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翟玉忠:《管子》道家心法四篇浅说 
作者:[翟玉忠] 来源:[作者惠赐] 2023-03-30

星辰满天,我们才能识别出最闪亮的星星。

立足全球大视野,通过各个主要文明的比较研究,我们才能看到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

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是什么?

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内圣外王高度发展,高度融合--道与术(器)一以贯之。

人生活于天地之间,无论任何文明体系都有其世俗化的一面。比如源于印度的佛教和印度教,尽管有强烈的出世倾向,仍关心人间事物。佛教有“法王”观念,印度教教徒也是晚年(“有了第一个孙子之后”)再进入森林离家修行,去发现自我;再比如,欧亚西部以犹太教《旧约》为基础的一神教,注重在人间以先知为榜样修行,伊斯兰教还发展了较全面的社会福利性教义,其五功之一“课功”,要求教徒每年交纳四十分之一的财产济贫税,用以帮助穷人。

中国与这些文明不同。作为古代世界最大的巨型人口--经济复合体,她突破了血缘、族群和宗教(文化)界限,开出较西方远为成熟的世俗文明—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政治经济高度统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

至战国,集成百家的(黄老)道家产生。道家与受佛教影响的道教不同,指治国理政的南面之术。《汉书·艺文志》总述道家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古代君王在朝堂上讨论政务时面南背北,所以将国家治理称为南面之术。这里的“南面之术”不一定特指天子治国理政,泛指社会治理之术。《论语·雍也篇》引孔子言:“雍也可使南面。”是说可以让冉雍从政,管理一方。

所以说,中国文化自古就有“大乘气象”,百家“务为治”,皆着眼于政治经济,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其心法不离人事,从人道中修,内外不二,俗圣不二,世出世入不二—是最为直接,最为稳健的大道!!

东汉以后,黄老道家隐而不彰,百家沉沦,儒家独盛—修齐治平的道术(法)残破,至于今日。除了空谈仁义的儒家,以西释中“国学”,目前流行者多巫医卜筮了。

大道沉沦,有志者,敢不自奋!

黄老道家核心经典《管子》中的心法,重在内圣的“心术四篇”,分别指《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和《内业》。《心术下》是《内业》不同师传的不同版本,二者详略、文字多有差别,可以互相参考。

四篇篇名不同,所言皆治国用心之术。近人张舜徽先生在《管子四篇疏证》“心术上篇疏证”中曾贯通百家,详细阐发这一点。他写道:“心术者,犹云主术也;君道也。篇首开端即曰:‘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不啻自释其题旨矣。本书《枢言篇》曰:‘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彼篇以心、日对举,亦即此意。百家殊业,皆务为治。故其立言,莫不有专篇以阐明南面之术。顾标题各有不同耳。若荀卿书中有《君道篇》,《韩非》有《主道篇》,《吕览》有《君守篇》,《淮南》有《主术篇》,此易明者也。亦有拟诸物象,以明道之体用,而立篇题者。譬诸自然,则谓之天,故《庄子》有《天道篇》。比诸形状,则谓之圆,故《吕览》又有《圆道篇》。远象诸物,则谓之内,故《管子》又有《内业篇》。近拟诸身,则谓之心,此篇是已。题无常准,而旨趣不殊,在学者之善得其会归耳。抑百家言主术,同归本乎内洁其心。”①

美国学者罗浩(Harold D. Roth)称“《内业》没有显示在政治问题上的兴趣”,②此说真可谓离题万里—以西方出世隐修色彩浓重的神秘主义理解中国内圣外王大道,就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为了方便读者领悟,笔者特别在每篇加上导读,以为进一步研读的门径。

1. 得道在于善心,静心—《内业篇》导读

《周易·系辞上》说:“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本文论述事业的心地基础—内业,心性的涵养,智慧的修证。

《管子·枢言篇》云:“(道)其在人者,心者。”东西古今圣贤,无一不在心地上用功,舍心求道,一无是处。得道在于善心,静心,本篇云:“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

心地功夫,关键在于立志,“执一不失”。所谓执一者,非空虚无物,而是心无杂念妄想,意志专一,廓然大公,内静外敬,因应万变。本篇云:“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若不知“中得”,只知外求,则离道远矣。那样只会成物欲的奴隶,如何达到意行云天的境界?

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大道。修身、内圣为本,外王、治平为末,二者不可断为两截—这是中国文化的高明之处。大道的“大”、“其大无外”意义正在于此。《淮南子·诠言训》云:“ 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反性之本,在于去载。去载则虚,虚则平。平者,道之素也;虚者,道之舍也。能有天下者,必不失其国,能有其国者,必不丧其家,能治其家者,必不遗其身,能修其身者,必不忘其心,能原其心者,必不亏其性,能全其性者,必不惑于道。”

试观当今天下,知识爆炸,物欲横流,圣言扫地,大道衰微。天下熙熙,舍本逐末,欲社会大治,人生幸福,真缘木求鱼、掘地寻天!

天下无道,有志之君子,敢不以身殉道!

2. 执一而应万—《心术上篇》导读

心术,即心法,治心之道。

《淮南子·人间训》分别论心、术、道:“发一端,散无竟(犹言永无止境—笔者注),周八极,总一管,谓之心;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执一而应万,握要而治详,谓之术;居智所为,行智所之,事智所秉,动智所由,谓之道。”心与物,术与一,智与道的关系,这里表达得十分清楚—学人当细参。

儒道两家皆用心术这一概念。儒家经典《韩诗外传·卷二》有:“原天命,治心术,理好恶,适情性,而治道毕矣。原天命则不惑祸福,不惑祸福则动静修。治心术则不妄喜怒,不妄喜怒则赏罚不阿。理好恶则不贪无用,不贪无用则不害物性。适情性则不过欲,不过欲则养性知足。四者不求于外,不假于人,反诸已而存矣。夫人者,说人者也,形而为仁义,动而为法则。诗曰:‘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此段黄老经典《淮南子·诠言训》作:“原天命,治心术,理好憎,适情性,则治道通矣。原天命,则不惑祸福;治心术,则不妄喜怒;理好憎,则不贪无用;适情性,则欲不过节。不惑祸福,则动静循理;不妄喜怒,则赏罚不阿;不贪无用,则不以欲用害性;欲不过节,则养性知足。凡此四者,弗求于外,弗假于人,反己而得矣。”

上述论心术的内容,《韩诗外传·卷二》与《淮南子·诠言训》必有同一来源。《淮南子·氾论训》云:“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在内圣层面,汉代儒道已同流矣!我的同乡,晚清名臣,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县(现已改为“丰润区”)的张佩纶曾注《管子》,他注意到《管子·七法篇》有“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并指出:“此篇(指《心术上篇》—笔者注)大旨主于虚静无为,似与《七法》所言‘心术’微戾。不知虚静其体也,而实诚厚施度恕其用,未有不虚静而能实诚厚施度恕者也。”③

--张氏之言,可谓通达之见!

3. 外物变化而心志不动—《心术下篇》导读

《心术下篇》与《内业篇》文句多雷同,但不能认为《心术下篇》是《内业篇》的错简,或是后者的解。

因为春秋时无私人著述,不同弟子记录、发挥先生之言,总有出入之处。张舜徽先生在《管子四篇疏证》“心术下篇疏证”解释说:“上世道术,所起甚早,初但口耳相传而已。迨著之竹帛,则人各有记,故语多雷同。而百家言主术,咸归于执本秉要,清虚自守。记礼之人,各述所闻,故其论不嫌复出叠见。周秦古书,大抵然矣。《管子》书既非出于一手,成于一时,则其中虽有彼此近似之篇,无足怪也。”④

本篇论圣人的“不动心”境界说:“与时变而不化,应物而不移,日用之而不化。”“岂无利事哉?我无利心。岂无安处哉?我无安心。”

真正的“不动”在变中,外物变化而心志不动,若古镜映大千--大千世界瞬息万变,而古镜不变,这就是所谓的“龙变”境界。《淮南子·人间训》云:“得道之士,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入人(犹言与世人和谐—笔者注)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通‘屈’—笔者注)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

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危及生命。弟子多有怒色,看到子贡脸色都变了,于是问子贡:“你认为我是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肯定,孔子说,不是啊,我只是能做到“一以贯之”—至于危难仍不变其心。(《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冉有为季氏统率军队,赢得胜利后,季康子问他军事技能由何而来,他说学自孔子。季康子又问:“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冉有回答说:“任用他要符合名分,他的学说不论是传布到百姓中,还是对质于鬼神前,都无愧于心。我按照老师的教导,即使战功积累到千社的封赏,老师也不会以利害观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曰:‘孔子何如人哉?’对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求之至于此道,虽累千社,夫子不利也。’”

大矣哉—孔子可谓“应物而不移”“无利心”者!

4. 不求得,不辞福—《白心篇》导读

“白心”本义清白其心,使之归于素朴。《庄子·天下篇》有:“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音zhì,违逆—笔者注)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

郭沫若先生据此认为《管子》心术四篇是宋钘、尹文的遗著,显然过于武断—已有多位学者指出其误。⑤

“白心”还有道心的意思。《淮南子·俶真篇》有:“虚室生白。”东汉高诱注:“白,道也。”

“白心”关键在于效法天地运行,静因自然,达到与天地合一、与日月长久的境界。《淮南子·原道篇》说:“是故达于道者,反于清静;究于物者,终于无为。以恬养性,以漠处神,则入于天门。所谓天者,纯粹朴素,质直皓白,未始有与杂糅者也。”《淮南子·诠言训》也说:“不为善,不避丑,遵天之道;不为始,不专己,循天之理;不豫谋,不弃时,与天为期;不求得,不辞福,从天之则。”

“白心”不是无心,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中道之心。所以在不求有所得的同时,还应不辞福禄、福报;不机心、算计的同时,还要不弃时,牢牢抓住时机……

注释:

① 张舜徽:《张舜徽集:周秦道论发微 史学三书平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1 版,第211 页。

② [美]罗浩:《原道:〈内业〉与道家神秘主义基础》.学苑出版社. 2009年第1版,第168 页。

③  黎翔凤:《管子校注》. 中华书局. 2004 年第1 版,第758 页。

④  张舜徽:《张舜徽集:周秦道论发微 史学三书平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1 版,第250 页。

⑤  胡家聪:《管子新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第1版,第308 页。

(摘自翟玉忠先生《文脉寻根:重新发现中国文化》,该书由华龄出版社2022年出版;购买作者签名版请加微信:zhai20050718)


相关文章:
·翟玉忠:找回中国本土政治经济理论
·翟玉忠:贤能政治是政治忠诚与业务能力统一的选举制度
·翟玉忠:中国科举制弥补了西方民主制之不足
·翟玉忠:民主发源地希腊给了民主持续的坏名声
·翟玉忠:中华政治文明的源头——《尚书》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