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掘现场
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发掘出土了竹简7500余枚,内容多系先秦文献,古代兵书占有较大比重。这批竹简的出土,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银雀山一、二号汉墓为西汉前期的墓葬。竹书的字体系早期隶书体。竹简由于长期在泥水中浸泡,表面呈深褐色。一号墓竹简分长短两种。长简占绝大部分,每枚长27.5厘米,宽0.5~0.7厘米,厚0.1~0.2厘米。短简长约18厘米,宽0.5厘米。从残简遗留的痕迹,可以看出竹简是用绳编联成册。长简大部分为3道编绳,短简2道编绳。二号墓竹简长69厘米,宽1厘米,厚0.2厘米,为3道编绳。简文系编联成册后,用毛笔蘸墨写成。竹简的书体,分为规整和草率两类,每类又包含多种不同的字体。行款大部分每行35字左右,最密的超过40字,最疏的20余字。
简书的每篇篇题,有的写在篇首第一简简背,有的单独写在一简上,有的写在篇尾。竹简正面书写简文,全篇结束后又于尾部标有全篇总字数。每篇文章自成一卷,以简尾为轴心,文字朝内自左向右卷起,卷后其首简背面的篇题即呈于外,便于检索。

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残片
竹简出土后,中国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先用了两年的时间进行考释研究。并于1974年成立了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组,首先进行《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两部书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1974年,银雀山汉简兵书初步整理的成果公之于世,中外学术界为之震惊。美、法、波兰、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各界人士纷纷发表文章,都认为这一重大发现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国内的军事专家对这一发现也极为重视,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兵书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首推银雀山汉简。
银雀山汉简兵书的内容主要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守法守令》等13篇;论兵的篇章有《将败》、《将失》、《兵之恒失》、《为国之过》、《务过》、《分土》、《三乱三危》、《地典》、《客主人分》、《善者》、《五名五恭》、《起师》、《奇正》、《将义》、《观法》、《程兵》、《将德》、《将过》、《曲将之法》、《雄牝城》、《五度九夺》、《积疏》、《选卒》、《十阵》、《十问》、《略甲》等;另外还有阴阳杂占方面的《曹氏阴阳》、《天地八风客主五音之居》等20余篇。如此多的古代军事文献集中出土,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这是中国考古史上一次罕见的重大发现。
这些先秦简书的出土对于中国军事史、古文字学、古简册制度的研究,均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特别是《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同墓出土,失传了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重见天日,解决了历史上关于孙武与孙膑其人其书的千古论争。

出土的古青铜剑
由于《孙膑兵法》的失传,致使孙武与孙膑、《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的关系混淆不清,后人或说《孙子兵法》源出于孙武,完成于后人;或说《孙子兵法》是孙武和孙膑两人所为;再者认为孙武即孙膑,是一个人。银雀山竹简兵书的出土,证实了孙武仕于吴,孙膑仕于齐;分别是春秋和战国人,孙膑乃孙武之后世子孙,二人各有兵法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