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黄鹤,千古江楼,骚人有感,诗兴悠悠。
长江之畔的黄鹤楼,让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而来,一证风流。登临此地的文人雅士们每每题诗作记,竞相构作,以留鸿爪。这其中,唐代诗人崔颢的七律《黄鹤楼》出类拔萃,更是成为黄鹤楼题诗中的翘楚。后人仰慕此诗骨气洞达,自然宏丽,推其为唐人七律第一。因这首诗,竟遂惹出了一段传诵千古的逸闻佚事。
传说在崔颢写下这首七律之后的某一日,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李白也来到此地,趁兴登上了黄鹤楼,远眺眺望汉阳城、鹦鹉洲,兴之所至,欲作诗一首。在读到崔颢这首浑然天成的题诗后,李白钦羡不已,大为折服,为之敛手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竟搁笔而去。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就记载了这则李白登楼欲赋诗却搁笔而去的故事。后人有感于此,乃于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搁笔亭,以志其事。
后世之人或说此说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明朝杨慎在他的《升庵诗话》卷十一《搥碎黄鹤楼 》中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句诗作出过详细的考证,现引文如下:“ 李太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楼》诗,叹服之,遂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也。其事本如此。其後禅僧用此事作一偈云:‘一拳搥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傍一游僧亦举前二句而缀之曰:‘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又一僧云:‘酒逢知己,艺压当行。’元是借此事设辞,非太白诗也,流传之久,信以为真。宋初,有人伪作太白《醉後答丁十八》诗云‘黄鹤高楼已搥碎’一首,乐史编太白遗诗,遂收入之。近日解学士缙作《吊太白》诗云:‘也曾搥碎黄鹤楼,也曾踢翻鹦鹉洲。’殆类优伶副净滑稽之语。噫,太白一何不幸耶!”另外,明朝的另一文人蒋一葵在自己撰写的《尧山堂外纪》中也曾提到与此事有关的这则故事,故事写道:“崔颢题诗黄鹤楼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过武昌,见此诗叹服,遂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其后,一禅僧用此事:‘一拳搥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不言而喻,这两人一致认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是后人穿凿附会在李白头上的,只不过是个“美丽的谎言”。
自古山川人文,相互倚重。一生酷爱游山玩水的李白对黄鹤楼的情愫始终未断,先后写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等与黄鹤楼有关的诗词;更是在自己流放夜郎途中被赦免而滞留江夏时,于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大发感慨:““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将自己与黄鹤楼的情感抒发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自唐代以来,岁月更迭,李白搁笔的传说已经扑朔迷离,让人难辨真伪了。不过,综合以上文字所载,我们更应该相信“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句话为后人附会杜撰的成分更大一些。不过,崔颢的好诗加上诗仙李白的大名头,也让黄鹤楼藉此声名大振。地因人始重。盛名之下,黄鹤楼及黄鹤楼诗词充满了迷人的魅力,至于是不是传说、附会,似乎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