朝,但清朝的人口和土地面积却是明朝的好几倍。鲁迅就公开怀疑康乾盛世,说那是文字狱吹出来的。同期西方传教士的叙述比较可信,但这些叙述也都表明,中国当时处天赤贫状态。也有人认为康乾盛世只不过是武力下大一统的空架子(易中天,2006)。

清朝初年予民休养等政策,与道家不扰民、不掠民、无为而治等思想是相吻合的,如顺治以来“宽待流民”政策,雍正减少农民负担和摊派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政策,特别康熙“永不加赋”政策,自康熙五十年起,三年内分省区普免全国钱粮,至于地区性减免钱粮每年都有。总计康熙朝减免钱粮达白银1.4亿两。乾隆时,也先后四次普免全国钱粮,累计达白银1.2亿两。顺治帝“明君治吏不治民”治国理念也与黄老道“君无为而臣有为、君法治而臣人治”观念很接近,顺治帝还在《御注道德经序》中说:“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明清静无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


相关文章:
·翟玉忠: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背景理解《大学》三纲及“定静”
·翟玉忠:为中华续慧命——六经书院2023-2024年度工作报告
·陈赟:六经成立与中华文明的精神奠基
·付金才:社会主义激活中华大道
·翟玉忠:以政治重心“中”为核心的中华治道——从尧舜禹到21世纪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