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合作主义研究
陈凤沼:瑞典社会民主党长期执政浅析 
作者:[陈凤沼] 来源:[《西欧研究》1987年第5期] 2016-01-16

    二十世纪的瑞典历史,同瑞典社会民主党密不可分。瑞典社会民主党创建于1889年,通过1917年的普选,第一次参加政府;1920年单独上台执政,这在西欧、北欧国家中尚属创举。其后十多年,政局动荡,1932年它再次登台后,连续单独或联合执政长达44年。1976年至1982年中断6年,成为在野党,1982年又重新执政至今。
    瑞典社会民主党为什么能长期执政?本文将就其国内因素浅析如下:

 

一、政绩斐然,深获民心

 

    瑞典近一百年来,在政治上已发展成为一个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国家,经济上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先进工业、科学技术发达的“福利国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尤其在创建“福利国家”的过程中,社会民主党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所执行的政策对瑞典“福利国家”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社会民主党历来标榜三大目标:
    (一)争取政治民主。从19世纪末开始,它就联合自由党,排除保守党的阻挠,为争取普选权和代议制而斗争。这项任务以1919年普选制的实现和代议制的确立而告一段落。
    (二)争取社会平等。3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它根据凯恩斯主义学说,参照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制订了对付经济危机的规划,大力兴办公共工程,使瑞典渡过了危机。它还提出了建立“人民之家”的口号,试图缩小贫富差距,使全体公民享有更多的社会保障和均等的机会。二次大战中,它与其他政党一起维护瑞典中立。战后,它一方面利用未被卷入战涡的有利条件,高速度发展经济,使瑞典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在英国贝弗里奇报告的影响下,进行社会改革,建立了一套相当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把瑞典建成西方“福利国家”的样板。
    (三)争取扩大经济民主。自70年代起社会民主党不断致力于扩大经济民主。在它的推动下,1974年实行了“就业保障法”,规定资方不得随意解雇雇员。1977年制定了“共决法”,规定工人有权出席董事会,雇主要定期向工人通报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在对涉及公司和工人的重大问题决策时,资方必须邀请工人参加。1984年社会民主党在左翼共产党人的支持下,排除其他政党和企业界的抵制,在议会强行通过了“工资收入者基金”的立法草案,规定工会可利用企业每年交纳的定额税款,充作基金,购买股票,逐步削弱资方对企业的所有权,扩大工人的发言权,在扩大经济民主方面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这些政绩提高了社会民主党在广大选民中,尤其是在基层工人群众中的威望,赢得了他们的信任。长期以来,社会民主党一直是瑞典的第一大党。它在战后历次大选中所得的选票均超过40,其中1968年得票最多,占投票总数的一半。(见图表:)
    图表一:1948=--1985年社会民主党及其他社会主义政党所得选票和议席情况(略)
    图表二:1940-1985年社会民主党与议会第二大党的平均百分比差额(略)

 

二、中间偏左的政策受到  大部份群众的欢迎

 

     社会民主党自称信奉马克思主义,实际  上,它的指导思想是改良的社会民主主义。其  大多数领导人虽出身贫寒,曾饱尝资本主义的苦难,但他们深受西欧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的影响。1889年该党召开代表大会筹建党的成立,所提出的党纲草案完全是德国社会民  主党哥达纲领的翻版。1897年它的第一任领导人亚尔马尔·布朗亭亲自起草的第一份党纲也是按照德国社会民主党爱尔福特纲领拟就的。虽然其中不乏革命词藻,但已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上。30-40年代,德、奥两国社民党的领袖勃兰特和克赖斯基曾先后在北欧和瑞典居留或任职,对瑞典社民党的指导思想不无影响。至今,该党纲领仍声称其目标是“在整个社会秩序方面留下民主理想的印记”,“给每个人能过一种富裕而有意义生活的机会”,“以一个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人们相互合作基础上的社会来取代建立在阶级基础上的社会”,等等。
    瑞典社会民主党不主张用暴力手段摧毁原有的国家机器,而主张通过社会变革来  “改造”社会。布朗亭就力主通过立法而不是通过“街垒战斗”来实现社会公正,强调社会改革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将随着社会变革而逐步实现。
    在改良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该党反对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张通过国家控制和干预,尤其是通过分配领域的调节来实现社会主义。为此,它保留私有经济成份,实行混合经济,利用私人企业的积极性和企业家的才智,强调竞争,大力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同时通过税收、工资和福利政策来调节贫富,缩小差距,实现分配上的均等。累进制的税收政策,缩小工资差别的“团结一致”的工资政策,普遍享受的福利政策,以及充分就业政策,已成为该党政策的核心部分。
    瑞典社民党在理论方面实际上是采月实用主义。它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改善人仁的生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采取的实际提施比理论问题更重要。因此,该党始终把fi}利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这种改良主义的蘑策不触及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但能给工人带来一定的利益,深得工人的拥护,又能艾资产阶级所接受。30年代,美国记者马奎斯·查尔斯在所著的《瑞典一中间道路》一书中认为瑞典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之间找到了一条“中间道路”。

 

三、群众基础相当雄厚

 

      瑞典人较为关心政治,参加政党的比率  较高。据统计,70年代末、80年代初,只有10%的选民是“无党派人士”,他们对任何党派既不追随也不疏远。其他90%选民都有政治倾向。                                          

       社民党极为重视在基层群众中做工作。1984年,该党在全国有284个支部,党员人数达1,233,166人。40年代,选民中的党员比例,英国工党和奥地利社会党名列榜首;到了70年代,瑞典社民党已取而代之。除党员外,该党还拥有大量的追随者和拥护者。近十年来,其他各党追随者的人数均有减少,唯独社民党的追随者不断增加,致使其他政党相形见细,难以抗衡。

    瑞典工人阶级组织程度较高。70年代后半期,参加工会的工人占工人总数80-85%。尤其是产业工人已成为该党的中坚力量。30年代以来,每次大选,大约有70%左右的产业工人投社会民主党的票。
    瑞典最大的工会组织—“瑞典工会联合会”实际上是社会民主党的坚强后盾。大选中,工会利用其广泛的基层组织,动员工人群众投社民党的票,并予以经济资助。一旦社民党组阁,双方在工资和财政预算等重大决策方面密切磋商,携手合作。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由于两者在组织上的紧密联系而进一步得到加强。不少工会会员是集体加入社民党的,而该党的多数领导人是在劳工运动中涌现的。据统计,二分之一的社民党议员出身于产业工人家庭,三分之一的议员本人过去就是产业工人。这个比例比其他欧洲大多数国家的社民党的要大。
    除工会外,社会民主党还建立了自己的青年、妇女组织和其他群众团体,如合作社组织、消费者协会以及成人教育组织等。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产业工人和农民的人数日益减少,白领工人逐渐增加。社民党为了保持实力,已开始注意在中产阶级中发展势力,扩大影响,取得一定的成功。约有30%的中产阶级选民自称属于工人阶级。80年代的几次选举中,社民党和其他左翼政党赢得三分之一中产阶级选民的选票。


    
    四、策略比较灵活


    瑞典政党斗争的特点之一是壁垒分明,分为两大对立集团。一个是由温和党、自由党和中央党组成的非社会主义集团;一个是由社会民主党和左翼共产党组成的社会主义集团。两派力量不相上下,势均力敌。
    社会民主党虽在瑞典长期执政,但它在议会中很少占有多数。1970年两院制改为一院制之前,它虽在上院拥有多数,但在下院却处于少数。唯一的例外是1968-1970年,它是在自己拥有议会绝对多数的基础上组织政府。在多数情况下,社会民主党不得不依靠另一政党的支持,才能保证它的政策得以贯彻。因此,它采取的策略是依靠左翼,争取中间派,孤立保守派,其中争取左翼共产党的支持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左翼共产党的前身为瑞典共产党,它是受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从社会民主党内分出来的,也是唯一在议会中占有议席的左翼政党。该党在建立无产阶级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等间题上一与社会民主党存在原则分歧,在国家干预经济问题上比后者更激进,但在福利政策和一般经济政策上经常附和社会民主党,因此在大多数问题上,社会民主党可望得到左翼共产党的支持。左翼共产党赢得的选票和议席的百分比并不多,仅占5一6%,但在两大集团的力量对比中至关重要。70年代,社民党的势力一度下降,因此左翼的支持就显得愈加重要。不管这种支持出于何种动机,它在客观上助了社民党一臂之力,使社民党得以长期处于掌权地位。
    在依靠左翼共产党的同时,社民党也积极开展对中间政党的工作。温和党、自由党和中央党虽属同一集团,但彼此缺乏共同的政治基础。它们不仅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代表着不同的信仰和思潮,体现了不同阶级和集团的利益,而且在具体政策上也各有主张,难以调和。只在反对社民党实行“社会主义”这一点上它们是团结一致的。尽管它们曾打破社民党连续执政44年的垄断地位,在1976年1979年大选后,两度合作,组成联合政府,但它们各有打算,貌合神离。三党联合政府两次夭折,短短6年中内阁危机频频不断,几度改组,是最有力的明证。
      社民党及时抓住了其他政党四分五裂的有利时机,施展策略,利用分歧,分化对手,适时作出某些让步来换取中间政党的支持,尽量削弱保守派的影响。由于策略比较灵活,为它长期执政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70年代,瑞典社民党受到严重挑战,数千年建立起来的支配地位开始动摇。选票下降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丧失了对其他政党在选票方面的绝对优势,最终导致1976年大选的惨败,被迫拱手交出政权,直到1982年才东山再起。上台以后,面临重重困难。尽管如此,从中期看,估计社民党的统治局面还会继续下去,原因是:
    一,社民党党员及其追随者的党派意识较牢固,游移程度小。70年代选票的百分比虽有下降,但80年代又有回升,排徊于43-45之间。从长期看似呈下降趋势,但这种下降是缓慢的,在一定时间内还不足以威胁社民党的支配地位。
    社民党组织健全,纪律严明,强调全党的行动一致,党内领导核心团结稳定,全党内聚力强。在组织、资金和报刊宣传方面实力雄厚。在青年中有不可估量的影响,1979年和1982年大选,社民党在30岁以下青年中的得票,占青年选民的40。从发展观点看,无疑对社民党的继续统治是有利的。
    三、社民党的政策仍得人心,受到多数选民的拥护。1976年瑞典曾就选民对重大间题的态度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大部份选民拥护实现更大的平等、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实行福利改革、扩大雇员在企业中的影响、推行累进税收制,这些实际上都是社民党历来所推行的政策。
    四、近年来非社会主义政党间的合作比前有所加强,但这种联合是暂时的,离心倾向依然可见。除意识形态和政策分歧外,在选举上也相互争斗,摩擦不断。有些政党对将来是否再次参加联合政府踌躇犹疑,中央党和自由党对温和党威望的提高、势力不断扩大存有戒心,而对首相由温和党人出任更是忧心忡忡。这一切对社民党是颇为有利的。


相关文章:
·陆寿筠:先进政党长期执政的合理性
·翟玉忠:早期中国长期都是法家治国,哪有儒家什么事
·翟玉忠:儒家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造成中国长期贫弱交加
·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张杰:金融的短期贪婪必定造成长期灾难,实体经济要坚持做有本生意
·李增刚:包容性制度与长期经济增长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