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四民体系中,人们按他们的职业分类,但他们仍然有职业选择的自由。按照儒家理论,每个人应有选择自己职业的自由,而这是古代的事实。孟子说:“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1】 按这一论述,孟子指的是任何一种职业,矢人、函人、巫、匠只是作为例子,他的基本观点是:为了道德意识的培养,人们应谨慎选择自己的职业。矢人和函人不是没有人情,但他们的职业让他们希望有人死掉。班固说那些卖棺材的人希望发生瘟疫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恨别人,想杀死他们,而是利益使然。他的观点和孟子的相同。 的确,职业一般会影响人的动机。因此,中国人仍抱有从道德立场出发选择职业的普遍观念。然而,我们的讨论不是基于道德,而是基于经济。既然孟子教导人们慎重选择自己的职业,这就说明那时存在着选择职业的自由,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否则,如果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哪里还有慎重可言呢?既然有着选择职业的自由,儿子就不一定非承父业不可了。通常子承父业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没有选择的自由,而是因为这样作对他来说比较轻而易举。按照《礼记·学记》上说,儿子可能不继承父业,通常只是因为他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教育,却应用于另一个行业。上面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2】因为铸工熔化各种金属,用以制造完整器物,或者修补破损之物,这一技艺与连皮成裘相似;因为弓人弯木为弓,这与制造筛子相似。因此,铸工和弓人的儿子通过父亲的耳濡目染,就会将相似的原理用于制作其它的东西。总之,儿子只是将父亲的职业作为自己教育的基础,然后专长于自己的职业。因此,儿子不一定继承父业,他们有选择的自由。 注释: 【1】《孟子·公孙丑上》意为:造箭的难道比制甲的更不仁吗?造箭的唯恐不能伤人,制甲的唯恐人受伤,巫师和木匠也是如此,因此选择谋生之术不可不谨慎。 【2】《礼记·学记第十八》,意为:世世代代以铁匠为业之家,其子弟一定会学好缀皮为裘的本领。世世代代制弓之家,其子弟一定会学好编畚箕的本领。 (节选自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翟玉忠译,陆寿筠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