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科举制度的评价及其优点 
作者:[iuytliuyt] 来源:[作者惠寄] 2010-06-24

    作为一种选材制度,科举制的连续性之强、影响面之广,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传统中国的政治理论和社会实际结构中居于中心的地位。科举考试的许多制度规定也如此,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权威性与强制性。现在的知识阶层中有很多人对科举制度有极大的误解。

1、科举制度与高考公务员考试的区别

  两者的目的也是迥异。高考即使成功,也只是进入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又要面临就业,人生的道路,职业的选择,在高考之后,也只是刚刚开始而已,高考考分可以以货币等价,高校学位可以也可以用金钱购买,而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却越来越大,高考的作用正在越来越弱化。

  而科举制度,是国家机器直接选拔官员的考试。这里,我要强调的是选拔官员,而不是选拔职员,以区别公务员考试。目前的公务员考试,主要是选拔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而不是领导干部,而科举制度是直接选拔国家机器高级官员的手段,“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有能力的知识分子。公务员其实不过是个跑腿的,只是个政府办事员,古代的衙役而已。进士举人是一把手。

    科举制度不只是一个单纯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王朝通过科举制度还掌控了传统社会的士阶层。而这个传统社会的精英阶层恰好就是王朝延续其统治的核心力量。清王朝废除科举制度最大的后果就是将这个精英阶层剥离于其统治之外,这是最终导致清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科举制的废除,损害了传统士阶层的根本利益,根本利益的损害使这个阶层自然背离了清王朝,而这个阶层正是清王朝所依赖的核心力量。

    科举制度选拔官员,进士举人是一把手.公务员考试选拔吏,一个办事员而已.它们有本质的却别。

2、科举制度意义

2.1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性

  中国社会很少能看到其他文明社会中存在的数百年乃至数十代延绵不绝的世家贵族,根据有人统计,宋代一半以上的进士,前三代没有人任过官。明代二千多名进士与二万多名举人的家世资料表明,明清两代有43%的士绅出身于贫寒家庭。这正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较高频度的社会流动性的具体写照。可以说,中国传统社会正是以科举制度为枢纽,在平民与精英之间,以及在社会精英的三大主要阶层之间,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就传统官僚专制社会所具有的社会流动程度而言,中国可以说是人类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具阶层开放性结构的社会。无论是西欧的领主封建社会,日本藩封制社会,还是印度的种姓社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封闭性的阶级等级制度,从而都不具有中国传统社会如此高度的社会流动性。

2.2科举制度的社会整合功能

  首先,任何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攻读生活,通过科举制度提供的"金榜提名"的相对平等机会,进入统治精英阶级。其次,使文化知识与教育的复盖面高于以身分等级为基础的结构封闭性的社会。在科举制度下达到近代以前最为广泛的普及与提高。而国家与政府却可以不必为实现文化教育的这种相对普及,支出巨额的教育经费。第三,使儒家价值规范,在各精英阶层的对流中得以广泛的认同与普及。于是中国也就成为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文化的一统天下。第四,科举取士没有年龄限制,这样,它就为每一个失败者始终保留着下一次成功的机会与希望,一千多年以来,科举制度也就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整合与社会凝聚机制。

  江浙的富豪们最是愚蠢,自以为有点臭钱就自以为了不起,其实江浙现在在中国的地位远远比不上宋以后?因为那时江浙科举出身的官员几乎占据了中国的整个官场,绍兴师爷遍天下,说明了政府秘书长几乎全部都是绍兴人?现在呢?除了有点钱,这些富豪根本没有任何希望跻身中国政府,以前富豪家族几代后很容易出高官,现在中国政府高官几乎全部为变相世袭,可笑的是普通人还在嘲笑科举。

2.3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承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什么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俗语?“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科举制度也在长期历史中,造就并形成中华民族特定的政治文化心理与价值。它使传统中国人重视儒家知识、重视以儒学为基础的教育与风俗,成为天经地义。以科举为核心的教育制度与精英选拔制度,既是维系社会精英与政治精英相互依存关系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的基础。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即儒学之所以具有如此悠长的历史连续性与生命力,从制度层面上来说,可以从科举制这一简单的事实中得到解释。科举制度的废止,从长远来看,使国家丧失了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这就导致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时代的价值之间的最重大的一次文化断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由于科举制度在1905年的废止,从而使这一年成为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其划时代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辛亥革命。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

3、科举的巨大缺点

  然而,正如众所周知的是,社会文化价值的高度一统化,又导致社会文化缺乏活力与生气。这种"科举文化"不需要原创性,背诵经典条文的求同思维,对于科举考生来说,远比探索未知的精神与物质世界所需要的求异思维更为重要。久而久之,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群体心理,也就蜕变为牵文拘义、循轨蹈矩、重守成而轻创新。在以制艺为人生追求目标的士人们看来,丰富的历史文化就被简单地解读十六字心传,五百年道统,圣人之学不外乎是"的僵化教条。

  可以看出,科举制度的主要缺点在于考试内容单一,对人类最重要的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根本不感兴趣,致使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4、现代科技需要科举制度

   现代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多是学术剥削者,现代科技,不象居里夫人那个时代,小俩口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埋头苦干,就能出成果。诺贝尔奖获得者不过是个牵头的人,还有大量的助手、技术员、博士后、博士生,拿着微薄的报酬,贡献着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和最聪慧的才智,他们默默无闻,是无名英雄,是被剥削者,其中有很多人是来自中国的中轻年学者、学子。虽然这些是目前科技体制使然,但至少令我减少了很多对著名科学家的崇拜。 现代西方学术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匹配,而生产关系(教授和助手、博士之间)还基本停留在上上世纪手工作仿的师徒时代,师傅借教徒弟的机会,廉价占有徒弟的劳动。西方社会学者将博士后列为社会十大最低收入之一,就是对这种剥削的真实写照。西方学术界对青年学者的残酷剥削,造成西方的本地优秀青年,根本无法忍受,不屑做学问,因此只有靠来自第三世界的优秀青年补充其博士、博士后队伍。如果这种状态不改变,西方世界的科技没落实际不远矣。美国博士学位40%是外国人,说明了美国科技衰落不远了,也反映了美国的科技领先地位已经相对衰落了。

  诺贝尔奖其实也是一种科研成果回报机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获得了巨大回报(声誉回报),所以才有人努力科研。假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看成状元,诺贝尔奖其实就是科举制度。但回报远远不如中国的状元。  假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直接当美国的科技部长,议员,看看美国人会怎么重视科技。中国的科举仅仅考文学,八股文,题材太狭窄了,假如标准统一,假如建立仅仅看谁的科研成就大就可以受到重用的科举制度,中国,就可以产生大批的科技人才,这些人占据政府重要职位,就会更加自重视科技,中国科技超越美国将会轻而易举。

5、结论

  科举制度其实是全人类仅次于民主制度的最好社会制度,只不过因为考试内容的狭隘从而具有很多负面作用而已。这就是科举制度为什么在中国存在了1300年,却又在100年前被废除了的原因。

  科举制度的优点在于

  A、它是人类社会空前绝后的尊重知识的社会制度,直接公平的挑选最有知识的人作为国家管理者,不论门第和出身。从而造就了中国的独特文化社会特点。

  B、从唐以后,布衣宰相居于绝对主流,只不过因为中国从来没有接触过民主思想,所以知识分子难以跳出皇帝的家天下思想牢笼而已,但明末顾,黄已经具有君主立宪的思想雏形了,明末也具备实现的可能性了,不幸被满族打断了。这并不能证明科举本身的不好。

  C、民主是否真的优于科举,我还不能100%的肯定,因为多数暴政的存在,因为无知的选民并不具有在高级知识分子的思想高度,哪里能选出真正最有利于社会国家的政治家?

  D、中国的封建科举制度就像一个带着枷锁的泰森,当然不会战胜其他对手,这是因为皇帝家天下的制度存在,假如民主和科举的结合,再科举考试内容,评价标准的科学化,将会成为人类的最佳官员产生制度。

  C、里根演员总统,布什父子总统的出现充分说明了所谓的民主只不过是以相貌和高谈阔论,家世出身的竞技场而已。


相关文章:
·施格:《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序
·姜广辉:应重新评价荀子的历史地位
· 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自序
·夏德:《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序
·翟玉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译序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