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陈云: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 
作者:[陈云] 来源:[] 2008-04-11

(选自《陈云文选》,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第34-43页)
 
我就财政经济问题讲几点意见:第一,1956的财政经济情况;第二,如何解决目前财政经济方面的问题;第三,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第四,要重视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


1956年的财政经济情况


1956年,我国无论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全国的职工、农民、公教人员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高潮中,大大提高了积极性,开展了广泛的劳动竞赛,涌现出大批的模范工作者。知识分子参加各种科学规划工作和向科学进军,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在农村,由于农民在合作化以且更加紧张的劳动,虽然自然灾害并不小于1954年,而粮食和其他农作物(除棉花)的产量,比丰收的1955年还有增加。工业的总产值和基本建设完成的投资额也有很大的增长,工业生产已经提前一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产值指标,基本建设四年累计已经完成计划投资总额的80%以上。这些情况说明,1956年的经济建设,成绩是主要的。

1956年在财经工作方面,也发生了一些缺点错误,这主要表现在:

一、在财政和信贷方面多支出了近30亿元。这30亿元包括以下三个项目:(1)基本建设投资多用了15亿元以上。基本建设投资大都是用得恰当的,但是在中央各个部门,在各地方,都有一部分用得不适当,用得多了。(2)工资多开支了六、七亿元。1956年是需要增加工资的,缺点是增加得太多。去年各个方面招收的人员,比原计划的84万人多了100多万人,这里还不包括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技工训练班多招收的人员。一部分人员工资增加得过多,机关、企业人员的升级面宽了,有些奖金制度也不适当。这三笔钱,再加上附加工资,合计约有六、七亿元。(3)贷款多了一些,农贷和其他贷款多支出了5亿多元。以上基本建设、工资、贷款三项,共计多支付近30亿元。

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应都紧张。基本建设和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如钢材、木材、竹子、煤炭等,人民生活需要的许多消费品,都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的现象。钢铁是基本建设和工业生产的重要物资,去年用空了70万吨的库存(其中双轮双铧梨和锅驼机就多用了20万吨),以致有些地方在搞以物易物。由于缺少原料,手工业者到处抬价抢购废钢铁;有的地方竟发生手工业者抢去供销合作社的竹子的事。日用消费品供应紧张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个别商品(如自行车)出现了投机倒把的“黄牛”〔“黄牛”,指进行转手买卖的投机倒把分子。〕。看来,任何一种物资必须保有一定的社会周转量,如果少于这一数量,便会发生供应紧张,甚至会出现黑市买卖和囤积投机的现象。

我们知道,钞票是物资的筹码,发行钞票必须有可以相抵的物资。按物资的数量来说,1956年比1955年增加了,但是却发生了供应紧张的现象,原因就在于财政和信贷多支付了近30亿元。

如前所说,1956年经济建设工作成绩是主要的,但缺点错误确实存在。经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积累起来的,过去有缺点错误,今后也还难免。摸索革命的规律,我们花了20多年的时间;建设的经验,也必须有两、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才可积累下来。我们的缺点错误是前进中发生的,是容易纠正的。目前有些物资供应紧张,我们只对少数物资实行了定量供应,但就全局来说,市场仍然是稳定的,黑市和“黄牛”并不多。我们认为,粮食、植物油、布匹等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供应紧张,其他的物资,只要在两年内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并且采取适当的措施,供应紧张情况是可以缓和下来的。我们要有计划地使社会购买力增长的速度放慢,使它低于消费品增长的速度,在两年的时间内填补供应不足的差额,使购买力和物资供应大体上得到平衡。


如何解决目前财政经济方面的问题


解决财政方面所发生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办法:

一、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在增产方面,农业和有销路的副业产品,应该大大增产;有原料、有销路的工业和手工业产品,也应该尽量增产。在节约方面,无论是基本建设或者是生产,无论是企业、事业单位或者机关、团体、学校,无论是中央或者地方,除了保证必需的费用以外,都要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

二、适当压缩基本建设的投资额。这样做的目的,是使1957年基本建设的规模,适应于国家财力和物力的可能。这样,基建工作量和财政支出将比原来发下去的控制数字降低,至于降低多少,要看财政收入和钢材、木材等原材料供应的可能。投资额减少以后,是削减主要项目还是削减次要项目,要加以分析。如果有些主要项目不推迟,不减“骨头”只减“肉”,这样下去,将来还会出现紧张的局面。

三、有计划地控制社会购买力增长的速度。今后两年,工资总额只能小量增加;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除了收价太低因而破坏生产的以外,一般不能提高。这样,就可以使购买力的增长在计划的控制之下。劳动工资方面要注意的是,除安排大学毕业生以外,各部门一般不增加人员,必须增加的单位由内部统一调剂;升级加薪一般要停止二年。同时,还要增产消费品,推销公债、奖励储蓄。用这些办法来使消费品的供应量和社会购买力恢复平衡。

我们采取上述三项措施,就是为了既保证经济建设的一定规模,又逐步使原材料和消费品供应紧张的状况缓和下来。也就是说,既要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任务,又要保证市场稳定。这样做,无疑要遇到许多困难。比如,若干基建项目推迟后要进行妥善处理,多余的职工要加以安排,对于不能升学和分配工作的中学生,也要做好工作。


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


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像我们这样一个有六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稳定极为重要。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因为物资多了,增加建设是比较容易的;而财力物力不够,把建设规模搞大了,要压缩下来就不那么容易,还会造成严重浪费。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薄一波同志在发言中,讲了国民收入和积累、国民收入和国家预算收入、国家预算支出和基本建设投资三种比例关系,我很同意他的研究。他所提出的比例数字可能会略有出入,但寻找这些比例关系,是完全必要的。我现在想从另一个角度,即从其他方面试图寻找一些制约的方法,来防止经济建设规模超过国力的危险。我认为下列各点应该考虑。

一、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都必须平衡,而且应该略有结余。只要财政收支和信贷是平衡的,社会购买力和物资供应的之间,就全部来说也会是平衡的。1950年到1955年财政收支平衡和物资供需平衡的状况,从正面证明了这一点。1956年,由于财政上有了赤字,物资供应就不平衡,又从反面证明这一点。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同时还应该指出,财政收支略有结余是必要的,因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规模日益扩大,便需要逐年增加物资的周转量,也就是要适当地增加库存量。所谓财政结余,并不是结余销票,而是结余相应的物资。当然,财政结余并不是一点也不能使用,在保证必要的周转量和储备量的情况下,是可以使用的。1956年因为动用得太多,便发生了问题。

二、像钢材、木材等原材料的供应,应当有分配的顺序。原材料的供应,宽裕时不发生问题,紧张时便必须有分配的顺序。在原材料供应紧张的时候,首先要保证生活必需品的生产部门最低限度的需要,其次要保证必要的生产资料生产的需要,剩余的部分用于基本建设。先保证生产、后供应基建这种排队的必要,主要是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人民生活的需要,避免盲目扩大基本建设规模,挤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在财力物力的供应上,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必须先于基建,这是民生和建设的关系合理安排的问题。应该看到,基本建设搞多少,不决定于钞票有多少,而决定于原材料有多少。关于人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我之所以说应该保证它们对原材料最低限度的需要,是因为今年的生产指标不可能在去年已经很高的基数上再增加多少。去年农业歉收,今年像棉纺织这样的轻工业生产不能不受到限制。还必须看到,今天把原材料的供应限于最低限度的生产的需要,挤出一点力量用于基本建设,正是为了将来生产的发展。

三、人民的购买力要有所提高,但是提高的程度,必须同能够供应的消费物资相适应。构成购买力的主要部分,是职工的工资和农民出售农副产品的收入,以及其他人的收入。目前购买力提高过快,是由于工资总额的增加以及农产品的提价。至于因农产品增产而增加购买力,不但并不可怕,而且是件大好事情。现在要注意的是农产品提价的问题。提价的范围,只能限于那些收购价格过低影响生产发展的农产品。这是必须严格掌握的原则。经济作物的提价,必须考虑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比价,防止经济作物提价过多而挤了粮食,以至被迫再提高粮价,造成轮番提价、全面提价的危险。否则,农产品提价多了,便要减少建设投资,同时增加市场供应和货币回笼的困难。在这一方面必须十分慎重。

生产消费品的原材料的来源,一是农副产品,二是用出口农产品换回的原料,三是重工业部门生产的原材料。这三个来源,都受一定限制。人民购买力提高的程度必须和消费品增长的程度相平衡。

四、基本建设规模和财力物力之间的平衡,不单要看当年,而且必须瞻前顾后。财力、物力就是指投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消费物资、外汇四个方面。1956年安排基本建设的时候,只和当年财务物力勉强平衡,既没有瞻前也没有顾后,结果造成基本建设投资猛长,在1957年不得不减下来。这是1956年计划执行的重要教训之一。国家经委曾经试算过,如果1957年基本建设投资为162亿元(新价),照此推算,1958年要投资162亿至181亿元,这是当年财政支出所不可能负担的。再看过去几年基本建设的投资情况:1953年是65亿元,1954年是75亿元,1955年是86亿元,而1956年则陡升到140亿元。1956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四年,许多建设项目的设备进口和机器安装都集中在这一年及下一年,因此基本建设投资比往年应该增加得多一些,但是一下子增加了54亿元,这就太多了,结果无论财力方面和物资方面都不能平衡。由此看来,年度计划要摆平,就必须瞻前顾后,前后衔接,避免陡升陡降,造成损失。

五、我国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约束力。我国农业经济比重很大,农业生产和财政收入有很大关系。据国家经委估算,在国家财政收入中,与农业有关的收入,大约占45%。当然,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中有工人创造的价值。所以,不能说农民向国家的缴纳占国有财政收入的45%,而只是说明,国家收入与农业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增长率不高。1956年农副业总产值583亿元,如果按增长5%计算,只增加29亿元。而农村人口以增加2%计算,一年即增加1000万人,每人每年消费60元,一年便要消费6亿元,余下的只有23亿元。虽然新增产的一部分经济作物经过工业加工后,还可以增加国民收入,但是这部分经济作物占农产品的比重并不大。每年新增加的购买力和增加出口的很大部分,就要依靠这20多亿元农产品去抵补。我国国民经济中工业所占的比重将来会增加,农业生产也要发展,但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对经济建设规模的约束力是很大的。1954年和1956年农业歉收,都使第二年的工业生产、财政收入和基建投资下降,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要重视研究国民经济的比重关系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应该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有所不同,计划工作的水平要有所提高。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首先着眼于新的基建项目搞多少,只求新的建设和财力和平衡。现在情况已经大不相同,已经建成的和正在建设的项目已经大大增加了,如果不认真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必然造成不平衡和混乱状态。而研究合理的比例关系,决不能依靠书本,生搬硬套,必须从我国的经济现状和过去经验中去寻找。既要研究那些已经形成的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更重要的是研究暴露出来的矛盾。我还没有这方面的知识,需要有关部门的同志共同努力。我现在只就已经暴露了的矛盾提出一些看法。

一、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投资比例,应该根据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所提出的方针加以安排。重工业投资当然仍占多数,但轻工业和农业投资的比重要增加,为轻工业和农业生产服务的重工业的投资也要增加。这样,工业建设的速度一时看来似乎是慢了,但实际上不会慢,可能加快。

二、煤、电、运输等先行工业部门,已经暴露出过去投资不够的问题,先行成为落后,这种状况要很快加以改变,否则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很不利。

三、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关系,在发展先后和投资多少的问题上,也暴露了一些矛盾,要研究解决,使两者彼此配合,互相促进。

四、民用工业和军用工业的关系要处理好。发展军用工业是完全必要的,要有一些专门生产军用品的工厂。但军用工业不能孤立发展,必须建立在强大的民用工业的基础之上。

五、大厂和小厂、先进和落后的问题。大家喜欢建大厂,掌握先进技术。但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应该是有无第一,先进和落后第二。钢铁工业应该有大厂,但更多的应该间中、小工厂。这样,发展快,品种多,可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煤炭工业建设斜井、小立井比建设大立井时间短,收效快,可应急需。我们必须建设若干大厂,但外汇不足,设备不能全靠进口,要以自力更生为主。

六、正确处理建设中的“骨干”和“肉”的关系。过去我们对于处理这个关系没有经验,重视了“骨头”,忽视了“肉”。对于新建一个工业城市和或工业基地的困难程度和投资数量,也估计不足。这些问题,应该及早注意,妥善解决。

七、公私合营的企业必须停止合并。已经合并而不适当的,应该退回去。要打破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厂合理”的迷信。把许多原来单独核算的小帮勉强合并在一起,实行统一核算,不见得合理。我国旧的工厂多,这样的工业基础,在组织形式上不适宜于大合大并。


相关文章:
·生源:从话语体系建设的角度谈台湾统一
·余云辉:居安思危 准备打仗--应对未来战争自主保障体系建设
·励轩:超越民族国家——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国家建设
·吕德文:基层建设必须坚持“又红又专”——关于上海疫情防控
·陈云鹤道长:健康之道贵在“三大平衡”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