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艺术
姚远透露《商鞅》20年命运起伏 
作者:[新法家] 来源:[网友推荐] 2006-01-04

2004-2-4

   文化部首次评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日前揭晓的十部精品中,大型历史话剧《商鞅》是唯一一部榜上有名的话剧。该剧编剧姚远任职于南京军区创作室,接受金陵晚报记者采访时,他娓娓道来《商鞅》的艺术历程。1996年,《商鞅》被搬上舞台,几乎每场演出都人满为患。时隔8年,《商鞅》依然活跃在话剧舞台上。据悉,这部话剧从雏形到精品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其中酝酿了8年,默默雪藏了8年。

  结缘于偶然

  姚远对商鞅产生兴趣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他还在南京大学任教戏剧,一次到新华书店买书,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排历史人物的普及读物,商鞅就在其中。翻开一看,姚远立刻被这个人物的命运所吸引,“商鞅的一生非常坎坷,具备很大的戏剧性,我想把他搬上舞台。”但是回去向导师陈白尘说明想法后,陈白尘中肯表示:“你现在的功底还不够,准备几年再说吧。”此后,姚远便开始了对商鞅的研究,他很快发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史料中对商鞅记载少之又少,几年收集到的素材都不足以塑造一个鲜活的商鞅。

  被雪藏八年

  1989年,姚远完成了《商鞅》剧本的创作,但没有人敢接手排演。姚远只好将《商鞅》剧本搁置在抽屉里,这一搁就是8年。姚远告诉记者,“在我的剧本中,商鞅是一位失败的变革家,最终被五马分尸。当时中国正在改革,这部话剧被看成是不合时宜的。”直到1996年,这部话剧终于找到了伯乐,被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搬上了舞台。

  为台词着难

  《商鞅》在北京连演了8场,最后一场上演时,朱镕基前去观看,被舞台上的商鞅深深打动,当场流下了眼泪。同时他对姚远提出了一点建议:语言过于文,应该白一些。这也正是姚远所为难的,“我在写剧本的时候,为了兼顾历史剧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将对白设计得不够通俗易懂。我心里也很清楚,只是不知道怎么去处理得更好一些。将台词推敲再三后,他采取折中方案,文白参半,果然又为剧场拉来了许多观众。

  仍然有争议

  姚远的坚持赋予了《商鞅》堪称经典的艺术生命,但这部话剧的争议依然存在,“商鞅是个法家,为了立法,他采取了残忍的手段,连司马迁都对他一半肯定,一半否定。我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没有回避他性格中不完善的一面。但很多观众,包括导演都是把商鞅当做民族英雄来歌颂的,这就产生了争议。”但姚远没有为这些争议去闹心,“一部作品不能因为它有争议就没有生命力,恰恰相反,我觉得有时候作品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争议性。”


相关文章:
·叶自成:强调国内政治与国家间政治的一体化——商鞅治国思维的灵魂
·赵丹阳:读少年毛泽东的《商鞅徙木立信论》有感
·不其山人:商鞅重刑与“秦民大悦”
·不其山人:商鞅是秦政的掘墓人?
·王林敏:为什么要为商鞅正名(2):基于华夏立场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