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国学热潮下,许许多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国学班里,背诵“人之初、性本善”,背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穿汉服、学经典。
对此“国学热”文化现象如何看待?日前,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我们原来把国学一脚踩到底,后来又把国学捧上天,其实这都是不对的。中国现在有一种最可怕现象,就是一种热潮一旦出现,马上就会变成生意……现在好多国学班,其实也就是生意。这种泛商业化的现象是致命的。”
国学的文化作用、精神作用,应该像盐一样。一杯水,盐撒进去,看不见,但有滋有味有益处,那才是最好的境界。不是说缺盐就给吃盐,不是这么补的。
的确,在国学热中,如今社会上国学包装服务已悄然成为一种新的商机。许多招收小学生、精英人士、管理者的国学班,每人的培训费用都在万元甚至几万元以上……如此不菲的国学班收费,却俨然让厚重、古朴、深邃和博大的国学成了时髦奢侈品。这究竟是“国学热”还是“敛财热”?有些傻傻分不清。
国学,作为一种历史、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所蕴藏的经验、智慧和启示,穿越时空伸展至今。我们用它来化解心灵的危机,解释当下的生存困境,救赎迷惘的灵魂。这都是国学的价值。现在的“国学热”,的确拉近了传统和现代的距离,又促使国学焕发着新的生命活力。但一些人对待国学急功近利,忘却了国学的文化目的、精神任务,忘记了国学的教育、学习和传承意义,相反却是看上了国学的商业价值、市场资源。国学,成了一些人获取功利的技术手段,彻底沦为牟利赚钱的工具。
这种功利化、铜臭味十足的“国学”教育,一是有害于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的培养,二是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的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敬重和敬畏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也会名存实亡。
这绝非虚谈,在如今表面“红火”、“热闹”的国学热背后,却是令我们忧虑的文化情形:我们作为国学教育基础的母语教育水平仍很低,远不及上世纪50年代;传统文化知识缺乏普及,经典文化流行“戏说”,历史“俗讲”泛滥……当国学成为“生意”,以文化谋利,我们失去的不止是历史、传统、文化的竞争力,失去的恐怕还有我们民族的精神核心、民族的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