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肖畅:不是什么都可以量化考核的 
作者:[肖畅] 来源:[长江商报2009年9月30日] 2009-10-04

   摘要:当一种量化考核的方式不断泛化,实为科学主义泛滥的表征。然而,科学主义早在西方完成启蒙之后就开始反思了,我们似乎还把“科学主义”当成了一个褒义词,这实在是一个讽刺。

湖南省推出首个师德量化标准,使用CreditSPMS学校智能绩效考核对师德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绩效考核之中。该系统让“师德”变成可以被“计算”的东西,并将在湖南全省中小学推广。(9月28日《长沙晚报》)

我不能肯定,这算不算对中小学老师绩效考核进行改革的一种尝试,但至少事实本身可以证明:在湖南省中小学,单一的升学率考核将得到改变,对老师的评估将更多看重升学率以外的因素。然而,不得不说的是,考核参照多元因素固然值得肯定,但“师德”是否能进行量化考核,实在值得商榷。

我们都知道,高校对老师的教学和学术成绩之评估,也是以量化考核为主的,但由此带来的诟病实在不少,其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当作高等教育显著弊病之一。为什么很多人认为量化考核不适应教学和学术的评估?其实,量化考核实为一种科学管理的手段,但科学管理并非能够对任何事物都建立起全知全能的管理方式,以至于将所有待考核的因素都放在一个个精密的指标框架下衡量。教育与学术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量化考核尤显不适。

量化考核最适宜的地方,是企业,是工厂,它适应于流水线式的生产管理,考核模式的建立是通过对劳作——产出的对应关系做精密的研究与设计来完成的。当然,在企业与工厂里,也并不是所有工作都能通过量化考核来完成。至少,同样是富含创造力的工作,人们是无法量化其劳动的,即便量化了也只是权益之计。创造力离不开人的个性,离不开人的独有的经历、认识、思维方式等等,而这些因素是无法设定指标的,因而根本不可能建立起量化考核的模式。

同样,在师德上,量化考核往往也是无济于事的。师德是老师的职业道德,如果说职业规范对个人职业行为的要求是底线要求,那么职业道德对人的职业要求则不能算是底线的,它要寄望于个人内心不断提升,让个人的精神品质不断于职业行为中释放。如果硬要对“师德”进行考核,那也只能从职业规范这个层次进行,实际上也是停留在了一种底线要求上。底线要求可以设定指标,但人的内心与精神品质是无法设定指标的——如果设定了指标,实际上意味着个人内心、精神的空间已经被设定,人还如何自我超越?

现代社会,量化考核是常见的东西,但无论多么常见,它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不是什么都可以拿来量化的。当一种量化考核的方式不断泛化,实为科学主义泛滥的表征。然而,科学主义早在西方完成启蒙之后就开始反思了,我们似乎还把“科学主义”当成了一个褒义词,这实在是一个讽刺。


相关文章:
·毛主席说,不要认为中国什么都是好的
·陆寿筠:机械论“左”派意识形态批判之二——不是一分为二,也不是合二而一
·韩毓海:毛泽东为什么要批判《武训传》
·汉武帝:别乱说,我什么时候“罢黜百家”了?
·许小年:从秦到清不是封建社会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