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我们为什么叫汉族?汉朝为什么强大?--读史随笔8 
作者:[鬼推磨] 来源:[网友推荐] 2006-12-29

  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两个朝代是汉朝和唐朝,今天,中华民族的主体就叫做汉族,而中国的长衫就叫做唐装,外国的华人聚居地也叫唐人街。这两个朝代的强大的,不仅人民生活小康(当时的水平),而且国家屡屡对外用兵,威胁别国,并不惧怕别人叫嚷什么“汉朝威胁论”“唐朝威胁论”。
  而清朝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条大辫子加上一条大烟枪!
  汉朝为什么能够强大?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中国经过多年的战争,人口大量减少,耕地也大量丢荒。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增加人口。刘邦定农业税是十五税一,就是农民向国家交纳不到7%的收成作为农业税。刘邦自己还带头节约,随便挑了四匹毛色不一的马作公务用车。其余的总理、部长、处长、科长之类的看到皇帝都只坐桑塔纳,自然就不敢用宝马、奔驰、宾利了!更不敢吃什么满汉全席、男女体盛了。
  刘邦死后,惠帝即位,用曹参为相,萧规曹随,不否定前任,实行无为而治。所谓的无为而治,就是不乱改革。那些公务员们,你们不要乱到大街上和到乡下去执什么法,老老实实呆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泡网领干薪,养起来算了。他们不下去乱搞,农民们就少了很多负担!秦末大乱后,人民感到实行清静无为政治稳定比三天两头一个新改革措施好多了。
  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节约皇帝,书上说他还穿粗布衣裳呢,汉文帝亲自耕田,说他做样子也好,做榜样也好,都是难得的。文帝免收了12年的农业税,死后特别交待要薄葬。到汉景帝时,又把农业税降为三十税一,减轻了一半。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道家的无为而治为儒家的多欲政治。对外用兵,对内大搞国土整治(主要是水利)。汉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但也负出了沉重的代价,“海内虚耗,人口减半”,差点到了崩溃的边缘。汉武帝在位时,把金融业、铸铁业、煮盐业进行了国有化的改制,强化了国家的财政实力;通过“算缗、告缗”方式大力打击垄断寡头;晚年下罪已诏自我批评,工作重点重新放到农业上去。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使社会和谐起来。
  汉昭帝重新实行了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汉宣帝也没有全面否定汉昭帝的无为政治,还是按既定方针办事,汉朝盛极达到了顶点。
  汉元帝时期,土地兼并已经很厉害了,出现了很多刘文彩、李文彩、张文彩之类的大垄断寡头,当然,这些刘文彩、李文彩、张文彩并不需要亲自去小斗出大斗入,更不会去打人下水牢,还经常会出点钱去办学修路做善事。中央集权制受到了寡头们的挑战。与此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是,儒家的多欲政治又取代了黄老的无为政治。宣帝曾经教训元帝,说他用儒家取代黄老是乱汉家基业,其实他是不懂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
  总的来说,汉朝强大主要是两个因素。一个是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一方面打击地方分离势力,一方面打击经济寡头,防止经济寡头变为政治寡头,保证中央政令的通达。另一个因素是大力促生产,实实在在地把粮食产量搞上去,而不是看什么数字上的增长率。促生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生产为本,而不是靠消费牵引增长率,相反,几个皇帝都大力压缩消费,公务员实行低薪养廉的政策。国土整治也是以农业的命脉--水利来开展的。二是国家实行市场干预,降低市场的自由度,压制土地兼并,保护以农民为代表的小生产者的利益而不是偏向大垄断寡头。
  另外,对汉武帝的开边,一直存在着争议,毕竟是“海内虚耗,人口减半”。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并不只是“耀武”这么简单。通过开边,汉文化和经济扩张到了外国,这实际上是通过军事手段来推销自己的文化,也就是推销自己的价值观。把周边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培养自己的后院,形成了一个五铢钱经济区!这个工作很重要,看一个国家强大不强大,不能够只看富不富,GDP是多少。还要看有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区,有没有能力去保护这个经济区。否则,一切的繁荣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例如象宋朝、清朝,GDP占绝对的优势,还不是狮子口中的肥羊?放到今天,就是科威特、泰国之类了。


相关文章:
·翟玉忠:为何我们要“增续六经,再造中学”(答崔晟老师)
·余云辉:我们的“对外开放”应该是外国承诺“对我开放”情况下的“对等开放”
·韩毓海:毛泽东为什么要批判《武训传》
·翟玉忠:我们是如何得入孔子门墙的?
·郭进绍 :《诗经》为什么不押韵?陈第破解千年古音之谜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