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军事战略
蒋介石先生论“持久战” 
作者:[新法家] 来源:[网友推荐] 2006-01-02

   “若为对倭计,以剿匪为掩护抗日之原则言之,避免内战,使倭无隙可乘,并可得众同情,乃仍以亲剿川黔残匪以为经营西南根据地之张本,亦未始非策也!” ——选自1934年12月29日蒋介石日记

  “就四川地位而言,不仅是我们革命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 ——选自1935年3月蒋介石在重庆举行孙中山纪念周的讲演

  “对倭应以长江以南与平汉线以西地区为主要线,而以川黔陕三省为核心,甘滇为后方。” ——选自1935年7月蒋介石对面对即将来临的中日战争的讲话

  “四川在天时地利人文方面,实不愧为中国的首省 ,天然是复兴民族最好的根据地。” ——选自1935年10月6 日蒋介石在成都国民党四川党部扩大纪念周的讲演

   “以时间为基础,与敌相持,在久而不在一时……我们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作长期不断的抵抗,他把我们第一线部队打败之后,我们再有第二、第三等线的部队去补充,把我们第一线阵地突破以后,我们还有第二、第三各线阵地来抵抗,越能持久,越是有利…… ”。

  “对日抗战是不能避免的。由于中国的力量尚不足击退日本的进攻,我将尽量使之拖延。……当战争来临时,我将在沿海地区做可能的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继续抵抗。最后,我们将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的参战,共同抵抗侵略者。”——选自1936年6月蒋介石对英国人李滋罗斯的谈话 [可见蒋介石早已经料到了后来战事的发展进程并为此作了准备。]

  “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国家生存。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选自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


  “这次抗战,是以广大的土地和敌人决胜负,是以众多的人口和敌入决生死。” ——选自1937年7月31日蒋介石发表的《告抗战全军将士书》


  “战区以持久抗战之目的,限制登陆之敌发展,力求收各个击破之效。各个击破不能达成时,则依状况逐次后退于敌舰射程之外另设阵地,施行韧强抵抗,待后方部队到达,再行决战,而收最后胜利。”——选自1937年9月6日蒋介石发布的第二期作战计划

  “目前凇沪外围以苏常一带,战事日益紧张。暴敌继续增援,我们的军事应付,处于更难的地位。北方战场自敌人占领太原后,亦形成不利局面。但就全局来观,我并未失败,要知道此等情形原并非意外,而是为我方所预期的。军事上最重要之举,不但胜利要立于主动地位,就是退也要立于主动地位,然后一时的挫折,不致有全盘溃败之忧,而可以把握最后的胜利。今天我们主动而退,将来可以主动而进,大体上说来是不足虑的。”

  “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民族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抱必死之决心,以其热血与土地凝结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离。外得国际之同情,内有民众之团结,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独立之目的。”——选自1937年10月29日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所作《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与抗战的前途》报告

  “倭寇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现在打了近3个月,连我们一个上海还没占去,各位统帅所部努力抵抗,不惜以壮烈的牺牲给倭寇以绝大的打击,此种为主义为国家拼死抗战的精神,已经充分表现出来了,一般外人看见中国军队装备欠缺,武器不良,以为一旦对日作战,必不能抵御侵略。......近3个月来,我们虽没有取得大的胜利,但在我们预定的消耗战和持久战的策略之下,已使敌人受到意外的打击,在精神上我们已实在打败了举世共弃的倭寇。”——选自1937年10月29日蒋介石在前线淞沪参战部队师长以上会议

  “中国军队自上海撤退,乃战略关系,且为长期抗战之计。中国主权若一日受威胁,则中国军队即当赓续战一日。”——选自1937年11月12日蒋介石致电正在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

  “吾人坚信,公理终必将战胜强权,抗战到底,至最后一寸土与最后一个人,此乃吾人固定政府。” ——选自1937年11月24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的陈词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寄予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选自1937年12月蒋介石的《告全国民众书》

  “广大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两个条件,就是我们抗战必胜的最大武器。……这次抗战,是以广大的土地来和敌人决胜负;是以众多的人口来和敌人决生死。……我们现在与敌人打仗,就要争时间。我们就是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选自1938年2月蒋介石发表的《抗战必胜的条件与要素》[这就是被称为“以空间换时间,以小胜积大胜”的长期抗战战略。]

  “中国抗战前途日益光明,在各条战线上的中国军队,已退到山区,能阻止日军的形势更对我方有利。主要是抗战已使全国统一,国民团结,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无足为惧。”——选自1938年蒋介石国民党纪念周集会上的演说发言

  “此次我军撤退愈速,敌进将更迟缓。在长期战争中,不可以一时之进退定其胜败,战略之撤退,如能达到预期之结果,即胜利也”——选自1938年6月3日蒋介石日记

  “第一,武汉绝非日军指日可破之地,我军坚守至少5个月;第二。纵令武汉将来有不能守之一日,殊亦无损于抗战之豪末;中国的目的,固在长期作战以消耗敌人力量,而获得最后胜利,相信武汉保卫之战,必使敌人遭受重大损失。”——选自1938年7月18日蒋介石答英国《每日先驱者报》记者斯诺

  “余对防守武汉,决不作无谓之牺牲,必保相当兵力,待机应用,以作最后胜利之基础”——选自1938年7月18日蒋介石日记

  “此次兵力之转移,不仅我国积极取守为攻之转机,且为彻底转败为胜之枢纽,决不可误认为战争之失利与退却。盖抗战军事胜负之关键,不在武汉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抗战持久之力量……自今伊始,必须更坚定,更塌实,更刻苦,更勇敢奋进以致力与全面之战争与抗战根据地之充实,而造成最后之胜利。”——选自1938年10月27日蒋介石发表的《为国军退出武汉告全国国民书》

  “抗战一年多了,不少长官划分了抗战阶段,应该这样明确,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撤军、岳州沦陷为止,这是我们抗战的第一时期,以后的战争,为第二期。这两期战略方针,也是不同的,有区别的。第一期为诱敌深入,消耗敌人,可以说是纯军事行动;第二期则为转败为胜,转守为攻,政治与军事同时进行。在第二期抗战中,要政治重于军事,民众重于士兵,精神重于物质,游击重于正规,从而达到转败为胜,转守为功的目的。……

  第二期作战中,敌人兵力使用已经到了极大的限度。今后他再也不能有更多的兵力使用到中国来,他们派到中国来的这么多部队,随战区扩大而力量分散,已经疲惫不堪,今后他们只有随兵力之消耗减损而趋于失败。我们的挫折,客观上也只是到此限度为止。从今以后,由于作战经验的增加,战略布置的完成,以及军力的增加和敌我实力的消长,士气盛衰的对比,我们的把握和信心,一天天提高起来!……

  我们觉得第二期抗战策略应是变敌后为前方,积小胜为大胜,不使敌人利用我战区人力、物力资源。” ——选自1938年11月25日蒋介石在国民政府军委的第一次会议的讲话
 
 
 

 


相关文章:
·南懷瑾先生 | 近百年來的佛學方向完全錯了,釋迦牟尼最注重的是入世
·中国天命所归--兼以此文纪念刘海波先生
·翟玉忠:对待古今中西的中正态度(答仲大军先生)
·翟玉忠:中国学派起山河——读中信朱荣徽先生《癸卯除夕》后作
·翟玉忠:悼念刘雨虹先生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