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谈天说地
古代君王是如何选择都城的? 
作者:[寒剑飞雪] 来源:[] 2009-09-29

中国历史朝代众多。监督地点也各不相同,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七大古都:洛阳、安阳、开封、北京、南京、杭州、西安。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诸王朝定都地点呢?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行政中心,有的还是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由此可见,都城的选址是十分重要的。那么,选择都城的原因更加值得我们去探讨。

首先,不得不考虑的第一要素:地理位置。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可谓是山川险要、位置特殊、易守难攻。这些因素往往作为都城选址的重要条件。比如洛阳:地处中原地带,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关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汉中、由宛叶之洪”河山拱戴,形式甲于天下,自古兵家之地。是历代王朝都城理想场所。从第一个夏王朝开始,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王朝均建都于此。另外,北魏前期的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离北部柔然很近,有利于抵抗。北魏崔浩讲:“今居北方,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辉威桑梓之中,谁知多少?”百姓见之,望中震服。此是国家威制诸夏之长策也。[1]其中,不得忽视的是:气候因素,气候的优劣决定了人们所居住的环境,环境的好坏影响人们的生活。北魏孝文帝亲征后,将都城从气候恶劣、风沙不断、土地贫瘠的平城迁到了洛阳。洛阳地理条件优越,位于暖温带南端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着也是众多王朝定都洛阳的原因之一。

第二,政治因素。里斯上有多次大一统的局面的出现,此时地域空前辽阔。原都城太偏远,需要重新选择一个位于地理位置中心的地方作为都城,便于对全国范围内地区的统治。如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大元”后,将都城从原来的中都迁到了燕京旧地东北修建新城为“大都”[2]。大都位于辽阔的大元帝国的中部,有利于对各地区的控制。

第三,人口迁徙、经济中心的南迁。随着不停的战乱,人口大量南迁,经济中心不断南移,南方的经济不断发展。北宋中期,商业不断发展,以致城市的繁荣和市镇的兴起。北宋规定每个市场年课在千贯以下的,“通计场务该得税钱总数,稗商先出钱与官买之”[3]。可见,北宋时南方的发达。北宋灭亡,赵构建立南宋政权,选都临安(今江苏南京)的原因之一是当时临安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第四,朝廷灭亡,被迫迁徙。西周、西晋、北宋的灭亡,都城被异族占领。皇室宗亲威保国家,只好另谋发展,另外选择福地建都。如:周平王在西周灭亡后迁都洛阳,建立东周;宋高宗赵构在北宋灭亡后,南迁,定都临安。

第五,帝王发家之地。(一)后朝的建立者威前朝的地方官员,推翻前朝的统治,建立新王朝,遂以自己的前任职之地或发兵之地威都城。如北宋建立者赵匡胤曾任归德节度使,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他在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40公里)为士兵黄袍加身,发动兵变,逼迫恭帝退位,建立宋朝。为了纪念发兵之地陈桥驿,遂建都与东京(开封)。(二)诸王夺取政权后定都原封地。各王朝中,封王夺取政权后,迁都分封地。在封地3里,诸王控制着整个王国的,集政治、军事诸多权力于一身,拥护力量较多。为了避免反抗,稳固政权,遂迁都分封地。如明成祖朱棣,前为燕王,封于北京。他在“靖难之役”后夺取王位,为了保障政治稳固、国家安定,因此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

第六,仿效前朝。多数王朝在建国后,仿效前朝而定都。前朝经过几十、几百年的统治,都城必定是全国的行政中心,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政治稳定、军事过硬、保障有力、交通方便的兴盛繁荣之地。因此,新王朝建立后,效仿前王朝,仍然定都于前王朝都城,以此带动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固、社会繁荣昌盛。

第七,军事需要。抵抗外敌入侵:处于分类时期,面对各方外敌虎视眈眈,若都城里边境太远,不利于对外敌的抵御和进攻;若太近,都城由容易被外敌所侵扰。而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都城距离边境太远,不利于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太近,也容易引起少数民族地区的反抗,国家内部不稳定。例如:(一)明成祖朱棣将都城迁到北京的原因之一就是以便于抵抗和进攻北方的鞑靼和瓦剌,还有加强对东北地区女真的控制。[4](二)又如:北魏早期的都城在平城,是因为平城里北部前线很近,朝廷指挥便利,有利于抗击柔然人的骚扰。

第八,沿用前朝旧都。历史上许多通过政变代替前朝统治的王朝,一般都是通过直接以前朝的旧都为新的都城。例如隋朝的建立者杨坚,它废除北周静帝宇文阐后,直接以北周的都城长安为都城。

综上所诉,我所探究的中国古代王朝的定都原因。总共有8点,当然,原因是远远不止8点的。还有很多原因没有被发现,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与考证。

历史上的定都原因当然是当事者最为清楚,借鉴历史上的优点,我们应该可以对今天我们为什么定都北京做一个初步的认识:1.北京市七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2.离我们较近的元朝、明朝、清朝均建都于此。3.旧都古迹于此,文化气息繁荣。4:海、陆、空交通极为方便。还有很多很多的原因等待我们去考证。

学以致用,我们应该多去关注这些应该被关注但却被人们所忽视的东西,因为它们是历史素遗留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借鉴。


相关文章: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下)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上)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研究的立场、原则与方法
·白彤东:中国是如何成为专制国家的?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基本概念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