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谈天说地
金陵客:孔子“标准像”两面观 
作者:[金陵客] 来源:[网友推荐] 2006-04-04

南方周末    2006-03-16 14:41:49


  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组织征集孔子“标准像”,引来嘘声一片。学生问我的看法,我说在这个问题上我比较中庸。我虽然不赞成所谓孔子“标准像”的提法,却也不同意网上许多朋友对此采取的简单否定的态度。


  先说第一点。给孔子立“标准像”,我认为没有科学根据。什么叫“标准像”?给一位2500年前的古人造“标准像”,根本无法起孔子于地下,能有哪些依据?征集者颁布的条件,叫做“参考历史文献”,比如面部表情就要“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我孤陋寡闻,不知道究竟有哪些“历史文献”储存着孔子“标准像”的信息。虽然《论语·述而》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我看那也全是形容词,空洞而不具体。100个人心中的“温而厉”,会有100种样子。个人理解不同,如何判定“标准”否?《史记·孔子世家》写郑人对孔子的观察,说孔子额头像尧,后颈像皋陶,肩部像子产,腰部以下比禹少三寸,等等,现代人谁也没有见过这些人,根本无从比较。而且司马迁接着说:“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未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等于是孔子自己已经否定了这些印象,仅仅首肯“累累若丧家之狗”这一句形容,能让后人多少想见当时的困境,然而,这对于了解他老人家的模样,依然没有什么帮助。

  谢无量《孔子》说:“孔子容貌,亦有传者:‘孔子海口含泽’(《孝经·援神契》);‘仲尼牛唇吐教,陈机变度。仲尼虎掌,是谓威射。仲尼海口,言若苍泽。仲尼舌理七重’(《孝经·钅句命诀》);‘仲尼之状,面如蒙亻其(《荀子·非相》);‘孔子反宇,是谓尼甫。德泽所兴,藏元通流’(《白虎通·圣人》);‘孔子反羽’(《论衡》)。”这些都是最早的传说,却恐怕很难据此来作“标准像”。夏曾佑《中国古代史》谓“孔子之胸,有文曰‘制作定,世符运’”,好像孔子就已经文身,而且所文的文字口气太大,不大可信。又说“孔子长十尺,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羊,就之如昴,望之如斗”,传说就开始走样,类似神话。所以,一句给孔子立“标准像”的官话,其实是缺乏历史常识的无知妄说。

  再说第二点。2500年来孔子没有“标准像”,不等于说不需要一张大家都能比较满意的孔子“纪念像”。当今现实世界之中,孔子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个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这个符号也需要相应的图像。孔子“标准像”应该来自于孔子本身,“纪念像”则可以来自人们的想象。事实上,这样的孔子“纪念像”很早就有,而且各式各样。钱锺书《管锥编》全梁文卷六一引《全后魏文》《鲁孔子庙碑》说“圣容肃穆”,“似微笑而时言”;又引《洛阳伽蓝记》《永宁寺》记“国子学‘堂内有孔丘像,颜渊问仁、子路问政在侧’,其状亦即‘左右受业’也。”永宁寺国子学设孔子像,为北魏孝明帝熙平年间事。熙平元年为公元516年。这时离孔丘去世相隔近千年,既有学生问业,气象虽然以“肃穆”为著,却带着塾师的“微笑”。这是把孔子画成了教师像。叶灵凤《李龙眠的〈圣贤图〉石刻》,评价杭州孔庙所藏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即公元1156年石刻,说李龙眠笔下的孔子,“是很有特色而且有一种敦厚仁爱的个性的,不像一般常见的相传出于吴道子之笔的《夫子行教像》那么苍老严峻。这幅孔子坐像,看来倒有点像敦煌壁画中的《维摩问疾图》上的维摩居士。”这是把孔子画成了神仙像。吴庆坻《蕉廊脞录》卷八说清末陈伯藩督学江西,自己捐出一点银子,政府也拨出一点钱,让南康府县修葺白鹿书院。“书院旧有文庙,至圣先师、四配、十哲皆有塑像,所司不察,皆用金装,如佛像然”。结果“伯藩瞻拜之余,以为骇怪,命更塑之”。这是把孔子塑成了菩萨像。也有把孔子塑成帝王像的。比如浙江衢州孔庙供奉的孔老先生,到现在还是一种帝王形象。可见孔子的画像或塑像,历来并没有统一标准。

  山东有位骆承烈先生,一生收集各种孔子像达2500多种,他把这些孔子像分成“皇家孔子、官家孔子、儒家孔子、布衣孔子、仇家孔子(即“打倒孔家店”对孔子的丑化)、海外孔子”六类。像由心造,偶像不过是造像者心中的理想罢了。由此看来,今天征集一张让大家基本满意的孔子纪念画像,还是很有必要吧?
 

 


相关文章:
·周海春:孔子要把人教成什么样?
·陈焕章:孔子及其弟子的著作——结论
·陈焕章:孔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孔门弟子的著作
·陈焕章:《孔门理财学》第三章 ——孔子的著作
·陈焕章:《孔门理财学》第二章 ——孔子精义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