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内业
郭沫若与静坐 
作者:[新法家] 来源:[《中国民族报》2009年3月17日] 2009-05-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发行的畅销书榜首,常常让养生保健类的书籍占据;而最近的金融海啸,也让不少“白领”寝食难安,纷纷学起打坐修行来了。说起打坐,一般人都会想到印度的瑜珈、佛教的坐禅;近几十年来,道教仙学大家陈撄宁提倡的静功颇为流行。不过,可能许多读者不知道,儒家也有一套自己的静坐修养功夫。

  近代大文豪、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说:“静坐这项功夫,在宋、明诸儒是很注重的,论者多以为是从禅而来,但我觉得,当渊源于颜回。《庄子》上有颜回‘坐忘’之说,这怕是我国静坐的起源。”郭沫若先生早年身体并不好,幼年时曾患过一场重病,青年时期东渡日本留学又患过伤寒,一度两耳失聪。然而郭老晚年在“文革”中虽遭丧子之痛等种种磨难,却享寿87岁,实于他常年修行静功有关。

  郭沫若在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留学时,由于用脑过度,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心悸、乏力、睡眠不宁且夜多恶梦,一夜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当时的郭沫若非常苦恼,甚至有自杀的念头。后来,郭沫若在东京旧书店里偶然买到一部《王文成公全集》,王文成公即明代大理学家王阳明。在《王文成公全集》中,郭沫若读到王阳明以“静坐”法养病健身,受到启发,也开始修习静坐,果然效果很好,此后静坐成了郭沫若终生的习惯,他还写下了《王阳明礼赞》等文章歌颂儒家的静坐功夫。郭沫若认为:“静坐于修养上是真有功效,我很赞成朋友们静坐。我们以静坐为手段,不以静坐为目的,是与进取主义不相违背的。”

  郭老将静坐作为健身手段,那么以静坐为目的,指的是什么呢?原来,原本宋明理学的静坐,是“主敬功夫”,带有其儒家宗教性修行的一面。宋代大儒朱熹说:“今人皆不肯于根本上理会。如敬字,只是将来说,更不做将去……看来须是静坐。”(《朱子语类》卷12),朱熹教其门人郭德元“半日静坐,半日读书”,他教黄子耕以静养神时说:“但跏跌静坐,目视鼻端,泣心脐腹之下,久自温暖,即见工效矣。”(《朱子大全》卷48)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从形而下的层面说,可以是气功养生,益寿延年;从形而上的层面说,则可以从宋明理学主敬、主诚的功夫(宗教性实践活动)上去理解。孟子对这种气的解释是“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也就是说,静坐养浩然之气,这种气所向无敌,充盈天地之间;但若心中有杂念,有愧于心,便气馁了。

  《宋史·杨时传》和《二程语录》都记载过“程门立雪”的故事。“一日见(程)颐,颐偶瞑坐,(杨)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龟山先生杨时,是宋代大儒程颐的弟子,一日他去拜见老师,老师正在闭目静坐,杨时不敢打扰,等老师察觉他的到来,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深了。后人常用这个故事说明儒家尊师重道,而且常常将“程门立雪”,与少林寺达摩传法禅宗二祖慧可的“立雪传经”、“断臂求法”等故事相比拟。但实际上,从原始史料来看,并没有说杨时是站在雪地里等老师静坐。不过“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反映出,静坐对于儒家是很重要的一种修行,旁人不敢轻易打扰静坐修行。曾国藩早年在京城做小官时,静坐时常常睡着,在日记中便哀叹自己可能不是成圣(成为儒家圣人)的材料。可见静坐是儒家追求圣人境界、是很重要的一种修行实践功夫。

  儒教是否是一种宗教,在学术界争论了很久,但如静坐这种宗教性的修行实践功夫,其实在儒教中并不缺乏,若能善加利用,也可为今人劳逸结合、养生保健提供很好的参考。


相关文章:
·李斌:有关郭沫若的五个流言及真伪
·申鹏:郭沫若和胡适,哪个更有骨气?
·【明】刘宗周:静坐说
·安康:艰难世事教你静坐养生 越坐越健康
·萧天石:儒家内圣静坐心法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