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张荣明:汉代的经学全书——《白虎通》 
作者:[张荣明] 来源:[] 2006-04-10

    经学是汉代政治的指导思想,反映了汉代政治的基本精神。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间的斗争,既反映了汉代经学的高度发达,也反映了经学内部的深刻矛盾。谶纬精神注入汉代经学当中,使经学内部的矛盾斗争更加复杂激烈。作为政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经学本身必须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才能增强政治权威。然而,经学内部的彼此斗争,既动摇了经学的权威,也模糊了政治原则的清晰性。出于政治的需要,西汉政府在宣帝的时候曾召开石渠阁会议,试图统一经学,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随着经学内部矛盾的加剧,东汉章帝的时候再一次召开白虎观会议,统一经学,并最终形成了统一的官方经学。见于文献者,是为《白虎通》。《白虎通》的出现是汉代经学走向统一的标志,它具有经学“章句”的性质。不过,它不是哪一家的章句,更不是哪一部经的章句,而是东汉的皇家章句,是五经的总章句。由东汉政府钦定的《白虎通》作为经学大全,集中反映了汉代经学的基本精神和风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白虎通》成书的背景

公元79年,即东汉章帝即位后的第四年,大臣杨终上疏道:

“宣帝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后世则。”(《后汉书·杨终传》)

章句是两汉经学的表现形式,章句之学的繁荣是经学发达的反映。自汉武帝崇儒术,儒术成为治政之术,儒学一变而为经学,得以迅猛发展。仅仅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即可看出春秋公羊学的迅速膨胀,其他各家如大、小夏侯的尚书学、翼奉的齐诗学等等,更是后来居上。汉代政府崇立儒学的目的是指导政治,文饰政治,功利性十分明显。可是,经学的发展自有规律,义理的阐发当中难免意见分歧,由此导致的经学内讼又严重阻碍和影响了经学功能的发挥。所以,早在西汉宣帝的时候就召开了一次石渠阁会议,统一各家异说,这就是杨终所说的“论定五经”。“论定”的结果,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情况看,有《五经杂议》十八篇,《书议奏》四十二篇,《礼议奏》三十八篇。这些或许并非石渠阁经学会议文献的全部,但已然反映出汉代政府试图统一经学的愿望。上述文献久已散佚,清人马国翰辑佚的《石渠礼论》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石渠阁会议的情形。元帝崇儒,新莽时期古文经学异军突起,谶纬盛行,使经学的内部纷争再次日趋严重,而章句的极端化似乎已到了“破坏大体”、背离初衷的程度。汉章帝同意杨终的看法,下诏整饬经学:

“盖三代导人,教学为本。汉承暴秦,褒显儒术,建立五经,为置博士。其后学者精进,虽曰承师,亦别名家。孝宣皇帝以为去圣久远,学不厌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术》,后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复置颜氏、严氏《春秋》,大、小戴《礼》博士。此皆所以扶进微学,尊广道艺也。中元元年诏书,五经章句烦多,议欲减省。至永平元年,长水校尉(樊)儵奏言:先帝大业,当以时施行。欲使诸儒共正经义,颇令学者得以自助。”(《后汉书·章帝纪》)

从诏书的内容看,白虎观会议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有二:第一,五经章句烦琐,必须简省;第二,师家别出,门户相讥,需要“共正经义”,统一理论。

从中国古代经学历史的宏观过程看,经注的烦琐是经学发达的反映,汉代如此,清代如彼;相反,经注的衰落也正是经学衰落的表现,魏晋南北朝即是显例。经学的发展是一个高潮与低潮循环交替的过程,汉代正处在第一个高潮期。实际上,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争斗中,作为在野派的古文经学家对今文经学的极度繁荣心怀嫉妒,攻击今文经学的经注一经超过百万言,造成了学子白首不能究一艺的困境。东汉立国后,光武皇帝已经注意纠正这种偏向,比如他命令精通《严氏春秋》的钟兴“定《春秋章句》,去其复重,以授皇太子”(《后汉书·儒林列传》)。身为帝王师的桓荣将《欧阳尚书》删减为二十三万言,桓郁再减至十二万言;张奂受《牟氏尚书》由四十五万言压缩至九万言。汉明帝也曾“自制《五家要说章句》”(《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种种迹象表明,经注由繁而简在东汉初年已然开始,小成风气,但仍是一种个别的或偶然的行为,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杨终旧案重提,目的之一就是想由政府出面简省经注。

经学虽然具有官方意识形态属性,也具有学术属性。学术的基本属性之一,就是容许并要求人们根据各自的理解作出解释。由于五经的规模浩大和非系统性,内容庞杂不一,使经学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空间,直接后果之一便是学派林立。西汉武帝时已立五经博士七家:《齐诗》、《鲁诗》、《韩诗》、《欧阳尚书》、《后氏礼》、《杨氏易》、《公羊春秋》。汉宣帝时,增立《尚书》大、小夏侯两家,《礼》大、小戴两家,《易》施氏、孟氏、梁丘氏三家,《榖梁春秋》一家。元帝时立《京氏易》。到了王莽秉政及新朝时期,又立古文经《左氏春秋》、《毛诗》、《古文尚书》、《逸礼》四家。就此看,新莽时期立于官学的经说大致有20家左右。就经学诸家林立的情况而言,新莽时期可谓经学的极盛时代。东汉光武时期,古文经学受新莽牵连,被挤出官学,而《榖梁春秋》亦黜,立于官学的剩下14家:《易》施、孟、梁丘、京氏四家;《尚书》欧阳、大小夏侯三家;《诗》鲁、齐、韩三家;《礼》大、小戴二家;《春秋》公羊学的严、颜二家。此外,两汉时期除了“官学”之外还有“私学”,家派繁衍亦毫不逊色。据《汉书·艺文志》,《易》有费氏、高氏二家;《春秋》有邹氏、夹氏二家。学派林立必定造成门户相争,这种“争鸣”(如果可以算作争鸣的话)局面相当热闹:今文学与古文学相争,官学与私学相争,齐学与鲁学相争,同一学派内部的斗争等等。争论造成了一经多解,彼此相胜,难定是非。经学作为国家的思想原则和理论基础,又必须具有明确性和权威性,否则无法指导具体的政务操作。彼此扯皮而贻误政治,这种情况在两汉政治中屡见不鲜,靠皇帝随时裁定终非长久之计。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汉章帝要求“共正经义”,平息纷争,铸造统一的经学。

白虎观经学会议的最终成果是《白虎通》(又称《白虎通义》、《白虎通德论》)。据《后汉书·章帝纪》记载:

“于是下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奏,帝亲称制临决,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议奏》。”

从这段记载看,《白虎议奏》应该是类似于石渠阁会议的《礼议奏》的文献,对同一个经学问题,诸儒各抒己见,皇帝最后作出取舍裁定。但这种议奏形式的文献作为档案文献价值很大,但作为国民学习并在政治中贯彻执行的理论教本显然不够旗帜鲜明和精炼。所以,汉章帝随后又命令班固进一步整理:

“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德论》,令(班)固撰集其事。”(《后汉书·班彪列传附班固传》)

所谓“撰集”,应该是对烦杂的议奏有所取舍,定其精旨。宋代《崇文总目》著录《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后者是前者的省称①。

2.《白虎通》是汉代国家宗教的经学全书

《白虎通》的特点,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以侯外庐和任继愈二位先生为代表。侯外庐先生认为《白虎通》是庸俗经学和神学的混合物②,任继愈先生进一步明确地说《白虎通》是“一部简明扼要的经学法典”,“是一种制度化了的思想,起着法典的作用”③。第二种意见以金春峰先生为代表,他认为《白虎通》“汇集了四十三条名词解释,内容涉及社会礼仪、风习、国家制度、伦理道德各个方面。其中许多重要条目并不是关于制度的法典式的规定,而是汇集不同观点的学术说明和解释”④。第三种观点以刘泽华先生为代表,他认为《白虎通》“虽说不上是必须遵守的‘国宪’,不过在思想观念上确实具有相当的权威性”⑤。前两种观点截然相反,第三种观点居中。

毫无疑问,学者们对《白虎通》的研究各有发明,使我们得以逐步窥见《白虎通》的真相。从国家宗教研究的立场看,我觉得《白虎通》是汉代国家宗教的经学教科书,是汉代的神学大全。中国中世纪的经学与西方经学有一个十分鲜明的不同特点,即经典的多样性。欧洲的经学围绕一部《圣经》而已,而中国的圣经原典至少有“五经”,如果再加上汉代与经具有同样地位的《论语》和《孝经》的话,经本身组合成一个庞杂的系统。经非作于一人,亦非作于一时,政治价值观和道德观并不完全一致,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彼此龃龉。由此造成的中国传统经的发达远非西方中世纪经学所能媲美,不同的师法、家法之间往往各执一端势如水火。汉代国教经典的多样化固然有方便的一面,如它的开放性和功能多样性,犹如一个百宝箱取之不尽应有皆有,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即它的不统一性。两汉时期经学内部的争斗便足资证明。按照人们对传统经学功能模式化的认识,某一种经典往往在某一方面长于治政,所谓以《禹贡》治河,以三百篇当谏书,以《春秋》决狱,使得经家各执一端,经和经学在经师手中变得支离破碎。政府为了保持经学的权威性,又不得不强调师法或家法,经学本身显然陷于进退两难之中。这就是我们在两汉时期经常看到的,汉家皇帝有时痛感经义破碎,有时又不得不强调师法或家法,自入泥潭。《白虎通》则不然,全书分成43篇(“阙文”部分不计)308章,覆盖了爵、号、谥、祭祀、礼乐、封赏、建都、阴阳、五行、军队、诛罚、谏诤、致仕、教育、祥瑞、灾异、封禅、巡狩、卜筮、圣人、商贾、历法、纲常、情性、寿命、宗族、姓名、天地、日月、四时、五经、五刑、嫁娶、冠冕、丧葬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白虎通》征引诸经的情况看,据庄述祖《〈白虎通义〉考》,《易》有施、孟、梁丘经,《尚书》有伏生、欧阳、夏侯经,《诗》鲁、齐、韩三家经,间采《韩诗》和《毛诗》,《春秋》主公羊而间采榖梁,《礼》有二戴和《周官》,再加上《论语》、《孝经》,“六艺并录,傅以谶记”,蔚然大观。经过白虎观会议形成的《白虎通》,以今本43篇而言,远不及西汉后期《小夏侯尚书》一家之文。从以上几个方面看,汉章帝召开白虎观经学会议预期的两个目的达到了:章句减省,经义基本统一,其所涵容的内容也更多。因此我们说,《白虎通》是汉代的经学全书。


相关文章:
·丁四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辨与汉代儒家学术思想专制说驳论
·李若晖:“诸子出于王官说”在汉代思想史上的意义
·翟玉忠:考古学与经学
·翟玉忠:为何中国人都要学一点儿经学
·翟玉忠:第一届“经学、经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讨会纪要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