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年,河北广川(今河北枣强县广川镇)人。他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董仲舒青年时期曾跟公羊学派大师子寿学习《公羊春秋》。汉景帝时,董仲舒曾担任过博士官。那时他就广招弟子,传播儒家学说。董仲舒对于儒家经典的钻研是十分刻苦的。据说他家有个大花园,他因发愤钻研儒学,整整3年都没有到花园中去看过一次,人称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汉武帝颁布了著名的“举贤良文学”诏令。根据这个诏令,各地方官吏推举所谓“贤良”、“方正”、“文学”之士100多人到京都长安,以备朝廷咨询任用,董仲舒也在其中。到长安后,汉武帝曾三次召董仲舒上殿策问,他都作了详细的对答。在这三次对策中,董仲舒借机综述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在第—次对策中,他以儒家的所谓“五帝三皇”之道,“三代受命”之符,论证了一套“天人感应”的观点,指出自然界的变化和灾异都与国家政治的好坏有关。他认为国家实行“礼乐教化”就会兴盛,否则老天爷就会通过自然灾害来对统治者发出警告,促使统治者改变治国方法;如果统治者仍然执迷不悟,那就要遭到亡国之祸。在第二次对策中,他着重阐述了选拔人才、任用官吏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具体提出了一套选用官吏的办法,即每年由郡守以上官吏向中央推荐两名“贤才”之士,再由皇上亲自考察后加以任用,并根据各地所推荐的人才的优劣,来决定对各地方官的奖惩。所推荐的人才优秀,则有奖,否则就要受到一定的惩罚。在第三次对策中,董仲舒系统地提出了一套“王者受命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理论,同时特别强调应该用儒家思想来巩固统治,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董仲舒还在对策中提出了“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的建议,以达到“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之目的。
董仲舒的这三道对策,正投合汉统治者的胃口。特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尤为汉武帝所欣赏,并被采纳。从此,儒家思想便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舒的这三道对策,被封建史学家称之为“天人三策。”
董仲舒是为封建社会“盖屋顶”的思想家。他为中国封建社会建立了一套适应封建统治要求的意识形态政治哲学。建立在“天命”论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上的政治思想,维护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专制主义思想的绝对统治。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理论,不仅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也适应了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封建地主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发展,可以说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如此漫长与此思想的确立有很大的关系。
董仲舒朝廷对策之后,便被汉武帝派到江都(王国名,治所在今江苏扬州)王刘非那儿当相去了。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素来骄横霸道,很不容易侍奉。董仲舒到任后,用儒家学说加上他那一套阴阳五行化的神学理论来劝谏刘非,居然获得了刘非的敬重,待他十分客气。董仲舒任江都相期间,继续钻研和发挥他那套关于阴阳灾异的迷信学说,并用之于求雨、止雨和推定社会人事,但却因此摔了个大跟头,差点把小命丢了。事情是这样的:公元前135年4月,长陵高园殿(即汉高祖刘邦陵园里的宫殿建筑)发生火灾;6月,辽东高庙(即在辽东建的汉高祖刘邦之庙)又发生火灾。当时董仲舒得知此消息心里倒很高兴,认为这是个借题发挥的好机会。于是他闭门在家,根据他的阴阳灾异学说,对这两次火灾,结合当时的政治,作了一番推测和解说,向汉武帝写了一份奏章。奏章的大致内容是:汉王朝从建国到现在还没有把儒学加以正统化,对此老天爷很不满意,降下罪来,用这两次火灾来警告皇上。事有凑巧,当董仲舒刚写完这篇奏章的草稿时,恰逢朝廷中大夫主父偃跑来看他。主父偃平素与董仲舒面和心不和,他这次来访,发现董仲舒桌子上放着一部稿子,偷偷拿起来一看,发现董仲舒在上面写的都是老天爷如何不满朝廷的话,他觉得这是打击董仲舒的好机会,趁董仲舒不注意,竟把稿子偷走了。主父偃把稿子带回朝廷交给了汉武帝。汉武帝看后十分恐惧,一时没了主张,于是召集群臣商讨这部稿子。恰好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也被召来,他不知道这篇奏章是他老师写的,为了在汉武帝面前显示自己的卓识,便竭力攻击说:“这奏章表面是推算灾异,实际上是诽谤朝廷,欺世惑众,一派胡言。”并建议应把写这篇稿子的人抓起来杀了。汉武帝听了这番议论,决定追查。结果董仲舒被关进了监狱,并判了死刑。后来汉武帝念他是当世名儒,自己又在提倡儒学,杀了董仲舒影响不好,便将他赦免了,只给了他降级处分,即由江都相降为中大夫。从此董仲舒再也不敢谈灾说异了。
当时的丞相公孙弘也是治《春秋》学的,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远不如董仲舒。董仲舒也很看不起他,说他如何阿谀逢迎。因此公孙弘对董仲舒非常忌恨,总想设法打击他。这天,他忽然心生一计,向汉武帝推荐董仲舒去当胶西(治所在今山东高密县西南)王刘端的国相。原来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哥哥。此人更是凶残横暴,他手下的官吏谁要触犯他,都难活命。公孙弘此计,是想借刀杀人。谁知刘端听说董仲舒是当今名儒,对董仲舒倒也非常客气。可是董仲舒却整日惶惶不安,生怕哪一天得罪了他,丢掉脑袋。董仲舒于公元前125年(汉武帝元朔4年)到胶西上任,只干了四年,到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终于借口年老多病辞职回家了。
董仲舒还乡后,—心埋头钻研学问,从事著述,他的文章大都是阐发儒家经典的意义,其中主要是阐发《春秋》的意义。董仲舒认为,孔子在《春秋》经里所包含的“微言大义”没有人能够真正领会,只有通过他的著作才能明了。因此,他把他解释《春秋》的123篇文章汇编成集,取名为《春秋繁露》,其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全部思想和主张。在这部书中,他两次系统地宣传了“天人感应”的唯心学说和“三纲五常”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因此,这部著作便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和尊崇。
《春秋繁露》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推崇儒家的公羊学派,阐发“春秋大一统”之旨,并杂凑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天人感应”论的神秘主义思想体系。其中包括“三纲”、“五常”、“三性”、“性三品”等学说,为加强封建统治提供了一整套的理论依据,使中国古代社会循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稳步前进,并逐步成为中国封建思想罗网的一个重要理论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