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谈天说地
儒家眼里的宋襄公 
作者:[新法家] 来源:[] 2005-11-23

    《公羊传》用问答体解说《春秋》所记史事,着重从政治而非历史学的角度阐述这些记载的是非观,并把它看成孔子政治理想的体现,作为指导后世帝王行事的准则。其借对史事的议论发挥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常有一些“非常异义可怪之论。”如齐襄公恃强兼并纪国,却被肯定,以为是为其九世祖齐哀公复仇;宋襄公在泓之战坐失战机,丧师辱国,被歌颂为“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宋襄公是怎样的呢?

宋襄公(?~前637),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君(前650~前637),宋桓公之子,姓子,名兹 父,于公元前650年即位。宋国原本是周初商代贵族微子启的封国,领地为现今豫东及苏、 鲁、皖接壤地区,都城为商丘(今河南商丘)。到宋襄公之时,国势渐盛,而其称霸中原的欲 望也愈加强烈。

公元前645年和643年,成就了齐国霸业的管仲、齐桓公相继病死。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 子为争夺君位发生内讧,易牙勾结宫中权势作乱,立公子无亏为君。齐国也因内乱而国力 渐衰,彻底丧失了霸主地位。公元前642年,野心勃勃的宋襄公趁机联合曹、卫、邾等国出 兵讨伐齐国,并扶持逃到宋国避难的公子昭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孝公)。宋襄公此举受到 了各诸侯国的称赞,宋国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而一心想继承齐桓公的地位的宋襄公自恃 定齐有功,野心越来越大,妄图称霸中原。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发起鹿上(宋地,今安徽 阜阳南)之盟。对此,宋国的重臣公子目夷(宋襄公的庶兄)曾多次劝谏宋襄公说:"小国 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但正做着霸主之梦的宋襄公并没有接受目夷的规劝,他再次邀请各国在宋国开会,商议会合各诸侯国订立盟约,想以此来抬 高自己的声望。同年秋,宋襄公又约楚、陈、蔡、郑、许、曹等国之君会盟于盂(宋地,今 河南睢县境)。赴约时,宋襄公不听目夷的劝告,执意不带兵马,而楚国却设伏兵于盂,抓 获宋襄公。随后楚国起兵伐宋,但遭到了目夷所领导的宋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楚军久围宋 都数月而不能攻克。后经鲁僖公的调解,宋襄公才被楚国释放。

纵观宋襄公一生所为,他实乃一志大才疏之人。齐桓公死后,诸侯中以楚国最强,楚成王实际上已称霸中原。而宋国本是一弱国,国小力单,原本无力称霸,但宋襄公却自不量力,一意孤行,妄图与楚争霸。宋国在与楚国的政治较量中,始终处于下风,一败再败。而在决定 其命运的泓水之战中,他又大讲仁义道德,死守古代"不鼓不成列"的决斗式战法,不肯乘敌"半渡"、"未阵"而击之,结果兵败身死,为天下人所耻笑,毛泽东评之为"蠢猪式的 仁义"。宋襄公的争霸实际上是在为楚国确立其霸主地位搭桥铺路,"正所谓‘宋襄霸业’ ,实为楚成霸业。"旧史称宋襄公为"春秋五霸"之一实属名不副实,而《左传》中也并未 以霸许他。因此春秋五霸也有另外两种说法:"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

 


相关文章:
·陆寿筠:一个爱恨三角——法家、儒家与西方自由主义
·丁四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辨与汉代儒家学术思想专制说驳论
·李竞恒:早期儒家是个能打的武力团体,并非文弱书生
·翟玉忠:法家的“去刑”与儒家的“无讼”
·翟玉忠:人类文化·中国文化·儒家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