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时事述评
联合早报:中国城市化呈病态 情色泛滥 
作者:[新法家] 来源:[联合早报] 2010-08-08

新加坡《联合早报》4日刊文认为,现有中国城市化浪潮呈现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病态”,“减长”是未来出路;“减长”的意义不仅是对城市化病症的解毒,同时还可以在不同城市、地域之间,形成基于人情等的“软体”重建。中国城市化的未来,如果有关键词,它是柔软、柔软、再软些。

 

  文章摘编如下:

 

  发生在中国近期的诸多自然及人为因素叠加的灾难,让我们意识到现有中国城市化浪潮,其实具有风险。

 

  这种城市化模式表面上有许多华丽之处:地理上辐射到毛细血管的高速交通和城际高铁网络,丛林式的泛亚、泛珠、泛东北亚、泛太平洋中心等。但是细看背后,它存在一些认知危机:现有的城市化浪潮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是建立在一种“增长”(growth)模式和“增长想象”(fantasy)基础上的。

 

  社会学意义上“病态”

 

  从人类学意义上,几乎任何一个中国大型城市都存在一组悖论组合:交通系统愈来愈发达,人们乘坐交通工具上班的时间越来越长;硬体建筑越来越多,城市人个体和社会交际空间越发逼仄;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和先进,反常识的“知识型文盲”越来越多;个体的疾病想象和社会的疾病体质造成城市人群的病态消费。

 

  中国城市通常有一种泛色情的环境(包间、雅座、会所、俱乐部等成为一种常识性色情标签),男性信仰泛补阳饮食的同时,女性信仰滋阴和丰乳的食疗。在城市,无处不在的堕胎广告(甚至有针对特殊人群的大礼包和优惠服务,有则广告宣称堕胎之后再馈赠子宫附件检查)与求子壮阳广告并置。

 

  面对这种城市化症候,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发展、增长、提速、加快”等词汇存在的内在矛盾,并真正思考“减长”(de-growth)这一可能。所谓的减长建立在反资本、反消费的环境主义立场之下,它并不是要求个体牺牲幸福“增长”的机会和社会“发展”的可能,而是强调一种适度消费、适度设计、适度发展的新“增长逻辑”,淡化对硬度、速度、频次的崇拜,平衡对硬体建筑和基本设施的投资,将社会资源转移到真正具有公共性的艺术、音乐、家庭、文化、社区、人伦的项目上,使人可以像人一样的生活。

 

  “减长”是未来唯一出路

 

  作为个体而言,需要一种新的崇尚简单的生活理念,以减少社会集体对化石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透支。以往的增长崇拜和硬体崇拜,滋生了错误的经济学模式和城市经济体系,它通过刺激消费和过度消费来运营城市,通过量来获得质,最终质、量共失。

 

  “减长”的城市思维则强调一种节制、理性和有限性。它强调发现一种非消费性“增长”模式,比如通过循环、流动、志愿行为、互享共利,甚至是人类学意义的礼物流动,来重建一种城市和社会微循环,例如任何一个城市的知识个体可以通过它的知识来反哺社会,最终每个个体通过这种社会流动,获得一种来自其他同侪群体的人际礼物。

 

  其实洛根早在1971年就建立一个减长和生物经济的模型,它分析了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和现代物理学,如何忽视了物理上的有限性以及热动力的第二定律:即当熵增加时,有用的能量被不断耗竭。正是基于此,人类不能设计和追求一种无限量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模式。

 

  而“减长”的意义不仅是对城市化病症的解毒途径之一,同时还可以在不同城市之间和地域之间,形成一个基于人情、怀旧、家庭、人伦、游历、探友、怀乡的“软体”重建。中国城市化的未来,如果有关键词,它是柔软、柔软、再软些。


相关文章:
·温铁军 高俊:中国城市资本危机极可能“硬着陆”
·人民论坛:当前社会病态调查分析报告
·珍贵纪录片:1935年的中国城市
·罗竖一:中国文化强国须远离病态状英语教学
·马耀邦:如何填平中国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鸿沟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