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历史
王城岗,一把破解大禹治水时代的金钥匙 
作者:[桂娟] 来源:[网友推荐] 2006-06-25

登封王城岗古城堡遗址出土的陶器

正像古希腊英雄时代的传说一样,大禹治水的传说在我国家喻户晓:原始社会末期,洪水滔天,百姓深受其害,鲧用堵的办法治水不力,被五帝杀掉,五帝启用鲧的儿子大禹继续治水,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广挖沟渠,变害为利,从此国家太平。为治水,大禹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腿上的汗毛都磨掉了。

这一传说在中国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夏的开国之君是否大禹、大禹的都城在哪里,一连串的疑问,一直是中国考古和历史学界孜孜以求的学术难题,最近,位于嵩山之南的河南省登封市王城岗遗址内,新发现了一座规模庞大的古代城址,为解开大禹治水以及中国文明的起源之谜提供了新契机。
 
新发现:规模庞大的古代城堡堪与大禹国君的身份匹配

为寻找夏禹之都阳城,考古工作者连续几年在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内,展开大规模考古工作,新发现一座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的规模庞大的大型城址和城壕,为研究夏文化、确定夏代阳城的地望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多年来主持发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方燕明说,新发现的大型城址位于王城岗遗址中部,城址和城壕的年代初步推定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即公元前21世纪,已进入夏纪年的范围之内。

据专家介绍,大城的北城墙夯土残留长度370米,残留高度0.50米--1.20米;北城壕长约630米,宽约10米,残留深度3米--4米,向东通往五渡河;西城壕残长130米,宽约10米,残留深度1.50--2米,向南通往颍河。东面和南面的城墙与城壕已被毁坏。

城址的城墙夯土呈黄色,土质纯净且坚硬。夯层分数层,层厚0.08米--0.30米,基本呈水平状夯筑。对城墙夯土解剖后得知:夯层表面有夯具痕迹,似用河卵石类夯具所夯砸,夯窝明显。城墙夯土中包含物较少,主要为方格纹、篮纹和细绳纹陶片。城墙夯土为平地起建,逐层夯筑而成。

王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与八方村之间、颍河与五渡河交汇的台地上,南眺箕山、北依嵩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8年前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发现一座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小型城址、奠基坑、青铜器残片和文字等,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有专家称之为"禹都阳城"。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的一个主要研究课题,2002年-200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王城岗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及周围的遗迹进行调查、钻探和发掘,以探索王城岗城址和相关遗存的性质及其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发现了这座大型城址。

在2004年的发掘中,还发现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祭祀坑、玉石琮和白陶器等,并在遗址中部偏北处发现几处大面积夯土基址,进一步表明该遗址的重要性。


专家认为,王城岗城址极有可能是“禹都阳城”

河南登封王城岗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大型城址(即大城)和城壕的发现,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和重视,一些专家认为这里极有可能是夏禹之都阳城。

此次考古发掘的领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绪说,禹都阳城有几种学说,登封王城岗是理由最充分的一个,它与文献上记载的禹都阳城的时代、位置比较吻合,有争议的是原来发现的城址太小,与禹都不相称。此次大城的发现,使它的时间、地点、规模都够资格称为禹都,禹都在王城岗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估计大城的资料一旦公布,会有越来越多的专家会认可禹都阳城就在这里。

几十年来长期从事王城岗遗址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方燕明说,在王城岗遗址新发现的大城,面积约30万平方米,是目前在河南境内发现的最大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为王城岗是"禹都阳城"之说提供了有力证据。另外,还在离城墙和城壕很近的地方发现了埋有人骨的祭祀坑、在城壕底部发现有用于祭祀的人头骨,以及很能反映使用者身份的玉石琮和白陶器等高规格遗物,都说明这一遗址是古代中原地区重要的中心聚落之一。

早在28年前,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发现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东西并列的城址(现称之为小城)、青铜器残片和文字以及10多个奠基坑,其中最多的一个坑里埋有七八个人,这些重要发现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著名考古学家安金槐等王城岗遗址的发掘者提出,这里极有可能是禹都阳城,理由是王城岗所处的位置恰恰与文献上所记载的禹都阳城在"嵩山之阳,箕山之阴"相吻合,这里是建国以来确认的第一座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而它所处的年代正与历史上夏文化的开始年代相近。

但王城岗小城规模太小,东西两城的面积加起来只有几万平方米,一些学者对发掘者提出的"禹都阳城"之说提出异议,认为禹作为夏代第一个国君,都城的面积不可能这么小,除了城址以外,这里没有发现能反映高级别都城的遗迹,如宫殿宗庙、大墓、用于祭祀的青铜礼器等,另外,他们认为河南龙山文化不应该是夏文化。

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工作的展开,王城岗的考古发掘工作获得突破性进展,夏商周断代工程在王城岗内取得的测年样本,表明该城的年代已接近或进入夏纪年的范围之中,而大城的发现,为确定禹都阳城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证据。考古专家方燕明表示相信,随着考古研究工作的继续,王城岗城址"禹都阳城"之说将会得到新材料的有力支持,同时对王城岗城址的性质和其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会有新的认识,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供难得的重要资料。

王城岗,埋藏了众多夏代之谜有待破解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方燕明说,发现于50多年前的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因为年代与地理位置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有关而倍受学术界关注,一座王城岗,埋藏了众多夏代之谜有待破解。

王城岗带给人们的最大悬念是,它是否就是因成功治水而被中华民族千年传颂的夏代国君大禹的都城阳城。随着多年来考古工作的开展,与之有关的考古证据正在增加,但最终的确认还有待后续的考古研究工作的开展。

近30年来,王城岗相继发现了小城与大城,这引起了诸多专家的兴趣,二者之间的关系和性质是什么?有着何种联系?从目前材料看,二者同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建城时间稍有先后;小城位于大城的东北部,方向大体一致;两者的夯土城墙都是用纯净的黄土夯筑而成,夯筑方法基本一样,另外,夯土墙都是用河卵石类夯具夯打而成。有些专家认为小城可能是与宗庙、祭祀等礼制性建筑有关。
 
关于王城岗大城的修建与废弃,也是专家们正在研究的课题,大城是在小城的东城被洪水冲毁之后修建的吗?在4000多年前的中国,是否发生一场持续多年的特大洪水灾难?那场大洪水,正是传说中大禹所治之水吗?

另外,关于夏文化的始年,史学界争论热烈,近年来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将夏代的始年定为公元前2070年,但专家的观点还是不能完全一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绪说,王城岗在探索早期夏文化中重要作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因为一般认为禹是夏代最早的国君,如果有朝一日能确认王城岗就是禹都阳城,那么夏文化的起源之谜将被解开,并为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龙山文化晚期是否夏代初期的考古学文化划上句号。

方燕明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经启动,作为其中的一个研究项目"登封王城岗城址及周围遗址聚落形态研究"课题正在紧张进行当中,预计今年下半年,王城岗埋藏的众多之谜,将有望被破解。

王城岗,我国考古学界探索夏文化的一个缩影

自50多年前王城岗遗址发现以来,我国学术界以探索夏文化为目的,对王城岗遗址所进行的几次重要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成为我国考古学界探索夏文化的一个缩影。

根据文献记载,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在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河和颍河上游一带以及山西南部。1959年,为寻找"夏墟",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对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与八方村之间的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王城岗遗址,当时称之为"八方遗址"。

随后,为探索夏文化,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持续30年对该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发掘。1977年,这里发现一座小型城址、奠基坑、青铜器残片和文字等,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首次发现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当年在河南登封王城岗召开的学术会议,是一次研究夏文化的盛会,在考古研究所夏鼐先生的主持下,邹衡、安金槐等一批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对王城岗城址的性质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夏鼐先生在会议总结时指出,王城岗城堡是属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明确无误,至于城堡是否为夏都遗迹则是另一个问题,因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是否为夏文化意见并不一致。夏所长认为夏文化的含义"应该是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这是一个确切的、科学的概念,对后来的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早期夏文化研究"专题组在王城岗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内发掘采样,已测出的碳十四数据和研究成果表明,小城(王城岗二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2世纪,已接近或进入夏纪年的范围之中。王城岗三、四期为公元前21世纪、王城岗五期为公元前20世纪,年代值均已进入夏的纪年范围以内。来自王城岗的样本还确定夏代始年在公元前2070年,王城岗对于研究夏文化的学术价值得到进一步肯定。

2002年至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登封王城岗城址及周围地区遗址聚落形态研究"专题组在王城岗遗址展开新的考古工作。新发现一座面积约在30万平方米大型城址,这是迄今河南境内发现的最大面积的河南龙山文化城址,同时发现祭祀坑、玉石琮和白陶器等重要遗存。

几十年来一直从事王城岗考古研究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方燕明说,考古学者在以嵩山为中心的地区和晋南地区所进行的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为夏文化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取得了不少共识和重要进展,如历史上的夏代是信史,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应该到考古学文化中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中去寻找,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夏代存在于公元前2070~前1600年,即公元前21~前17世纪等,使夏文化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相关文章:
·郭进绍 :《诗经》为什么不押韵?陈第破解千年古音之谜
·韩毓海: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合作化运动,才能破解农村高利贷的千年困局
·徐勇:破解项目体制造成的学术“碎片化”问题
·河清《破解进步论——为中国文化正名》出版书讯
·《破解进步论—为中国文化正名》新书首发式(视频)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