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谈天说地
林志鹏:小论“白心”一词的起源 
作者:[林志鹏] 来源:[] 2009-06-0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彭祖》有“心白身怿”一句[1],周凤五先生指出:“‘心白’一词当与《管子·白心》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天下》:‘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白心’之说和宋钘一派又有关系。”[2]愚曾根据周先生此说,从《彭祖》一篇的思想、体制特色,论证其为宋钘一派遗着,此再就“白心”一词的来源,谈谈自己不成熟的想法,请学者专家不吝指正。

  战国时期,学者对于知识的来源归结为心统感官,并以耳、目接触外物而获致知识[3]。在认识论上,着重探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妨碍正确认识的因素是什么,二是“心”处于什么状态才能获得正确认识[4]。宋銒提出“别囿”、“白心”之说,便是对于此一问题之响应。别囿者,去外在之拘囿也,其功夫在心上;白心者,彰明、洁白其心。二者互为表里,从内言为“白心”,从外言则为“别囿”。陈鼓应还指出:“白心”即《管子·心术上》所谓“洁其宫”、“虚其欲”[5]。

  关于宋子一派“白心”术语的形成及来源,出土及传世文献中犹有线索可寻。《国语·周语上》载晋惠公即位,周襄王使邵公过及内史过赐之命圭,惠公及其臣吕甥、郄芮执礼不敬,内史过回去后,在周王面前预言晋国将衰,并说:
  
    民之所急在大事,先王知大事之必以众济也,是故祓除其心,以和惠民。考中度衷以莅之,昭明物则以训之,制义庶孚以行之。祓除其心,精也。考中度衷,忠也。昭明物则,礼也。制义庶孚,信也。则则长众使民之道,非精不和,非忠不立,非礼不顺,非信不行。
 
    其中“祓除其心,精也”一句与“白心”概念有关。韦昭读“祓”为“拂”,并训“精”为“洁”[6]。李锐解释此句云:“《广雅·释诂下》:‘祓,除也。’《小广雅·?广诂》:‘祓,洁也。’‘祓除其心’就是指洁其心。洁其心就可以‘和惠民’,就是‘精’。”[7]按,李说是。“祓除其心”即“洁其心”、“白其心”之意,其概念疑源于宗教仪式。《世本》载殷先王上甲微“作五祀”[8]与傩仪之“索室殴疫”,皆与宫室邪秽事物的清洁或禳除有关。殷代卜辞有贞问“宅新室”、“究寝”之辞例[9],“究寝”之“究”(字本从宀,九声)训为清除,其仪式包括以祭祀及工具清除屋室中的厉鬼与害虫[10]。由此概念引申,将心视为精神的宫室,故有“祓除其心”之说。《心术上》云:“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絜,神乃留处。”该篇解云:“神者,至贵也。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焉。”可见“白心”取喻于祓除宫室之仪式。“白”与“祓”在语源上可能有关,出土文献中亦有相通之例,如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有《简大王泊旱》一篇,整理者取首句“简大王泊旱”为题。“泊”字,整理者引《广韵》、《集韵》训为止。[11]周凤五先生指出:“泊,古音并纽铎部;祓,帮纽月部。音近可通。祓,除也。《说文》:‘祓,除恶祭也。’……简文‘祓旱’指举行祭祀来祓除旱灾。”[12]按,其说是。“泊”与“祓”相通,犹“白心”即“祓除其心”。前引《周语》又有“考中度衷,忠也”一句,韦注:“忠,恕也。”“考中,省己之中心以度人之衷心,恕以临之也。”[13]说极精审。忠恕之观念为儒家一贯主张,但在《管子》中亦有类似说法,如《管子·七法》“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同书《白心》:“中又有中。孰能得夫中之衷乎”[14]亦与“考中度衷”相通。

  值得注意的是,子思学派也有“白心”的类似表述。郭店竹书《性自命出》末章(简62至67)描述君子的思想、行为及容貌云:
  
    凡忧患之事欲任,乐事欲后。身欲静而毋遣,虑欲渊而毋伪,行欲勇而必至,貌欲庄而毋废,欲柔齐而泊,喜欲知而亡末,乐欲怿而有志,忧欲敛而毋闷,怒欲盈而毋暴,进欲逊而毋巧,退欲忍而毋轻。欲皆文而毋伪。……君子身以为主心。[15]
 
    “欲皆文而毋伪”疑当作“皆欲文而毋伪”,乃此段之总结,简文“皆”、“欲”二字误倒。末句疑当作“君子心以为主身”,“身”、“心”二字误倒[16]。 “心以主身”即《管子?心术上》所谓“心之在体,君之位也。”《性自命出》“欲柔齐而泊”句,与上下文例不合,当有缺文。李零、周凤五先生在“欲”之上补“心”字, 周先生更指出:“心欲柔齐而泊”似与“白心”说有关[17]。按,上博本《性情论》此章有“用心欲德而毋伪”句[18],但郭店本此段排比却未出现论“心”的相关句子,故周、李二位先生补“心”字当无可疑。周先生指出“心欲柔齐而泊”与“白心”有关,尤为可贵。“泊”可径读为“白”。 宋钘一派“白心”之术语或即取自子思学派著作,此又战国时期儒、道交流之一例。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
[1]“怿”字之释读参考陈伟武《读上博藏简第三册零札》,《华学》第七辑,页177;周凤五:《上海博物馆楚竹书〈彭祖〉重探》,《南山论学集——钱存训先生九五生日纪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页13。
[2]周凤五:《上海博物馆楚竹书〈彭祖〉重探》,《南山论学集——钱存训先生九五生日纪念》,页13。
[3]参考拙著:《〈大学〉“格物”本义勾沈——兼说“格”字初谊及〈大学〉的学派归属》(待刊稿)
[4]参考白奚:《稷下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与百家争鸣》(页104至107)及前文《从〈彭祖〉之思想特征论其学派归属》一节。
[5]陈鼓应:《〈白心〉注释与诠释》,《管子四篇诠释——稷下道家代表作》,台北,三民书局,2003年2月,页175。
[6]说见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本《国语》,台北,里仁书局,1981年12月,页36注9、页37注13。
[7]李锐:《论帛书〈二三子问〉中的‘精白’》,简帛研究网,2007年4月19日。
[8]见《太平御览》卷529引《魏名臣奏》所记《世本》佚文。
[9]见《甲骨文合集》13563、13573、22548、24951。
[10]关于上古傩仪及卜辞“究寝”,参考拙著:《殷代巫觋活动研究》,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1月,页268至295。
[11]马承源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12]周凤五:《上博四〈简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13]见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本《国语》,页36注10。
[14]按,刘绩云:“此即前‘心之中又有心’意。”王念孙《读书杂志》申刘说云:“‘有中有中’当作‘中有有中’,上‘有’字读为‘又’。‘中又有中’者,中之中又有中也。下句云‘孰能得夫中之衷乎’,是其明证矣。《内业篇》云‘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义与此同。‘中有’二字误倒,故尹不得其解而强为之词。”
[15]所录释文参考周凤五先生:《郭店〈性自命出〉“怒欲盈而毋暴”说》,《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页185至190;《上博〈性情论〉小笺》,《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02年第6期,页25;《上海博物馆楚竹书〈彭祖〉重探》,《南山论学集——钱存训先生九五生日纪念》,页15注5(读“貌欲庄而毋拔”之“拔”为“废”)。分章则参考李零先生《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页108、111。
[16]按,此句刘钊校改为 “君子身以心为主”,郭沂以为当作“君子身以为主于心”。参考李天虹《〈性自命出〉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页196至197所引诸家说。
[17]周凤五:《上海博物馆楚竹书〈彭祖〉重探》,《南山论学集——钱存训先生九五生日纪念》,页15注5;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页111。
[18]按,此句“伪”字整理者隶定为从“苟”省、从“心”,此据李零先生《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改释。


相关文章:
·武树臣:远古傩礼与儒的起源
·陈焕章:经济学与社会学——人类的起源
·考古学家:中华文明起源可追溯至8000年前
·翟玉忠:道的符号——蹲踞式人形的起源
·林鹏、诸玄识、董并生:西学在中国的起源——“百日维新”英日美兼并中国阴谋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