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付金财:“平天下”即是“明明德” 
作者:[付金财] 来源:[] 2022-09-08
根据先秦秦汉时期字书,解读“明明德”。我们将第一个“明”理解为实现、完成、成就;将第二个“明”理解为强盛、繁荣;将“德”理解为恩德、福佑、贡献。这样“明明德”的就可以翻译成:创造一个福泽众生、普惠人民的伟大事业。

《大学》开篇明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介绍八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翟玉忠老师这样分析八目的关系:“这八个次第,实际包括‘内修’和‘外治’两部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中间为‘修身’,其连接内修、外治。”治国平天下为外治外王,格物致知等为内修内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明明德当然属于外治外王。朱熹把“明明德”被曲解为内修内圣。他说:“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通俗而言,朱熹理解的“明明德”就是人要体认内心本有的、被生理功能欲望所拘蔽的具众理应万物的光明之性,类似禅宗的明心见性。很明显朱熹理解的“明明德”根本不是外治外王,而是内修内圣,他完全颠倒了内修外治的关系,是对《大学》八目次第的严重曲解。
《大学》交代八目时,先从最高目标“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开始,逐渐向下提出具体的手段,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又从具体手段向上推导到最高目标,即物格、知致、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对最高目标有两种表达,一是明明德于天下,一是天下平。故根据《大学》文本,明明德于天下者就是天下平。故可以断言“明明德”的含义是天下平或平天下,绝不是朱熹所说的明其本有之明,以复其初。
《尔雅·释诂下》认为:“功、绩、质、登、平、明、考、就,成也。”我们发现平和明在这里是同义词,即完成,实现。在《宋本玉篇》中平的含义更加丰富,“成也,正也,齐等也,和也,易也,直也,舒也,均也。”所以平天下或者天下平的大义是实现天下的公正、均平、和谐等,“平天下”的含义与“明明德”的含义基本相同,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文章来源:节选自付金财著《道不可离:重新发现〈大学〉〈中庸〉本义》一书,此书由华龄出版社出版,读者可以通过京东、当当、淘宝或孔夫子旧书网购买。购买作者签名版请加微信:fjcedt)



相关文章:
·翟玉忠:经子贯通乃真孔——读付金财老师书跋
·付金才:社会主义激活中华大道
·付金财:圣王之“盛德”即是“明明德”
·付金财:《大戴礼记·五帝德》是正确理解“明明德”的好材料
·付金财:《礼记·礼运》的大同小康都属于“明明德”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