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完启良先生的《新儒学批判》,虽然未必同意他的所有观点,虽然觉得他对新儒家的认识和理解可能存在误区。但是,先生确实进行的温和的学术批评,而不是带着葡萄酸味的讥讽与挖苦。其实,现在的学术界缺少这样的,尤其是像五四时期那样的学术批评的风气。更多的则是宥于人情和关系网络的护教,抑或是互不投机的人身攻击。
关于国学,它失去的太多。作为祖先所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和思想资源,确实需要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在国学承受太多的打击与误解之后。但是,这并不能靠鼓吹它的功能和作用来加以实现。在时下“国学热”中,确实有些观点是情绪性的,难免有夸大国学,特别是儒学功能的一面。在此,有必要认识它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限度,这里要讲的是”民本“与”民主“的问题。
曾经发现很多学者竟然说中国古代就有”民主“思想。后学浅薄,诚然,中国很早有这样的字眼,但是它的含义是“为民作主”,人民终究没有成为主人翁。至于民本,先秦思想中倒是很多,如”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最有名的譬喻大概就算是君是“舟”,民是“水”。”水“最大的权利大概就是把太不象话的“舟”给颠覆掉,但是广泛的无权利的大众要做出这样的事情,必须要以大量的生命死亡为代价。
在先秦儒家中,或许,孟子对民本思想阐发得比较多,如“君之视臣如手足,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还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据说,朱元璋皇帝看到《孟子》一书特别不高兴,竟然删改掉其中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还把孟子从先贤庙里赶出来。可见,专制的权利容不得半点替人民说话的主张。还是黄宗羲看得透:古代家国不分,皇帝是谁,那国就是谁家的,那子民就是他们家使唤的。
所以,笔者一直对儒家思想能够产生民主思想不敢有所期待。民主思想还是西方的东西,当笔者阅读西方启蒙时期的著作,特别地感到亲切。民主,最起码要保证把人当人看,重视人的权利。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大谈义务,常常忽视了对人权的保护。
民主,在中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这需要继续向西方学习。也只有从西方的文化资源中掘发政治智慧,才能够顺利打开中国的民主之门。也许,对于教育而言,责任更为重大。因为,民主意识的塑造离不开思想的启蒙,尤其是对青年人的思想启蒙。
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的是发现其优点,毕竟这是塑造我们灵魂的精神宝库和不竭源泉。但是,绝对不能够无限夸大它的作用。无限夸大,只会糟蹋国学,而不会促进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