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除了鄙视儒家的刘邦还有谁在祭孔? 
作者:[新法家] 来源:[网友推荐] 2005-11-19

编者按:儒兴则国衰,从祭孔的历史沿革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个规律;儒家治世理念的执行总是一个时代衰亡的开始,这一点绝不是偶然的,它说明儒家思想核心是错误的,人治无论在任何时代都会带来灾难性结果。

  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典礼,称为「释奠礼」。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根据《礼记》<文王世子>的记载,早在周朝的时候,学校每年都要按四季释奠于先师,来表示尊师重道之意。不过当时所谓的先师,并不是指特定的某一个人或某些人;凡是过去对教育有贡献,目前已经过世的教师,都是师生祭祀的对象。后来,由于孔子生前非常注重教育,在教育事业上的成就很高,影响即为深远,所以释奠的对象逐渐以孔子为主。到了隋朝,孔子被尊称为「先师」以后,释奠便成为祭孔典礼的专属名称了。


  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五五一),卒于周敦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四七九年),享年七十三岁。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四七八),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的旧宅立庙,将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这是诸侯祭孔的开始。公元前一九五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汉元帝(公元前四八至三三)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二九),派遣大司空宋宏到曲阜阙里祭祀孔子。这是帝王派遣特使祭孔的开始。在此以前,所有祭孔典礼都在曲阜孔庙举行,直到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五九),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七二),明帝赴曲阜,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这是祭孔有配享的开始。


  从汉朝开始,不论在曲阜,或者在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地方政府,都已普遍祭祀孔子,也都订有礼仪。随着时代的演变,孔子的封号由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一)的褒成宣尼公,逐渐提升为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七三九)的文宣王,宋真宗尊他为“至圣文宣王”,元中晚期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始有“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封号,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 封孔子“至圣先师”,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封“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清世祖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封“至圣先师”,1914年袁世凯颁发《祭孔令》,并进行中华民国首次“官祭孔子”活动。民国五十七年(公元一九六八),台湾教育部奉蒋介石的指示,邀集台湾内政部等相关单位,并且聘请学者、专家组成「祭孔礼乐工作委员会」,由蒋复璁先生担任主任委员,分别成立礼仪、服装、乐舞、祭器四个研究组,由方豪、王宇清、庄本立、孔德成四位先生为各组召集人,进行研究规划的工作。初步订定大成至圣先师孔子释奠礼仪节,并于同年在台北市孔庙祭孔时试行;然后再经过两年的研讨改进,终于在民国五十九年定案,而由台湾内政部公布实施。

 


相关文章:
·翟玉忠:不能将儒家视为中华文化的主体
·朱汉民:从《六经》到《四书》——宋代儒家新经典体系的建立
·翟玉忠:儒家与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陆寿筠:一个爱恨三角——法家、儒家与西方自由主义
·丁四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辨与汉代儒家学术思想专制说驳论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