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内业
乐爱国:《管子》的精气说与气功学 
作者:[乐爱国] 来源:[] 2009-04-27

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基本框架,最早是由《管子》中的《内业》篇提出的"精气说"构筑起来的。《管子·内业》在精气说的基础上还系统地阐 述了中国古代气功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最早的气功学理论体系。因此,《管子·内业》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发展的重要论著,而且也是中 国古代阐述气功学原理的重要经典。

一.

作为哲学范畴的"气",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出现。《国语?周语上》记虢文公引太史之言:"阳气俱蒸,土膏其动";又载伯阳父说:"夫天地之气, 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左传?昭公元年》记医和说:"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 风、雨、晦、明也。"

老子把"气"这一概念纳入以"道" 为万物本原的自然哲学体系之中,把"气"看作是道为 生万物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这里的"二",即阴阳二气;"道"则是在气之先、气之外的一个更为根本的东西 。

《管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气的思想,改造了老子的"道",提出了"精气说"。《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精气说"从三个方面对老子的"道"进行了改造:

第一,"道"被改造为"精气",精气成为自然万物的本原。《管子·内业》也讲"道",它说:"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这里的"道"与老子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老子》第14章)化生万物的"道"是一致的。但是在《管子》那里,"道"又被进一步改造成"精气"。老子说:"道之为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21章)《管子》则把老子的"道中有精"的"精"改造成为"精气"。《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在很多场合,《管子》中的"道"和"气"是互相通用的。比如;"气者,身之充也"(《管子·心术下》)和"道者,所以充形也"(《管子·内业》);气"其细无内,其大无外"(《管子·内业》)和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管子·心术上》);精气"下生五谷,上为列星"(《管子·内业》)和道"万物以生,万物以成"(《管子·内业》)。在《管子》那里,老子的"道"被改造成"精气","精气"不再是老子的"道" 生万物过程的中间环节,而直接成为万物的本原。

第二,老子的"先天地生"(《老子》第25章)的"道"被改造成 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精气。在老子那里,作为万物本原的"道"存在于"气"和万物之外,先有"道"才有"气"和万物;而在《管了》,作为万物本原的精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管子·内业》),精气存在于天地之间。《管子》还说:"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管子·心术上》)这里的"道",即精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第三,老子的"无名"的"道"被改造成可以被心、被意念所感知的精气。无论是老子的"道"还是《管子》的精气,都是人的外部感官所无法直接感知的。老子因而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1章)。而《管子·内业》则认为,虽然精气不可"止以力"、"呼以声",但可以"安以德"、"迎以意",并且还说:"心静气理,道乃可止";"修心静意,道乃可得"。

在中国古代气论的发展中,《管子》的精气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继承了老子"道"的体系中的气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以精气为自然万物本原的气论体系,最早构筑了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的框架。《管子》精气说所建构的这一框架为后来气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后气论的发展无不按照这一模式,只是在这一框架之中加以丰富和完善。

二.

《管子·内业》的精气说建构了气一元论的框架,还运用于解释人的身体。《管子·内业》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和乃生,不和不生。""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在这里,《管子·内业》认为,人的生命不仅仅需要精气,而且还依赖于"形";只有精气与形的结合才会有人的生命。在《管子·内业》看来,尽管精气比形更为重要,但它绝不是构成人的生命的唯一来源和基本元素。《管子·内业》还认为,人的身体中有所谓"精舍",就是藏住精气的地方。可见,人的身体不仅有精气,而且还有必不可少的精舍,这就是"形"。《管子·内业》还说:"敬除其舍,精将自来。"

从完整阐述精气说的《管子·内业》看,精气说在把精气看作是人和自然万物的本原时,并无意于且事实上也没有把精气看作是人的生命现象的唯一构成材料,而是把精气看成是人的生命及身体健康、智慧的重要来源。而这恰恰是气功学的基本原理。《管子·内业》提出精气说,目的在于阐述气功学的基本原理。该篇所提出气功学的基本原理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精气是人的生命的物质基础。《管子·内业》所谓的"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正是为了说明精气对于人的生命的极端重要性。《管子·内业》还说:"气道乃生",认为若精气在身体中顺畅通达了,人才有生命;又说:"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人失去精气便死,获得精气便生。

第二,精气是人的身体健康的根本保证。《管子·内业》说:"得道之人,理丞而毛泄,匈中无败。"获得精气的人,邪气从肌肤毛孔中排泄而出,身体内没有败坏的东西。《管子·内业》还说:"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菑。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菑、不遇人害,谓之圣人。"这就是说,精气存于心中则身体健康、肌肤丰满、四肢强壮、九窍通达。

第三,精气是人的智慧的重要来源。从以上引言可知,《管子·内业》认为,精气存于心中不仅能使身体健康,而且能使人为生智慧,遍知天下,心中没有迷惑不解的东西,以至成为圣人。这就是《管子·内业》所谓精气"藏于胸中,谓之圣人"。至于精气在人的心中如何使人为生智慧,《管子·内业》说:"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这就是说,精气在人的心中使人获得生命和身体健康,并促使人的认知外界事物的器官得到超常发展而获得超常的认识能力,进而获得常人所不具备的智慧,而成为圣人。

由此可见,精气说在论述精气与人的关系时系统地表述了气功学原理,为建立气功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

完整表述精气说的《管子·内业》,不仅在阐述精气说时提出了气功学的基本原理,而且还在这一基础上表述了练气功的基本要领和具体方法。在《管子·内业》看来,构成自然万物的精气存在于自然之中,是人的生命和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但是,"灵气在心。一来一逝"。精气在人的心中时而来,时而消逝,"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一往一来,莫之能思"。至于构成人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精气为什么会丧失,《管子·内业》认为,这是由于人的情和欲所致。《管子·内业》说:"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忧悲喜怒,道乃无处;…彼道自来,……躁则失之;灵气在心,一来一逝、……所以失之,以躁为害"。

那么,怎样才能留住精气而不让它丧失掉呢?怎样才能获得精气呢?《管子·内业》认为,由于精气是人的外部感官所无法直接感知的,因此它"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具体地说,就是要有"正"的德和"静"的意才能留住精气和获得精气。

所谓"正",就是要节制七情六欲。《管子·内业》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平正擅匈。"这就是说,节制五种欲望(耳、目、口、鼻、心)去除两种凶事(喜、怒)就可以达到平正,反之则会失去平正。所谓"静"是指"血气既静"、"心静气理",去除杂念,"中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排除外界的干扰。

《管子·内业》认为,达到了"正"和"静",精气就会自然而然地到来。它说:"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敬除精舍,精将自来。"《管子·内业》又说:"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平正擅匈,论治在心,此以长寿"。如果人能正、能静,就能皮肤丰满,耳目聪明,筋骨坚韧强健,进而能够顶天立地、心明眼亮,甚至长寿。

《管子·内业》提出的"正"、"静"就能获得精气的气功学基本思想和练气功的基本要领是后来气功学家所谓"入静得气"的原型。至于具体怎样练气功,《管子·内业》说:"大心而敞,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俱,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这就是说,练气功时心要放宽,呼吸自如且深而广、身体保持静止不动,意要专一而排除一切杂念,而且还要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见利而不被诱惑,见害而不畏惧,身体自然放松,自得其乐,这就叫"云气"。意念好象是在天空中运行一样。

《管子·内业》在这里所述的练气功的方法包括了三大要素:其一,身体自然放松。至于"形安而不移",说明这里所练的是无任何肢体运动、整个身体处于安静状态的"静功"。其二,呼吸自如且深广。其三,意要专一。至于"意行似天",说明这里练功所采用的是让意念在身体内部运行的意行法。

《管子·内业》所述的练气功三大要素,实际上与现代气功练功三大要素:调身、调息、调心,是一致的。《管子·内业》还说:"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搏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说的仍然是练功的三大要素。这里的"虽远若近",指的正是今天所谓练气功进入气功态时意念的遥感功能,能够感知到远处所发生的事。

四.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研究中,《管子·内业》篇由于最早提出精气是自然万物本原的精气说,而被视为重要的哲学论著。然而,对该篇作进一步的全面分析便不难发现,该篇并非主要讨论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本原问题。它提出精气说,但并不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论证和展开,而是在精气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气功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练气功的基本要领和方法。因此,可以把《管子·内业》篇看作是提出了重要哲学思想的气功学著作。 就《管子·内业》篇的篇名"内业"而言,内业即内功,也就是人的意念获取精气和留住精气的功夫,也就是相当于今天所谓的"气功"。

就《管子·内业》篇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来看,《内业》一开始便提出"精气说",并以此作为气功学的基础,着重探讨了精气的特性及其与人的生命和身体健康的关系,把精气看作是人的生命和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该篇还进一步提出了通过正和静留住精气和获取精气这一练气功的基本要领,具体描述了练气功时身体、呼吸和意念的基本要求和调整的方法。既有气功学的基本原理,又有气功学原理的逻辑展开,还有练气功的实际操作,因而形成为完整的气功学体系。

中国古代气功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受到历代气功学家极力推崇的《易经》形成于殷周之际。《易经》中的阴阳思想、万物交感和发展变化的观念对古代气功学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后来的气功学家也运用《易经》的思想阐释气功学的原理。但是,《易经》毕竟只是一部占卜之书。虽然其中有些思想有利于气功学的形成和发展,但绝不是气功学的经典。

春秋时期的《老子》提出"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致虚极、守静驾"(《老子》第16章),备受后世气功学家的推崇;甚至《老子》对"道" 的特性和描述也被后世气功学家看作是气功师练功入静后的内心状态和主观感受。但是,《老子》中并没有专门论述气功学的篇章。

就《管子》现存的76篇而言,除《内业》篇之外,《心术》(上、下)和《白心》篇也提出"虚"、"静",以及一些养生之道,但只有《内业》篇以气功学为研究主题,系统阐述气功学原理及其运用。
 
因此,从现存的古代典籍看,在《管子·内业》篇之前,还不曾有过专门论述气功学的论著,《管子·内业》是古代最早的气功学论著。中国古代气论只是到了《管子·内业》提出精气说,才建立了气一元论的框架,从而才有可能把气一元论与气功学结合起来。所以,只有到了《管子·内业》,才有可能在气论的基础上建立起包括气功学原理及其应用在内的气功学体系;因此,《管子·内业》可以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建立气功学体系的经典。


相关文章:
·翟玉忠:《管子》经济学思想究竟有多超前?
·翟玉忠:《管子》道家心法四篇浅说
·张文木:管子论经济过度金融化对国家安全的危害——读史札记
·潘维:把爱国者称为“贼”,在任何国家都是耍流氓
·翟玉忠:《管子》轻重术是复杂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