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 
作者:[新法家] 来源:[网友推荐] 2005-11-27

    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这已经被历代中国人所公认。自从“黄帝崩,葬桥山”(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其大臣左彻“削木为像”,率群臣在今黄陵县桥山祭祀黄帝起,远至“夏后氏”,近至当代,历朝历代祭祀不绝,终于演变成今日黄帝陵年年举行的清明节公祭盛典和重阳节民祭活动。公祭中又套以民祭,民祭中杂以公祭,可谓盛况空前。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生活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至龙山文化时期。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曾经说过“仰韶文化后期、龙山文化时期,从时间上讲相当于炎黄时代。”距今约5000年前,黄帝联合炎帝,战胜蚩尤,统一中原各氏族部落后,融合黄河中、下游直至长江流域的众多部落,建立起了中华民族的前身——华夏族。黄帝率领先民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养蚕驯兽,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发明指南车,推行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纪年法等,使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以黄帝时代为界限,结束了蛮荒浑沌,进入初级文明的阶段,开创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黄帝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这一观念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大黄帝文化”思想。

黄帝一生迁徙转战,足迹遍及大河上下及长江流域,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一串儿闪光的足迹,纪念地遍布陕西、甘肃、四川、河南、山西 、河北、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及湖南等省市,其中尤以座落于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为著。全国各地都在纪念黄帝,“炎黄文化圈”都在打黄帝文化旅游牌,体现了中华民族无比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可以使所有中华儿女在共同的祖先面前,搁置一切歧见,找到共同语言,达到最广泛的团结,从而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语);这也是我们研究黄帝文化和黄帝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首先,黄帝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她地域广阔,时间跨度大,是一个覆盖昆仑、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大文化,而非一时一地的区域性文化。因而黄帝文化研究亦应是涵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黄帝文化”研究。早在1998年,笔者就曾针对黄帝文化研究问题,提出“应该树立‘大黄帝’的研究思想,克服地方主义的‘小黄帝’研究思想”。试想,如果黄帝当年只是仅仅局限于陕西、河南、河北或山东的某些小区域之内活动,他怎么会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产生那么深远的影响呢?以至于司马迁“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笔者近年在“走出去考察,请进来研讨”,求同存异,扩大共识的思想指导下,自费前往山西、河北、北京、重庆、四川、甘肃、河南等省、市考察炎黄文化与黄帝足迹,各地研究人员的热忱,每每令笔者感动不已,通过实地考察和学术交流,确实增进了相互理解与共识。大家都希望这样的交流与合作再多一些。

有一点必须说明,我们提出涵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黄帝文化”研究,并不是说陕西对黄帝文化研究就可以无所作为。恰恰相反,作为炎黄文化发祥地和黄帝陵所在地的陕西,更应该在黄帝文化研究方面,拿出自己对国内其它地区和学术界有说服力的权威的关于黄帝及其时代的研究成果来。比如说,在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后,陕西应通过对黄帝陵桥山及其周围地区的文化普查和对“黄帝黄城”的考古发掘,率先推出“华夏文明源头工程”研究,以期对探清中华民族源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对黄帝黄城的考古发掘,亦应引起国家考古和历史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

其次,黄帝文化是一个大系统。这其中,仅黄帝文化的本体研究就是一个大系统,它包含了我们中华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至今,我们还没有建立起“黄帝学”研究的概念,更不用说对“黄帝学”各相关学科分支的研究了。黄帝文化的大系统内,还应包括与黄帝相关人物、文化的研究,比如伏羲文化研究、西王母文化研究、嫘祖文化研究、仓颉、风后、广成子、雷公、杜康和宁封丈人等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对探清黄帝文化的本源与实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当视为黄帝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文化的大系统决定了对黄帝文化的研究,必须贯穿“大黄帝文化”的研究思想。

第三,黄帝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一部《黄帝四经》中既有“道经”、“玄德”、“观国”等道家名词,又有“上同”、“下比”、“兼爱”等墨经名词,也有“明德”等儒家名词,被誉为“中国最古之经典,乃中华文化之源泉也”(见台湾王寒生《“黄帝四经”出土注释自序》)!其它冠以“黄帝”之名的“世传黄帝遗著”,如《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黄帝泰素》、《黄帝说》、《黄帝杂子气》、《黄帝素女阴符经》、《黄帝五象历》、《黄帝阴阳》、黄帝《归藏》、《黄帝内经》、《黄帝宅经》等,仅列于《汉书·艺文志》中的黄帝著述就不下34种。笔者历年研究,收集到的“世传黄帝遗著”就有《黄帝四经》、《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真本《黄帝阴符经》、风后《握奇经》、《黄帝宅经》、《黄帝玄女素女经》等近10篇。内容包括哲学、阴阳、政治、军事、天文、历谱、五行、杂占与医经、气功、按摩及风水堪舆、易学等众多学科,一时难以穷究。据此笔者感叹,对黄帝文化丰富内涵的深入研究,还是要贯穿一种“宽领域、多学科”的研究思想,要引入现代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

第四,黄帝文化源远流长。先说“源远”,黄帝文化上承了自盘古以来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及夸父近5000年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缓慢演进过程中的文化积淀。盘古“开天辟地”,建立了天、地、太阳、月亮、雷电、道路、宝石、高山、江河及人与动物的基本概念,使人类从此站立起来,走出蒙昧“混沌”状态;有巢氏的穴居经验;燧人氏的取火经验;伏羲氏的建屋与结网技术,特别是他察天地万物,取象于龟所创之卦象文字符号;女娲氏别男女,初嫁娶;神农氏的原始农业、畜牧业、水利、商贸与医药知识,尤其是他在伏羲八卦基础上所重64卦;还有夸父追日那种追求光明与进步,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无疑都对黄帝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再说黄帝文化之“流长”。黄帝文化下启中华5000年文明史,诸子百家,甚至包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风俗民情,都打上了黄帝文化深深的烙印。以诸子百家而言,春秋之纪,周室衰微,饱学之士散布各国,以其君主之好阐扬自黄帝以下古代典籍之一翼,从而形成诸子并立、百家争鸣的状态。《黄帝四经》被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取用。儒家“四书”之《大学》中就有取自《黄帝四经》的“明德”一词,“五经”更把文王根据黄帝“后天八卦”所演之《周易》列入经典;道家取黄帝之大道,法家取法理,墨家用“兼爱”。其它像《黄帝内经》,至今仍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此外,黄帝文化对养生学、气功、按摩推拿及古代军事理论、原始宗教等均有重要影响。老百姓的衣,“黄帝始服冕垂衣”(《拾遗记》);食,“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黄帝作瓦甑”(《古史考》),黄帝或许还是甑糕的发明者呢!住,“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新语》);行,“黄帝代舟车以济不通”(《汉书》)。甚至包括四时八节的节庆民俗与风情,如门神的形成等,都深受黄帝文化的影响与熏陶。所以说,黄帝文化“源远流长”当之无愧。这就要求我们从事黄帝文化研究,要有一种“上下而求索”的开阔的历史视野。

第五,大黄帝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对黄帝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问题。也就是说,黄帝文化研究要服务于当今时局,研究选题的确定,如“黄帝文化研究与祖国和平统一”、“黄帝文化与西部大开发”,“黄帝文化研究成果与旅游开发”等,应对现实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包括专题研讨、图书出版、报刊发行、项目策划、前期论证、实施指导等。

概而言之,黄帝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大系统,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而黄帝文化研究也应是一个宽领域、多学科,需要跨区域合作、引入现代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的“大黄帝文化”研究。“大黄帝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对它的研究是需要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完成的一个大课题与系统工程。李瑞环同志曾说:“黄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代表意义的旗帜。”大黄帝文化研究,就是要使这面“最有代表意义的旗帜”更加熠熠生辉,更加光彩夺目!


相关文章:
·翟玉忠: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黏合剂——六经(答潘维教授)
·翟玉忠:中华民族自古阳刚尚武
·梁浩川:余英时的另一面
·张晋藩:中华法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翟玉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钢铁脊梁——法家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