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内业
定观山人:以武入道——上乘武学的至高境界与炼神还虚 
作者:[定观山人] 来源:[定观天下微信公众号2016-10-26] 2016-10-30


编者按:中国文化主张大道不离人间,文武之艺皆为入道之途,终至道艺合一,方为艺之巅峰。故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实不仅艺可入道,职业也可入道。《庄子》中的庖丁、轮扁以职业入道。《坛经》更指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艺可入道,职业可入道,生活更可入道。对生活的热爱,对责任的担当,对职业的敬畏是悟入大道的起点。  


我们常说以武入道,却少有知其真意,以武入道是千年来道家文化的传统,很多民间的武术大师也通过习武达到很高的境界,领悟“道”的真谛,比如民国时期的“虎头少保”孙禄堂先生,当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也有其他入道的方式,以书法入道,以绘画入道,以棋艺入道等等,不过还是以武入道的居多,这跟道家围绕自身生命探索,从自身起修一步步验证得道的特点很相似。 

 一般的技击武者讲求以强打弱,以快打慢,高明的武术家则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前者在临敌时往往心急紧张,气血上涌,恨不得一拳一脚把对方击倒在地,看看现在擂台上的选手多是这样。而上乘的武者在面对强手时却能做到神情自若,心平气静,从容不迫,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他们在与人交手时心境空明,无有杂念,进退转合,一招一式分明历历,置胜败于不计,形神合一,见招拆招,无有定式,但抬手投足均为精妙招式,借助内劲的催发,威力极大。其动作快慢也是随势而走,或刚或柔,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又如钱塘之潮,滚滚而来,令对手无招架之功,无退避之处,处处无不受制。这时候有人会质疑话说太大,描述的像小说电视中一样,吹嘘到天了,有这么厉害为什么不去打擂台试试,有这么厉害为什么从没见一人施展过,别光说不练啊。

其实现在武术被质疑的已经足够厉害,真正上乘的功夫绝非一朝一夕能够习到,就算天赋奇才的孙禄堂也是经过数十年的拜师、研习、苦练才做到,更何况现在哪有习武的环境,有谁能真正下得了苦功,又哪里去寻比肩孙师程廷华、郭云深、车毅斋、郝为真这样的大师的教授指点呢,他们哪一个放到现在不是宗师的级别?

再说内家功夫练成暗劲的人,经过多年的刻苦磨炼,对武学的博大精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有了更深的切身体会,所以他们大多谦和忍让,没有盛气凌人的架子,也不会动辄炫耀武技,除非万不得已,更不会恃技欺人。

有的人甚至将武功深藏不露,混同于常人,现在少林寺中还有专门习练易筋经功夫的武僧,在完成易筋功夫的同时,习武者的体形和神态也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

一是体形渐趋于瘦健,少横蛮肥重之态;

二是步履轻捷而稳实,少拖沓滞重之病;

三是目光渐趋清朗慈和,临敌时则威神自出,目光如冷电,少凶暴浮露之相。

这种地步,就基本上达到了暗劲(炼气化神)的境界,从而迈入化劲(炼神还虚)的上乘修炼阶段,当年的神枪李书文修炼真传《易筋经》、《煅骨经》、《洗髓经》达到了炁入骨髓的境界,练武时,骨节嘎吱嘎吱的响,浑身枯瘦如柴却力大无穷。

 lishuwen1.jpg

(李书文:1862-1934年,河北沧州人,著名武术家。因其枪法、拳术天下无双而得“刚拳无二打、神枪李书文”之美誉。一生为人光明磊落,疾恶如仇。)

 达到了炼神还虚境界的武术家,大多性格豁达,心胸开阔,待人谦和有礼,不同人作无谓之争,耿继善先生回忆道:他早年练习拳术时,肝火太盛,常与人无故不和,视同道如仇敌,自己也常感烦躁,而且周身为拙力所拘,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劲力,很是不自在。

后来师从深州刘奇兰先生学形意,练明劲四五年,自感性格慢慢起了变化,对于过去的事常感愧悔,又练暗劲五六年后,没见同道之人无不相合,对于技艺高过自己的人,不仅不嫉妒反而加以称赞,但自己还有一点吝啬之心,不肯以秘技示人。而后又练了五六年化劲,方觉腹内空空洞洞,浑浑沦沦,无形无象,无我无他。


gengjishan1.jpg

(耿继善:1860-1928年 ,河北深州人氏,著名武术家。耿幼从形意拳大家刘奇兰,得刘之真传,为刘之最著名弟子。)

这时方能泯灭门户之见,遇有同道者无不相爱,遇有不如自己者无不欲教,偶与人较量,并无先存一个打人之心在内,而所用所发皆是道理,无入而不自得,这时方才明白了形意拳中和的道理,体会到练拳可以变化人的气质,使之入于“道”的境界。

耿继善先生的习武经历很好地展现了上乘功夫的特点以及“以武入道”的过程,在内功的最高境界,武学与道家互通互融,达到了高度的一致,这就是武学中的“拳道合一”。

道家炼神还虚的要诀是“虚静”二字:“虚”指心内虚空若谷,“静”指心境淡泊守一。《文子》曰:“虚静为主,虚无不受,静无不待,知虚静之道,乃能终始”,致虚极,守静笃要求心境达到极度空明宁静的状态,这样才能归根复命。

“不认不知,无声无臭,名曰希微,只这个便是全真妙本,人能透得,即刻知机”,也就是说,必须对外界的任何干扰全不理会,心中不存任何芥蒂,一无阻滞,听不到任何声音,闻不到任何气味,凝神守一,不懈不僵,久而久之,才能悟透其中的玄妙之机。

太极拳高手们认为,虚静“乃太极拳最精微处,非稍有根底者殊难领会”,又说:“太极拳应敌时,其最妙处在以虚静胜人,故太极拳实以无法为法”。武术家们早就明确指出: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道艺也,划清了武艺与道艺两种境界的差别。

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武学造诣早已进至化境的孙禄堂先生说,他练化劲时,每天练一形之势,到停势时,心中神气一定,就感觉到腹部如有物萌动,后来又出现周身发空的景象,觉得身体一毫也不敢动。再练一些日子,感到丹田内如有两物相争,渐渐安静。这时仍是在练拳趟子,内外一气,缓缓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不平稳处。


sunlutang1.jpg

(孙禄堂:1860—1933年,河北顺平县人,著名武术家,孙式太极拳暨孙门武学创始人。在近代武林中素有武圣,武神,万能手,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

练拳时,呼吸用意于丹田,从尾闾至夹脊、玉枕、天顶而下至丹田,与道家内丹功夫行气的路线相同。以后不论行、走、坐、立,皆有内中或动或不动的感觉,有时熟睡时内中忽动,动而即醒,仍用练拳的呼吸方法。再过一段时间,睡熟后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而且不论静坐、练拳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到这时才体会到拳术与丹理是同一道理。 

在长期的内心虚静的状态下,中枢神经的反应可以达到极其敏锐的令人吃惊的地步,乃至“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是形容习武者的感觉灵敏已达极处,即使加上像一片羽毛、一只苍蝇那样微乎其微的力量,也能立即觉察清楚并作出反应。

 习武者练出了这样的功夫,在同人交手时,只要一搭上手,对敌人的功力深浅即已尽悉无余,而敌人对我却懵然无知,只能处处被动,为我所制。

 练成了化劲的人才真正能称得上武学大师,他们大多儒雅清秀,似有仙风道骨,目光清朗澄澈,神态慈祥和蔼,步履轻盈飘逸,两眉正中隐隐若有红光,拳经上叫做“一点灵光吊在眉”,又称“光聚天心”。不过,能达到这种境界毕竟太不容易了,在练成暗劲的武术家中,能最终练成化劲的也不过一百个人中有那么一两个吧!也就是说,在所有习武者之中,大概平均每十万人中不过有四五个人有希望成为真正的武学大师,恐怕实际比例比这个估计还要低得多。



相关文章:
·翟玉忠:生死何劳入道山——中年读《诗》《书》
·定观山人:以武入道——上乘武学的至高境界与炼神还虚
·日本首相福田参观山东曲阜孔庙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