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时事述评
郑军:当今十大隐蔽反科学现象(上) 
作者:[郑军] 来源:[风云之声微信公众号2017-06-16] 2017-06-19

导读:在今天,如果有人公开反科学,往往会被看成怪物。所以,反科学思潮早已转入地下,或者换上包装,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媒体和大众舆论中间。下面,我就解剖十种无反科学之名,却有反科学之实的社会现象。

纯天然崇拜

将“纯天然”与健康、安全挂钩,愿意为自称“纯天然”的产品多付钱,我把这种社会现象称为“纯天然崇拜”。涉及对象主要是食品、化妆品和药品,总之,是一些人体摄入的日常消耗品。


11.jpg


传统社会里并不存在纯天然崇拜,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工业革命前的产品都是“纯天然”。甚至就在几十年前,中国人更关注能不能吃饱的时候,也并不在乎什么“纯天然”,这种崇拜很晚才形成气候。

纯天然”并非科学概念,所以也不存在准确定义。今天,除了空气,没有什么摄入品可以不经人手加工,连水都是从水厂里净化过的。所以,“纯天然”特指不用机器加工的摄入品。

西方没有“纯天然”概念,而使用“有机产品”,大同小异,都不是严谨的科学概念。“有机”在科学上是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按这个定义,转基因食品都是有机的。所以,西方商店里使用的“有机产品”概念,是指生长过程中不使用人工合成化合物、化肥及转基因技术,加工生产过程中也没有任何人工合成化学成分。

无论“纯天然崇拜”还是“有机产品崇拜”,主要针对人体会摄入的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所以人们特别在意它们的安全。形成这种崇拜有一个历史背景,就是各国在工业化初期,商家为谋利往上述摄入品中投放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导致病、残和死亡。

在中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种有害的化学添加剂大规模投放到人体摄入品中。但随着监管体系的完善,这类现象越来越少。最后一次因为假酒发生大规模死亡还是在1999年,三聚氰胺以后,国产奶粉也再没有曝出安全问题。由于监管成本问题,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肯定低于大城市,但所有地区纵向比较,食品、药品和化妆品都是越来越安全。

然而在今天,据统计仍然有87%的中国消费者愿意为“纯天然食品”付更多的钱。纯天然崇拜并未因此消失,反而愈演愈烈。对纯天然的推崇遍布于产品广告、报刊软文和网络空间。本质上,它是科技恐惧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些化学合成物质到底是什么?它们有没有害?我怎么知道!所以什么都别放最好。

“纯天然崇拜”的人并没有证据证明传统手工方法制造的摄入物更健康,更安全,他们追求纯天然,更多的是心理安慰。历史上,人类最终将农作物单产提高数倍,彻底摆脱饥荒,化肥、农药和育种是主要因素。它们也正是纯天然崇拜者最反对的,所以,纯天然崇拜实际上是对传统自然农业的怀念,是隐蔽的反科学。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今天中国的发达地区,往好里说,提供“纯天然产品”或者“有机产品”给深度科技恐惧者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你实在害怕摄入科技产品,至少还有传统产品可以选择。往坏里说,一些商家利用公众的科技恐惧,将它们渲染、放大,谋取暴利,是纯天然崇拜的幕后推手。

实际上,至少在中国,相当一部分纯天然产品和普通产品并无二致。比如,传统手工方法制造的食品保持期短,如果一种“纯天然食品”在货架上摆了数月半年还不腐烂,可以肯定添了防腐剂。至于“全植物化妆品”,你可以把说明书里提到的植物拿来捣烂,敷在皮肤上,闻闻那是什么味道。如果一家商品只摆真正的纯植物化妆品,气味应该和臭水塘差不多。

即使退一步说,你能得到完全真实的纯天然产品,那又怎么样呢?既不会更健康,也不会更安全。

纯天然崇拜来自民间情绪,由商家放大,再经媒体推波助澜,就这样成为一股隐蔽的反科学潮流。

“后工业时代”理论

1973年,美国学者贝尔提出了“后工业时代”的概念,认为工业生产在全社会中的价值正在下降,知识经济升为主导。泛言之,今天人们不必再大兴土木,移山填海,而是搞服务业就能发家致富。

“后工业时代”或者“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提出,最初来自美国那个年代的现实。当时贝尔认为,只有美国还算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十几年后,大家觉得欧洲和日本也算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再往后,韩国、台湾都有后工业社会的征兆。甚至现在中国不少发达省份都提出,本省正在朝后工业社会转型,或者即将进入后工业时代。


12.jpg


无论“后工业时代”还是“后工业社会”理论,都是对上世纪六十年代后世界科技和工业发展趋势的总结。只不过这个理论的结论并非中性,而是认为这种变化乃历史之必然,是件好事。世界各国都会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这种理论的支持者把后工业社会又称为知识社会,信息社会。桌上那些电脑代替大机器,成为这个时代的核心。

直到十年前,中国的学界、舆论界甚至政界,人们对这些概念并无异议。西方发达国家就是一个个这么转型的,中国早晚也会走同一条路。然而这十年不同了,学者调门依旧,那些后工业国家里的民众对这个“更好的时代”却并不买账。经济停滞,社会动荡,人们失去目标,族群和宗教冲突愈演愈烈。

终于,美国人选出特朗普作为代言人来反对这个朝代。他认为,和中国今天的建设成就相比,美国很多地方更象第三世界。而这些在他眼里破破烂烂,必须大加改造的基础设施,就是在“后工业时代”理论中认为已经“工业”得差不多的先进成果。

美国至少还有高科技,西欧更惨,除了德国,其他逐渐沦为靠农产品和旅游业为生的国家,只是更富的印尼或者泰国。即使在华人社区,台湾和香港也都算进入“后工业时代”。他们收获了什么呢?大家一望而知。

自从丹尼尔·贝尔开始,提出这一理论的人几乎都来自社会文化学界,而非科技界人士。他们并不清楚当今科技还有哪些障碍没有突破,未来科技更有哪些成果可以运用。在他们看来,既然儿时的乡间小路已经变成高速公路,三十多岁的人均寿命翻了一倍,工业化就该适可而止了吧?

现在不是什么“后工业时代”,而是“工业停滞时代”。这个时代意味着成年人失业,年轻人缺乏出路,这已经是西方很多普通人的共识。可惜他们的政治代表特朗普等人同样欠缺科学知识,只知道再去挖煤、炼钢、造汽车,翻出他们年轻时很红火的旧工业。

十九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之风吹向西欧各国,英国本土却迎来了一次金融大崩盘,首恶就是铁路股票。英国铁路已经修到饱和,资金没了出路。只是当年世界很多地方连蒸汽机都没有,英国这次因科技停滞造成的危机并不受重视。

几十年后,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工业经济又开始大踏步前进。进入二十年代,美国股市暴炒汽车、飞机等当时的高科技概念股,直到1929年造成大崩盘。然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工业化的落后国家来说,这次危机被归咎于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更直接的原因。那就是,电气时代科技发明的井喷暂告一段落,新的科技创造还没有成批涌现。

今天,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科技停滞再不是少数几个国家要遭遇的麻烦。他们必须知道,“后工业时代”理论所描述的现实,只不过是又一次工业停滞期。理论科学很久没有大突破,导致应用科技的动力不足,新的工业增长点没有大规模出现。

总之,后工业时代绝非更好、更先进的时代。如果中国人也觉得现在这种工业水平就够了,从此停止对科技与工业的追求,放弃2.0,3.0版的新工业,意大利和希腊今天就会向我们招手!

应试教育批判

 批判应试教育在今天的中国是一种“政治正确”,直到最近一段时间,才有人反思这种批判是否必要,是否正确。比如,中国人忽然惊讶地发现,他们所向往的欧美“素质教育”工作者,非常羡慕中国学生自然科学知识水平。其实这并非新鲜事,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人就评估过苏联的中学教育,认为苏联中学生知识水平超过同龄美国孩子两个年级!而中国现代的学校教育,骨子里还有深刻的苏联模式。


13.bmp


通观今天中国舆论场上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你会发现两个问题。其一,笔者从未看到任何教育主管部门发布过文件,称要推行应试教教育,相反的文件倒是看过不少。“应试教育”这个概念类似于“异教徒”、“阶级敌人”或者“恐怖分子”,只是一顶帽子,被人们扣在自己不喜欢的教育模式上面。

其二,批判应试教育的急先锋,几乎都是教育体制外面的人,比如郑渊洁这样的文人,人文知识分子在里面唱了主角。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制造并加热这个社会话题,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

必须分清的是,古代科举考试与现代高考完全不是一回事,古代中国政府不负责基础教育,由民间自行办学,国家考试用来确定授予哪些人官职,而不是提供更高一级的教育机会。更重要的是,古代科举考的是文史哲,现代考试最重要的内容是科学知识。批判应试教育的重点,甚至是这些批判的基础,就是指责它只重智育,不重其它。而这里的智育,主要就是科学教育。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把它视为当代隐蔽反科学潮流之一。

用考试来管理学校教育活动,是现代学校最基本的运作方式。虽然各国教育家试了又试,改了又改,也找不到替代办法。只能说考试天生就是现代学校的核心。如果不考试,我们怎么衡量一个教师教得好?一名学生学得好?一座学校办得好?

除了德育成果难以量化外,美育、体育和劳动技能都是可以量化的。想让学校重视它们,增加这三育在考试体系中的权重不就行了?仔细看看那些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会发现,他们并非只要求重视其它各育,让学生的素质更为全面,很多人是反感科学教育,认为科学知识难学,枯燥,长大了没用。然而要建设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培养掌握科学知识的劳动者。

认为应试教育违背孩子兴趣,造成大量厌学,也是不值一驳。青少年的主要兴趣是什么?是游戏!学校就是要克制这种天性,半强制地拖着全体学生朝着知识前进,让他们成为至少能合格的劳动者。科学教育尤其如此,它的出发点不可能是兴趣。尽管不断开发兴趣教学方式,但对于孩子来说,很多科学内容还是必须死记硬背才能掌握。

西方曾经尝试过“契约制教学”,由学生和教师单独签约,承诺自己以什么速度,完成多少学业。这场实验以失败告终,原因很简单,好学上进的孩子总是少数,大部分都需要成年人社会强拉硬拽才能进步。

还有一种批判,认为应试教育毁灭孩子的个性、创造性,这是把极少数天才混同于一般人。爱因斯坦是什么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那个体制除了他,还培养出一大批爱因斯坦了吗?你知道他的中学教师是谁?要知道,年轻的爱因斯坦为逃避德式教育,自己换了瑞士国籍。

不管哪种学校教育,它的任务都不是培养几个爱因斯坦式的天才,而是工人,技术员,设计员,银行白领。天才都是超越现有模式的人,旧模式培养不出来,换个新模式也一样。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当年中国名义GDP排在世界第九,前提是人民币和美元实行一比一点七的强制汇率。今天,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下降四倍,中国经济反而冲到世界第二。这样傲视全球的成绩,大部分都由四十年里中国学校培养的普通劳动者来完成。不管你把这种教育称为什么,它培养的劳动者难到不合格吗?

(作者简介:郑军,科幻作家。)


相关文章:
·陆寿筠:谦卑是当今人类最缺乏的精神品性
·苏全有:当今史学研究的深化与去“西方中心主义”
·蔡历:学术界与实践界的背离已成当今中国的主要矛盾
·翟玉忠:中国古典经济学仍适用于当今时代(下)
·翟玉忠:中国古典经济学仍适用于当今时代(上)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